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后作家的文学语境——赵凯:小说意识与文本试验的探求者.pdf
2页作家的文学语境 从2014年第1期起,《安徽文学》以一年为期,开设“代际·50后作家 群”专栏,以集中回顾和评价安徽50后作家群.各种文体交叉进行本栏目 特邀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赵 凯主持 50后作家大都在20世纪80、90年代开始走向成熟这一时期被文学 史家们或概括为是从文学启蒙到文学多元实验的时期.或概括为是现实主 义多样化发展与现代主义中国化的时期,或被概括为从1980年代“共名” 到1990年代“无名”的时期总之,这一时期的当代文学出现了百舸争流与 千帆竞发的新局面;有人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唐诗 来形容这一时期的文学形态,也不无道理当然.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历史 语境是清晰的,那就是西方各种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蜂拥而至与中国自身 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1980年代至1990年代的文学似乎难以产生轰动 效应,在整个社会结构的板块组合中,也似偏离了中心而滑向了边缘,这可 能与这一时期文学自身的无主题变奏的性质与多元实验的“沙龙”倾向有 关.更重要的与更深刻的根源却在于商品化原则的蔓延涌流以及由此导致 的对文学意识形态色彩的消解与弱化。
然而.真正坚守在文学这块神圣土 地上的作家们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造与审美努力正是在“城头变幻 大王旗”的文学氛围中,一批50后中青年文学家悄然登场,他们正乐于没 有所谓主流文学理念与话语的束缚而进入主体自由创造的审美境地,于是 在先锋文学与新写实小说等创作思潮中一显身手,从而实现他们的文学抱 负与理想当然也有众多作家依然坚守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在思潮纷起 中不为所动而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品性出发,走自己熟悉的道路, 写自己熟悉的生活而乐在其中 安徽文学ANHuwEN×uE I’4g !代际.5o后作家群i们后作家的文学语境 后 .nU 按 一) 黻5 编 太乎 AN H UIW E xuE ·主持人语· 赵凯:小说意识与文本试验的探求者 与季宇、许辉、梁小斌与陈源斌等一批安徽50后作家比较.潘军可谓独树一帜这是 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作家,他总是以高度自觉的小说意识与孜孜以求的文本实验而不断 超越自我潘军早期的创作虽然带有现代派色彩,但现实主义仍然是其创作的底蕴然而 从中篇小说《白色沙龙》开始,然后到《风》、《和陌生人喝酒》,最后至《重瞳》,作家由此完成 了其先锋小说的探索历程,使其成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一部《重瞳》的文本价值也 许已经超越小说文体自身,那种对历史文本的文学解构.那种对人们熟知的艺术秩序与阅 读经验的颠覆,那种对情节、叙述与语言的任意组合以及对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刻意分裂, 都寄寓着作者对项羽这个历史人物的创造性的文学解读。
与那些绝对保持形式主义美学 指向的文学不同,潘军的小说既是唯美的,也是求真的并没有陷入语言游戏与技巧摆弄 的陷阱.他的全部文学努力似乎都是在寻找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的某种沟通与联系 的可能 潘小平:绝处逢生,于山穷水尽 潘军是1980年代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创作上有过人的表现和安徽其他作家相 比,潘军有着异常的小说禀赋,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天生的小说家,具有优秀小说家所必备 的种种素质他又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潜质,在先锋小说最为风光的年代,于先锋 之上,独树一帜荒诞、漂泊、虚无、宿命,是构成潘军先锋文本的核心元素,而在技术和艺 术的层面上,潘军小说不断追求、放弃、解构、建构,丰富了先锋文学的表现力,也为荒诞在 中国的现代表达,提供了新的视域到了1990年代,当先锋小说家集体失语之后,潘军凭 借着超常的智慧和深厚的学养,使自己的创作绝处逢生,为先锋小说开出了一条新路,成 为后先锋小说(叉称后新潮小说)中最有实力、最有成就的作家其后的转型之作《死刑报 告》和《合同婚姻》,以题材的现实性和叙事的当下性,成功融入商业文化语境有评论家指 出,“潘军算不得先锋小说最优秀的代表,但他确实是先锋小说告别仪式中最引人注目的 一位,正因为他的创作。
先锋小说才未草草收场在安徽50后作家群中.潘军也是创作数 量最多、质量最为整齐的作家,1999--2000年被称作“潘军小说年”,绝非浪得虚名 ’ l ANHuwENxuE安静文学 责任编辑张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