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语言文化论文.doc
3页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分析_语言文化论文 摘要: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东西的学者,他用英文创作和翻译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对介绍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浮生六记》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浮生六记》原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随笔,其中涉及了许多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与习俗中国传统文化词的翻译向来对译者是一大考验,本文就分析一下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各种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林语堂 《浮生六记》 翻译策略 一、引言 林语堂(1895-1976)是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他特殊的教育背景及职业经历使得西方文化成为他知识结构的主要部分,同时,他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使他成为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传播者他用英文创作和翻译的一系列经典作品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浮生六记》就是这样一部译作 《浮生六记》原是清朝学者沈复的自传体散文集,以其夫妇生活为主线,描述了关于他的日常生活和旅游各地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中包含许多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文化词,因此在其英译中,这些文化词的翻译就十分关键形式与内容兼顾的翻译是每个译者所追求的,但在具体文本语境条件下,有时又必须进行舍弃。
本文将分析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二、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文化词的翻译策略 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曾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归化翻译是“采用透明的、流畅的放歌为译文读者把陌生感降到最小的翻译策略”,异化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 作为一位中西方文化传播大师,林语堂在其译文中显示了他深厚的英文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总结而言,在英译《浮生六记》中的文化词时,林语堂先生主要采用了归化、异化与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是“通过保留原文的某些成分有意地打破目的文化的规范”在不影响目的语读者理解以及不影响行文的情况下,异化的翻译策略是最有效的选择,具体方法主要有直译和直译加注释法 例1: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 译文:The examiner then gave out a line of seven words and one of the five words, with which each of us was to make the best couplet. The time limit was the burning of a joss-stick… 香篆也是古人用的一种计时器,因燃香长度与时间推移成正比,香长可分十二时辰,又分一百刻,总共燃一昼夜,所以又名“百刻香”。
这种计时方法在西方也有应用,于是林采用了直译的方法,译为“the burning of joss-stick”,译出形式与内容的同时,也介绍了中国特有的计时文化 例2:余虽居长而行三,故上下呼芸为“三娘”,后忽呼为“三太太” 译文:I was born the third son of my family, although the eldest; hence they used to call Yun “san niang”(1)at home, but this was later suddenly changed into “san t’ait’ai”. (1)“san” means “number three”. The meaning of “niang” and “t’ait’ai” varies with local usage, but generally “niang” refers to a young married woman in a big household, while “t’ait’ai” suggests the mistress of an independent home. 林先将“三娘”和“三太太”直译出,然后采用注释的方法,并说明了娘与太太的区别,帮助读者理解,使得本句内容清晰,同时保留了源语形式。
(二)归化翻译策略 虽说从传播中国文化角度来说,异化翻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但这一翻译策略的使用是受条件限制的,如文本语境、翻译目的、接受者等因素当异化无法满足这些因素时就得舍弃,转而选择归化翻译策略,把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陌生的文化词转化成他们熟知的相对应的内容,方便读者理解 例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 译文:“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我国古代纪年采用天干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这样一套完整的纪年体系三言两语是无法向西方读者解释清楚的,并且也不是这句话的重点内容,因此林语堂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将“癸未”年转换为现行公历1763年 例2:“是夜送亲城外,返,已漏三下……” 译文:That night, when I came back from outside the city, whither I had accompanied my girl cousin the bride, it was already midnight… 漏壶计时是中国古代又一种计时方法,有具体的工具与操作方法。
同上,三言两语无法传达清楚,而且在原句中只担当时间状语,因此林语堂还是采用了归化的翻译,将与“漏三下”翻译作相对应的时间“midnight”没必要给国外读者理解造成负担 (三)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归化异化虽是两个全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但出人意料地,在许多情况下,两者的结合却能创造出高质量的翻译下面是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中的例子 例1:迁仓米巷,余颜其卧楼曰“宾香楼”,盖以芸名而取如宾意也 译文:After we had moved to Ts’angmi Alley, I called our bedroom the “Tower of My Guest’s Fragrance”, with a reference to Yun’s name(1), and to 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who, as hu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like guests”.(Lin Yutang,1999:51) (1)“Yun” in Chinese means a fragrant weed. “如宾”就是相敬如宾的意思,取自成语故事“举案齐眉”,说的是后汉梁鸿和孟光的故事。
虽然两人生活非常困苦,两人却生活的非常快乐,并且一直是相敬如宾林语堂的翻译既有直译“the story of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又加之解释,“who, as husband and wife, were always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like Guest””无论是对形式还是内容都做了很好的解释,可谓是一则成功的翻译 例2:“……桥板内一轩临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意也;……” 译文:Over the bridge, there was an open hall overlooking the water, called “After My Heart”—the reference was to an old poem:” When the water is clear, I will wash the tassels of my hat, and when the water is muddy, I will wash my feet.”… “我取”是想体现出原文作者怡然自得的心境:我与自然天然合一。
After My Heart”,从字面来看与中文相对应;但从英文来看也独成一体,表达了原文作者随性、怡然自得的心境,译的很高明 四、结语 如上分析,林语堂先生对《浮生六记》中不同文化词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有时以达意为重,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有时以传播中国文化为重,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两者可兼顾时,采用了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他巧妙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将传达内容与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完美地诠释了中国文化作为一位中西方文化传播大使,林语堂先生翻译的许多中国古典书籍在向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林语堂先生的翻译作品值得翻译学者好好地研读与研究 参考文献: [1]Shuttleworth.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