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小说阅读题讲析.docx
50页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一、解题技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分析人物形象的作用首先要确定所分析的人物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主要人物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小说的主题具体表现在:(1)主要人物的性格代表现实中一类人;(2)主要人物反映了某种社会现象;(3)主要人物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如对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主人公别里科夫形象,按照以上三个角度分析:(1)别里科夫是一个性格孤僻,胆小怕事,恐惧变革,顽固僵化,现行制度的“守法良民”别里科夫是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2)别里科夫的世界观就是害怕出乱子,害怕改变既有的一切,但是他所作所为是沙皇专制制度毒化人们的思想、心灵的缩影,在客观上却起着为沙皇专制助纣为虐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社会对于人性的压迫与戕害3)“套中人”别里科夫既是那个黑暗社会的牺牲品,同时也是那个吞没一切新鲜事物的黑暗环境的象征这是契诃夫对那个吃人社会提出的最为严厉的指控次要人物是指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的人物或线索人物,比如《林黛玉进贾府》就是以林黛玉的行踪为线索展开一系列情节的,林黛玉就是线索性人物次要人物的作用有:(1)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为突出主要人物性格服务;(2)推动情节的发展;(3)揭示或凸显主题;(4)线索人物串连起情节,使结构更加严谨。
二、解题示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乞丐 契诃夫“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斯克沃尔佐大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先生!”他说,一手接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不说谎又有什么办法呢?”“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
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您叫什么?”“卢什科夫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
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两年过去了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哦,谢天谢地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这是怎么回事?”“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嗅,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
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冯加译,有删改)问题:小说用大量笔墨描写斯克沃尔佐夫的用意是什么?试结合全文材料分析斯克沃尔佐夫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对于次要人物的作用要从线索、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此题参考答案:①线索:他见证了卢什科夫的前后变化②推动情节发展,促使主人公发生变化:他痛斥逼问,促使卢什科夫感到羞愧,答应劈柴经他介绍,卢什科夫有了工作③衬托奥莉加,丰富了主题:相对于他居高临下式的助人为乐,奥莉加的平等真诚,更易打动人,更值得提倡分析情节设计技巧一、知识梳理1.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顺叙的优点是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是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倒叙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是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
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做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补叙是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平叙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因此又叫作分叙平叙使情节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2.小说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3.小说运用的结构手法有抑扬、照应、对比、衬托等铺垫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
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照应是情节间的伏笔照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突转是在小说结尾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抑扬指对人物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跌宕起伏,造成悬念,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对比是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二、题型分析1.(2010年课标全国卷)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 2.(2011年浙江卷)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作用? 3.(2010年江苏卷)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上面三道题虽都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安排艺术的试题,但命题角度却各异。
第1题是从叙述方法角度考查补叙的作用第2题是从叙述视角角度考查对叙述人称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第3题是从叙述笔法详略角度考查侧面烘托手法三、解题技法1.分点分步是得分前提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设计试题可运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指”是指出小说运用的倒叙、插叙、伏笔和抑扬等情节构思的具体表现手法,“析”是结合小说具体情节分析诠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点”是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全面分析出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才能做到答题要点的全覆盖2.具体分析是得分关键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中,“指出手法”是答案的概括语部分,“具体分析+点出作用”这两步是答案的分析语部分,也是参考答案权重的主体(给分最多的部分),分析手法试题的参考答案实际上就是由概括语和分析语两部分构成的因此,要得高分就必须写好答案的分析语如分析抑扬手法时,要指出哪个情节是“抑”,哪个情节是“扬”,“抑”与“扬”是何种关系,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3.运用术语是得分保证在“指→析→点”三步解答法中,“指出手法”和“点出作用”这两步都要用到上面知识梳理中的小说知识术语,“指出手法”这一步要用到情节结构手法类术语点出作用”这一步要用到效果类术语,可用“……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的格式来组织答案要点。
只有精准运用术语表述答案才能保证得分四、解题示例第1题是2010年课标全国卷第11题的第(3)小题,小说是莫泊桑的《保护人》,题干中的“报纸上的一段报道”就是要求分析的补叙情节报纸上的一段报道”是小说中玛兰保护桑蒂尔神父前后情节构成对比突转的关键,所以参考答案可拟为:①交代人物间矛盾关系,使情节逻辑更加合理(结构角度);②为玛兰言行提供依据,推动情节发展到高潮(情节结构);③给读者创造想象空间,强化跌宕起伏效果(读者效果)第2题是2011年浙江卷第13题,小说是俄罗斯作家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的《第9车厢》分析叙述人称需扣住题干中的“主体部分”,小说末尾两段中的“他”和“讲故事的人”对叙述人称作了提示还可联系叙述内容从叙述视角的角度作出判断,本文主体部分使用全知视角来讲述故事,由此可确定它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叙事效果一般可从“不受叙述者的见闻和感觉的约束”的自由度和叙述者作为旁观者而产生的距离感等角度进行分析此题参考答案可拟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问)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比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第二问)第 3题是2010年江苏卷第12题,小说是阿城的《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