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11过秦论同步测控优化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doc
7页11 过秦论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1.《过秦论》是西汉文学家____________写的一篇史论文,所谓“过秦”,即____________作者以秦王朝不义而亡的史实,借古讽今,以讽汉文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始皇因施行暴政而迅速灭亡的覆辙 解析:此题的设计意图在于帮助我们初步了解作者及文章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贾谊 言秦之过(或指出秦的过失)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崤函(xiáo) 囊括(ɡuā) 拱手(ɡǒnɡ) 要害(yào) B.合从(zònɡ) 逡巡(qūn) 遗镞(zú) 鞭笞(chī) C.藩篱(fān) 锋镝(zhé) 劲弩(nǔ) 瓮牖(yǒu) D.墨翟(dí) 行伍(hánɡ) 万乘(chénɡ) 作难(nàn) 解析:该题意在要求我们掌握课文中易误读字的正确读音,以便准确地诵读课文A项中“括”应读作“kuò”,C项中“镝”应读作“dí”,D项中“乘”应读作“shènɡ”。
答案:B3.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 (2)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3)东割膏腴之地( ) (4)蒙故业,因遗策( )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 (6)逡巡而不敢进( ) (7)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8)将数百之众( ) (9)蹑足行伍之间( ) (10)揭竿为旗( ) 解析:该题是为了引导我们阅读课文,疏通词句,以便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1)窥伺,指暗中观察动静,等待机会 (2)两手相抱,形容毫不费力 (3)肥沃 (4)承接,继承 (5)吝惜 (6)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 (7)比喻边疆上的屏障藩,篱笆 (8)率领 (9)用脚踏地,这里有“出身于……”的意思 (10)举4.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才能不及中人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意在让我们了解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差别,要能联系上下文语境作合理解释。
参考答案:(1)古义:一般人今义:中介人2)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5.史论文是属于议论文的范畴,你读过本文后,能大致说说本文作为一篇史论文,其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原话来回答),作者是如何来进行论证的? 解析:该题意在引发我们去阅读思考,整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了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极力渲染秦孝公以来六代国君的开拓功业,铺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赫赫之威从双方攻守之势的对照中,突出秦国所向披靡的力量,也隐含其不施仁义的败因文章的后半部分通过多组对比,揭示了秦从极盛而一统天下到迅速土崩瓦解的历史事实,突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说明人心的向背决定了历史前进的方向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B.而倔起阡陌之中 C.蹑足行伍之间 D.百有余年矣 解析:A项“没”通“殁”;B项“倔”通“崛”;D项“有”通“又”。
答案:C2.请选出句中没有词的活用现象的一项( ) A.会盟而谋弱秦 B.追亡逐北 C.天下云集响应 D.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解析:该题考查我们理解词语活用的能力,建议能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功能来理解其活用情况A.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B.亡,动词活用作名词,逃跑的士兵;C.云、响,名词活用作状语,像云那样、像回声那样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B.委命下吏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解析:该题意在考查我们对文言句式的把握,建议能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把握其句式特点A、B、C三句都是省略句,D是判断句 答案:D4.对比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请简述对比手法在本文中所起的作用 解析:本文中有三组对比,要引导我们准确寻找对比项,深入分析它们在论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参考答案:为了使文章主旨鲜明显豁,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作者无论在叙述还是在议论时,都采用了带有夸张意味的对比手法,使矛盾更为突出,观点更见鲜明。
