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化运行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docx
6页项目化运行在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应用研究 吴颖摘 要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也存在着活动形式化、专业化程度不足、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从传统模式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项目化运行模式在高校志愿服务中的应用,通过竞争立项、过程管理、项目培训和效果考核,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促进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化发展关键词 高校 志愿服务 项目化:G641 :A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在实践育人的新形势下,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载体,越来越为新一代的青年接受在高校大力推进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和持续健康发展,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存在的问题1.1高校志愿活动形式化通过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内容大多为爱老、助残、社会调研等方面,不同志愿团队服务形式雷同,局限于参观访问、敬老慰问、参与演出等,并且经常出现在某一特定时段,如学雷锋月里志愿者扎堆服务同一对象的现象很多由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和专业指导,很难真正解决服务对象的实际问题,从服务对象的评价反映出志愿服务的效果不佳。
不仅如此,此类形式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并未与大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未能发掘出大学生志愿者的巨大潜力,既造成资源浪费,也难以做出精品、创建品牌;从志愿服务实践育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职能角度而言,并没有发挥出志愿服务的最大作用1.2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不足传统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多为活动任务式的,服务内容的随机性使得志愿者们经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在形式简单的志愿活动中重复劳动,得不到提升,甚至被误解为廉价劳动力青年志愿者在这样的志愿活动中很难深刻的领会“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或是提升志愿服务能力与个人综合能力,很多志愿者因此对志愿服务活动渐渐失去了热情这类临时召集的任务式志愿活动,其参与者的随机性很大这也使得学校或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很难为志愿者提供结合其专业背景、符合其个性特点,规范且长期的系统化培训,培训机制的长期缺位造成大学生志愿者的能力素质难以得到提升,更加难以向专业化发展1.3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高校志愿服务的评价机制存在以下问题:有些高校志关注活动的及时效应并未认真对待服务对象和志愿者的活动反馈,缺少对志愿者的过程考察,活动结束后也没有对志愿者进行客观、全面的考评;有部分高校对少数组织者或者干部进行了评价和奖励,忽视了大多数参与者。
总体而言,缺少对志愿者表现的系统评价和记录,使志愿者的经历和成长碎片化系统评价机制的缺失又导致志愿者激励机制不健全无可避免评价结果缺乏公正性,加之高校师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不一致,部分高校出现了不同班级对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奖励学分态度不一致:有些班级对此类奖励不予承认,甚至对志愿者参与服务的动机产生误解这些现象伤害了志愿者的积极性,阻碍了高校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2项目化运行模式在高校志愿服务管理中的应用2.1竞争立项机制开展高校志愿服务的第一步,项目化运行采用竞争立项模式首先政府和高校团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供一批关注时代热点、符合社会需要的项目主题,大学生志愿者团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项目申报志愿者要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作详细的项目设计,包括项目主题、项目实施意义、项目实施步骤,可行性分析、项目创新性分析、社会效益分析等内容项目申报阶段结束后,由高校团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策划书审核、现场答辩等环节,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考评,最终确定立项项目对于未通过的项目,专家也应给出指导性意见2.2过程管理机制对于成功立项的项目,政府和高校团委首先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同时成立志愿服务过程考核小组,根据当时提交的项目申报书开展中期检查,一方面由志愿者团队按照阶段提交成果报告,展示志愿活动开展情况;另一方面,考核小组要对志愿服务对象进行调研,考察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对于志愿者团队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考核小组应及时给予帮助对于无法按计划完成的团队,通过考察认证后要取消立项2.3项目培训机制志愿服务立项之后,项目主要负责人和指导教师都基本稳定,成员的能力和素质则是该项目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社会经历不足、组织协调能力尚有所欠缺、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足等特点志愿服务立项之后,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项目需求及大学生特点,组织常态化的培训,并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2.4验收评价机制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完成后由负责人向高校团委提交总结报告,团委结合中期考察的结果和总结报告对项目进行验收和评价区别于传统的活动任务式的志愿活动,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形成一套规范的量化考核指标,要素包括:项目按进度完成情况、志愿者在项目运行中的表现、项目成果展示、志愿服务对象反馈、社会效应等方面这样可视的量化标准使得项目的评价更具公信力3高校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运行的实践意义3.1有利于整合资源,创建志愿服务品牌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过程中,政府承担了需求调研、运行保障和过程监督的职能,政府通过分析其掌握的社会热点、民生需求、城市特色等大数据,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选题此举一来免去了学生盲目寻找服务对象的烦恼,使志愿者能目标性的选择与自己团队能力最相契合的主题,将精力集中在项目的策划和执行上。
二来有了政府或高校的资金保障、政策支持、过程指导,高校志愿团队能更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将项目做好做精,创建志愿服务品牌3.2有利于充分发挥志愿者的能动性,强化育人效果大学生志愿者团队从多个项目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和最符合团队特点的主题,通过竞争立项,志愿团队在完善申报书的过程中对该主题的意义、可行性等认识又不断加深,对项目执行流程也进行了完整的梳理项目运行过程中强调志愿者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督促的作用这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在志愿者和项目之间建立了牢固的情感关联通过项目化运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更有效的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发挥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价值3.3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发展上文所述志愿服务面临的几个问题,是的传统的志愿服务难以长效发展,而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运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政府和高校的资金支持,为志愿服务长期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系统的培训制度给志愿服务提供了越来越专业化的人才,保障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完善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及保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也记录了志愿服务的经验更重要的是通过多个项目的完整评价,能够记录志愿者的成长过程。
这为大学生志愿者逐渐专业化,毕业之后与社会志愿组织衔接提供了路径基金项目:“南通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提升路径研究——以江苏工院为例”(课题编号:2017CNT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参考文献[1] 李楠,潘瑞,田野.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2).[2] 李姝.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管理策略探析[J].求知导刊,2016(4).[3] 肖霞.地方高校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化运作模式探析——以玉林师范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endprint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