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教育的民族性_1.docx
7页论教育的民族性 我们应该发挥教育的民族国家认同功能和文化认同功能,培养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早在民国时期,张君劢先生就提倡“从教养入手,俾三万万九千人民咸认识甘为中华民族之人民”他认为,民族要发展,首先要使人民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亦即自觉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之一员他极力主张,要强化国民的民族意识,认为这是一个民族能否立于民族之林,实现民族强盛或复兴的前提[22]民国时期新儒学力图说明儒学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并有其可大、可久的根据,认为“当务之急是重新阐扬传统文化的真精神,及其中所包含的普遍的恒久的价值,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性”[23] 中华民族当今之急仍是坚持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全球化对民族性构成了严峻挑战,我们应勇敢迎接这个挑战,尽管我们对待外来文化应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吸纳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但回应全球化的前提是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使外来文化融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离开这一立足点,将无法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会让中华民族文化漂浮在“全球文化”这艘大船之中,更有可能是淹没在西方文化的洪流之中培养人民的民族性,在人民中弘扬民族精神,是教育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关键因素 三、如何落实教育的民族性 民族的发展寄希望于新生一代对自己民族的忠诚和爱护。
只有民族性深入到本民族一代又一代人的血脉之中,培养新生一代的民族国家认同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中华民族的发展才有希望坚守教育的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教育目的设定、课程设置、课外活动组织、社会舆论营造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突出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的教育方针非常强调教育的民族性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建国初期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强调新中国的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1953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教育方针根据毛泽东在1957年和1958年的两次讲话确立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将近60年里中国的教育方针似乎忘记了教育的民族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社会相对独立于世界,与外界交流少,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境内很少见到外国人,也很少使用外国产品,外国文化一般被作为批判对象,民族性问题没有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已经进入与其他国家全面交流和竞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东西文化冲突,价值观念多元化,青少年学生面临多元文化选择的困惑,如何教育学生保持民族性,是学校教育应该承担的使命我们的教育方针应根据时代要求作出新的规定,强调教育的民族性 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教育目的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二是强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虽然这两方面的目的没有排除民族性内容,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一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新时代的教育目的应强调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民族国家意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意识,是人们对自己归属某个民族国家共同体及其存在价值的意识,是对本民族国家的发展、权利、荣辱、安危、利害的关切和维护民族国家意识核心的内容就是爱国主义坚持教育的民族性,尤其应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
乌申斯基指出,爱国主义即民族性的情感是最有生命力的,“在一个人的一切神圣的和崇高的品质毁灭以后,它才最后死亡”[24]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忠于祖国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履行公民义务,真诚地为祖国人民服务 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公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文化的生存状态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国家过去的全部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文化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一旦这种文化遭到侵蚀和消解,必然会给民族国家带来深刻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一旦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那么这个民族事实上也就不存在了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自己的文化个性,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是发展中国家和民族教育的一项庄严使命 既然教育的核心是培育民族成员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民族文化认同感,那么以祖国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这些人文学科为核心的优秀民族文化应成为课程的重要方面,学校课程应强调民族优秀文化教育,弘扬民族精神但是,当前我们学校课程中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占分量少,地位低。
例如,我们的历史教育非常缺乏初中历史课程课时很少,高中阶段多数学生根本就没有接受本国史教育;如果一些青少年上完初中、高中就去就业,他们将终生不可能再接受本国史教育;即使考上大学,如果没有进历史系,也将终生不再接受正式的本国史教育再看我们的语言文字教育我们对汉语言文学已经到了一种轻视的地步英语已经成了升学、就业的一个必备条件,成了职务晋升的一个必要条件;学好了英语,就可能谋取好的职业,会有好的前途中国进入了一个英语时代,处处可见英语培训广告,人人在学英语各种英语培训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中小学名称与英语挂上钩,如双语学校、国际学校等等;大学本科证书与英语四级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汉语教育则没有得到相应的改进 我们应改变这种现状,在学校课程中增加祖国语言与文学、历史、哲学和艺术等民族文化的内容,弘扬民族精神,坚守民族性一部国家史就是一部民族精神的凝聚史,此过程是民族意识不断形成的过程,是民族精神逐步积淀、凝聚、升华的过程;历史教育就是民族意识培育和民族精神教育过程,是坚持民族性的基本内容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历史教育,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它在不经意中就能把民族性根植入青少年的心里。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语言是文化的记载,民族语言是表现民族性最基础的内容;接受一种语言,也就接受一种民族文化,放弃自己的语言,也就是放弃本民族的文化我们应加强历史教育、语言教育此外,还应在中小学开发校本课程,推出一批宣传传统文化的系列课程与教材;在大学增设系列文化讲座和精品课程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使传统文化教育专门化、系统化、常态化,真正坚持教育的民族性 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是一个复杂的素质或心理结构(包括认识、情感、信念、行为习惯),这种素质是在交往活动和各种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仅仅在课堂上“听”,在课本上“看”,是难以形成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如果仅仅停留于知识的层面,学生很难产生内在感受,形成发自肺腑的喜爱和实践的自觉我们认为,国家意识、民族精神要真正被内化,成为人的德行,形成一定的素质,还必须通过实践体验才能达成,需要学生从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去体验和感悟因此,学校教育要“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注重知行统一,鼓励和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实际中身体力行,弘扬民族精神”。
[25]学校教育应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领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开阔学生的精神视野,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国家意识、文化认同感因此,坚持教育民族性,决不是知识的讲解,也不是简单的行为规则要求,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既有各种知识介绍,也要设计各种活动方案,要求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如演讲、参观、访问,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民族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感 国家意识和文化认同感是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形成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民族精神教育都应该重视、尊重学生的生活,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26]学校应积极创造一个蕴含民族文化的浓郁生活氛围,如在学校建设校园文化长廊,张贴悬挂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历史名人的雕塑;营造传统民族节日氛围,开展民族节日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民族节日的来历和内涵;引导学生开展经典朗诵、古诗词比赛、吟诗作对、猜谜语等文化活动;通过成立文艺、体育各种社团组织,开展艺术、体育竞赛等方法,弘扬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校园网开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栏目,把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和历史文物等制成数字化产品,实现网络文化与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利用大众传媒、出版和影视创作,积极宣扬传播中华民族价值观;加强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迹、名人故居的建设和宣传,使之形象地表现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生动教材;开发、保护和利用民俗文化,使之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猛谋.论民族性 [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7,(3):54. [2] 张岱年.文化体用简析 [M]//张岱年全集(第六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205. [3] 列宁全集(第20卷) [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9. [4] 转引自单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 [M].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396. [5] 张岱年哲学文选(下) [M].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46. [6] 江泽民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139. [7] [11] 李子文.论文化的民族性 [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1):7l,69.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J]. 民族学通讯,(138):13. [9] 阿托夫勒,海托夫勒.创造一个新的文明 [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19. [10] 李宗桂.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和时代意义 [J]. 中国高等教育,2003,(10):18. [12] 秦宣.分化与整合——谈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 [J]. 教学与研究,2012,(2):6. [13] 贺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M]//文化与人生.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5. [14] 彭林.弘扬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76. [15] 滕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0. [16] [24] 张庭焕.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G].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462,462. [17] [19] [20] 安迪格林.教育、全球化与民族国家 [M]. 朱旭东,徐卫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00,40,41. [18] 朱旭东.格林的教育发展和国家形成理论 [J]. 比较教育研究,2002,(4):8. [21] 拉雷恩.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现代性和第三世界的在场 [M]. 戴从容,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07. [22] 张君劢.立国之道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