总起来说,文中有三个方面的对比:一是秦国与山东九国对比,二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对比,三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其实力的大小可以用“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来表示,可结果就是最弱小的陈涉打败了最强大的秦朝文章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使得结论也越来越清晰,作者一个“何也”,终于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就是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结论之所在如此结论如金石掷地,铿然有声;又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更如磐石置地,不可移易5.请选出对下句子翻译正确的义项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A.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认为天下百姓从此懦弱无能 B.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铸成十二个金属人,认为天下百姓从此懦弱无能 C.收集天下的军队,把他们集中到咸阳,让他们销毁兵刃和箭头,铸成十二个金属人,用这个办法削弱天下百姓 D.收缴天下的兵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然后)销毁这些兵器,经过铸造做成十二个金属人,用这个办法来削弱天下百姓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A.(秦始皇)踏上华山修建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上占据亿丈高的城堡,下面临不可测度的深渊,自以为(他的江山)十分坚固。
B.(秦始皇)踏上华山,凭借黄河,把他们看成城墙和护城河,占据着这亿丈高的华山城堡,又紧靠着深不可测的黄河,自以为(他的江山)十分坚固 C.(秦始皇)凭借华山筑城,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凭借黄河修护城河,面对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当作坚固的防御工事 D.秦始皇凭借华山当作城墙,凭借黄河当作护城河,占据着亿丈高的城墙,面对着不可测量的深渊,把它们当作坚固的防御工事 解析:文言文的翻译要做到“信、达、雅”,起码要从以下几点检查:其一,文言文中的每个实词、虚词的意义是什么,译文中有没有译错或遗漏;其二,译文是否合乎情理,是否和上下文矛盾,人们是否能看明白,是否合乎今人的语法习惯;其三,是否保持了原文的基本风格,各种修辞格的处理是否得当 (1)“兵”指兵器,不是军队;锋镝,用了借代手法,代指兵器弱”形容词使动用法2)“践”课文注为“踏”有误根据对文,应与“因”近义《康熙字典》引《释文》:“践,借也”,凭借以为”是“以之为”,译为“把它们当作”这个句子用了“合叙”的方法,翻译时语序宜作适当调整 答案:(1)D (2)C6.请用课文原话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用哪句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哪几句写他的对内政策?实行这些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2)在写陈涉起义一段中,作者用哪些话分述陈涉社会地位低、才能不足、发难时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哪句话概括了起义的结果? (3)结尾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是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的? (4)从后三段中找出几组骈句。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四个题目是根据行文层次和背诵的需要设计的以达到让我们明确各节内容的主要意思,理清课文思路,熟练背诵重点段落的目的 参考答案:(1)第一问:“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第二问:“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第三问:“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陈利兵而谁何”第四问:“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2)“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写其社会地位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写其才能不足率疲弊之卒……揭竿为旗”写兵员不多和武器简陋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写结果 (3)第一问:从领袖的社会地位、武器、军队素质、用兵之道四个方面作对比第二问:跟“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相照应 (4)“振长策……亡诸侯”;“废先王……之言”;“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渊”;“蹑足……阡陌之中”;“率疲弊……之众”;“斩木……为旗”;“成败异变,功业相反”纪晓岚猜谜语 纪昀,字晓岚,谥号文达,清代著名学者,既通今博古,又诙谐幽默有一天,纪晓岚应诏进宫向乾隆皇帝禀报《四库全书》编写情况。
乾隆忽然心血来潮,伸出一只脚,说道:“纪晓岚,听说你善于编写谜语和猜谜语我出一个谜,你能猜得出来吗?若猜得出来,赏银十两;猜不出来,罚酒一杯纪晓岚说:“臣斗胆应猜,请万岁爷出题吧乾隆说:“就猜朕这只脚吧,打一个字打什么字呢?纪晓岚若有所思:“有了不过臣得求万岁爷,恕我无罪乾隆说:“恕你无罪,放心大胆地猜吧!”纪晓岚说:“万岁爷的脚,谜底是个‘蹄’字站在一旁的和珅,急忙插言:“纪晓岚你好大胆,万岁爷的脚,怎么可以和‘蹄’字相提并论!罪不可赦!”乾隆皇帝说:“你先听纪晓岚把话说完纪晓岚说:“脚者,足也万岁爷,皇帝也蹄字是由足、帝二字组合而成的故惟有万岁爷的脚,才堪称帝足矣回转身来向和珅说:“和大人之脚焉称帝足乎?”和珅说:“不敢,不敢乾隆皇帝闻听哈哈大笑:“传旨,赏纪晓岚银十两30分钟训练(巩固类练习,可用于课后)一、基础知识1.填空 (1)战国四公子:齐国__________(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赵国__________ (姓 名__________)、楚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魏国__________ (姓__________名__________)。
(2)先秦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关东”指__________ 以东,“山东”指 以东,“河南”指__________以南百越”指古代__________族居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统称百越,也叫__________ (3)“黔首”是__________朝对百姓的称呼,“氓”“隶”分别指________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