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理论.doc

6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45106130
  • 上传时间:2023-04-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7KB
  • / 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理论______________ ■ 潘仁华 B11经济班 1102015163 再生产是任何社会形态中都存在的,并且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因此,每一个社会生产过程,从经常联系和它不断更新来看,同时就是再生产过程[1]一、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回顾 由于篇幅所限及研究问题的重点等原因,对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我们只能对其主要的基本观点加以回顾一)有关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如果这种收入只是充当资本家的消费资金,或者说,它周期地获得,也周期地消费掉,那末,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1]而扩大再生产则是资本家不是把全部的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1]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结果。

      没有简单再生产,没有原来规模的维持,扩大再生产的基础也就不存在,扩大再生产也就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是简单再生产的发展结果简单再生产还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构成部分是简单再生产,马克思说:“既然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没有任何积累或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是一种奇怪的假定,另一方面,生产条件在不同的年份不是绝对不变的(而假定它们是不变的),那末,规模不变的简单再生产就是一种抽象[1]但是社会再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只要有积累即扩大再生产,那么简单再生产总是积累的一部分,是积累的一个现实因素二)有关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扩大再生产有两种不同的实现形式,分别为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马克思指出:“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按其实际内容来说,就是规模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而不论这种扩大是从外延方面表现为在旧工厂之外添设新工厂,还是从内涵方面表现为扩充原有的规模[1]“如果生产场所扩大了,就是在外延上扩大;如果生产资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内涵上扩大[1]在这里生产场所的扩大就是指新的车间、厂房及新的工业基地的增加,此外还包括增加设备和劳动力,这是通过投资来进行的;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是由于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装备,质量更为优良的原材料以及改善劳动组织方式、工艺方法、提高劳动力的熟练程度等,可以说,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最根本的就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的角度分析,认为资本主义初期,由于生产技术和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因此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往以外延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而资本主义后期,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均有了较大提高,因此往往采取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的生产方式因此说,一个社会的再生产并不是单纯地采取外延型扩大再生产或内涵型扩大再生产,而往往以其中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两者并存三)有关货币资本作用的理论 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都是通过交换和流通过程实现的,如果忽视这一点,资本主义再生产就无法正常进行下去,而过去的一些研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二卷第十八章导言中明确分析了货币资本的作用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的作用有二: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商品生产成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货币形式的资本是发动整个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特别是流动资本,要求货币资本作为动力经过一段短时间不断地反复出现,全部预付资本价值,即资本的一切由商品构成的部分劳动力、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都必须不断地用货币一再购买第二,适应着生产资本的一定规模,必然要求有一定数量的与它并存的货币形式,以便在商品售出之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支付工资,这是保证生产连续性和正常周转的必要条件。

      四)有关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积累”一词的使用包含两种意思,一种是其本来意义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转化为追加的资本,二种是将“积累”当作“扩大再生产”的同义语使用,因为在有积累发生的地方,也就有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追加的生产资本,或生产规模的现实扩大,叫做现实的积累,而把在现实的积累以前发生的,作为现实积累的必要前提的剩余价值从商品形态向货币形态的转化,以及这个货币在资本家手中贮藏,叫做货币积累或叫货币贮藏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代表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也转化为货币资本家把这样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在转化为他的生产资本的追加的实物要素这个增加的资本,在下一个循环内,会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在单个资本上发生的情况,也必然会在全年的总再生产上出现[1]所以说,无论是单个资本还是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积累都是维系其正常运行所必需的而积累的源泉恰恰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只有积累,才能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及追加的可变资本即劳动力的物质和资本条件,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才能得以顺利进行五)有关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消费资料部类的理论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的过程中,通过对社会总产品的分析,分别从其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两个角度,提出了社会再生产所依据的两个基本前提。

      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生产资料部类(用符号Ⅰ表示),一类是消费资料部类(用符号Ⅱ表示),即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所谓第Ⅰ部类是指其生产的产品最终进入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如采掘业、机器制造业、水泥、化肥等其他生产用于生产的原料的部门第Ⅱ部类是指其最终用途用于生活最终消费而不进入生产部门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如纺织、食品、药品、造纸等其他生产用于生活消费的生产部门虽然各部门生产的产品最终用途既可以用于生产也可以用于消费,但这些都不影响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的科学性进一步,马克思又将社会总产品按其价值构成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即W=C+V+M在简单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这样的平衡关系:Ⅰ(V+M)=Ⅱ(C),即第一部类所创造的新价值必须等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不变资本价值;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之间则需要首先满足条件:Ⅰ(V+M)>Ⅱ(C),即第Ⅰ部类生产的新价值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这样才会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六)有关社会再生产实现条件的理论 在这里,马克思有关两种再生产实现的公式分析不再赘述。

      只想明确一点,那就是社会再生产的顺利实现,离不开两大部类之间的顺利交换,而交换是通过现实的市场交易活动来实现的从单个资本循环过程来看,除了生产资本在企业内部进行之外,其余两种职能都是在市场中完成的从社会资本的总周转角度来看,为缩短周转时间,加快周转速度,就需要社会及市场起到关键的作用,即市场使得各种交换、流通得以顺利进行二、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与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关系马克斯在其光辉巨著《资本论》中,围绕剩余价值实现问题,考察了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相连接的流通过程,创立了科学的再生产理论这一理论的创立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关系及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获得剩余价值进而获得平均利润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得出的科学原理,其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在世界上的诞生,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同样有其再生产过程,但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根本对立的社会形态,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经济还适用吗?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的问题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理论,虽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研究对象的,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的特点,但其理论中所包含的基本原理的实质,却反映了任何社会形态社会再生产的一般规律,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要求。

      列宁和斯大林都曾对此问题作过明确的论述列宁认为马克思对资本再生产的分析,“甚至在纯粹的共产主义社会里,不也有Ⅰ(V+M)和Ⅱ(C)的关系吗?还有积累呢?”(《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人民出版社,1976年12月版第3页)斯大林也曾指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的这一切基本原理,不仅对于资本主义形态是有效的,而且任何一个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也是不行的《斯大林文选》,第636页)斯大林还指出:“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决不只限于反映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他同时还包含有对于一切社会形态特别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效力的许多关于再生产的基本原理《斯大林文选》,第636页)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是同社会主义再生产密切相关的,二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其一切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原理同样是适用当前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温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三、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根据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再生产的基本理论的温习,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可以从中得到以下几点指导意义:(一)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主义再生产同样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特征同样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任何社会的再生产都是不断扩大的,否则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历史的进步。

      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同样是一个理论的抽象,但是我们又不能将其完全视为一种纯粹的“理论抽象”和“莫须有”的东西,而将其排除于社会主义再生产理论之外因为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仍然是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仍是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二者是密切相关的任何社会都不会单纯存在一种再生产方式,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极其不同的社会形态内,不仅有简单再生产出现,并且在规模不一的程度上,有扩大再生产出现[1]如果在搞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时,离开了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基础,那么我们就是违背经济规律办事,必然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从建国初期的1958年~1960年的“大跃进”来看,就是一次以破坏简单再生产而去的所谓“高速度”的教训从有关数据统计来看,1958年工业总产值增长54.8%,1959年增长36.1%,[2]可见这样高的增长速度完全超过了简单再生产的基础,是不能维持下去的只有以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否则就是虚假的、违反经济规律的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可以说明,为使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顺利实现,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具体来说,在安排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维持,然后再安排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因为“简单再生产是每个规模扩大地年再生产的一部分,并且还是它最重要的一部分[1]也就是说在每年的扩大再生产的总量中,前一年的生产规模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新增生产规模则占有较小部分,但就是这一较小部分体现着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特征因此,社会主义的再生产,不仅要满足简单再生产,更要满足扩大再生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同样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在我国社会主义刚刚建立的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生产技术欠发达,因此在扩大再生产是往往采取外延扩大的形式,这是符合当时的历史和经济发展状况的我国“一五”时期投入的156个大型企业项目后,冶金、机械。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