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doc

28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7183422
  • 上传时间:2018-01-0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5.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学校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第一节 和谐 和谐社会和谐学校的基本内涵一、和谐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所指向的是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因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古代还是现代,人们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和谐的理念一)西方文化的“和谐”西方哲学对于和谐概念的研究,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首先是从总体上肯定和谐的价值与意义,其次是具体地分析和谐的本质和机制在西方哲学史中,毕达可拉斯最早对和谐概念进行了论述毕达哥拉斯学派有两句著名的哲学格言:“什么是最智慧的——数” ;“什么是最美的——和谐”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看来,作为本原的数之间有一种关系和比例,这种关系和比例产生了和谐就此而言,万事万物都是和谐的例如,在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在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从自然界的角度看,整个的天体就是一个和谐;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友谊也是一种和谐的平等总之,一切都是和谐的由此,毕达哥拉斯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的命题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的价值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的本质他认为,差异与对立才是造成和谐的原因他说,自然界也追求对立的东西,这是用对立的东西制造出和谐,而不是用相同的东西例如,将雌雄相配,而不是将雌配雌,雄配雄;联合相反的东西而造成协调,而不是联合一致的东西。

      针对毕达哥拉斯的“美德就是和谐”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对立和谐观 “正义就是斗争” ,强调斗争在和谐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他看来,世界不存在绝对的和谐,万物“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 ,而和谐倒是由于对立和斗争造成的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通过斗争产生的赫拉克利特认为,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好 ”由此可见,他的“对立和谐观”是一种更加深刻的和谐理念柏拉图继承了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阐述为自己的身心和谐与社会正义他认为人的灵魂里存在三种品质,即理智、激情(意志)和欲望,三者分别是人们在学习、愤怒和满足自然欲望时动用的身体的一部分,灵魂是这三部分的和谐统一体理智的德性是智慧,激情的德性是勇敢,欲望的德性是节制若能实现三者的和2谐,其中蕴涵的美德是正义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黑格尔充分肯定了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观 ”他认为,简单的东西、一种音调的重复并不是和谐差别是属于和谐的,它必须在本质上,绝对的意义上是一种差别和谐正是绝对的变或变化——不是变成他物,现在是这个,然后变成别的东西黑格尔强调“本质上的统一” 、 “具体的同一” ,以矛盾、差异、对立、斗争这些范畴大大丰富了“和谐”理念的内涵,使之更加具有内部的张力,他对“和谐”理念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二)中国文化的“和谐”和谐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 “和”的原始意义是指声音相和,后推演出和谐、成熟、圆融之义和的前提是承认、赞成,允许彼此有差异、有区别、有分歧,然后使这些差别、区别、分歧调整、配置、处理到某种适当的位置、情况、结构中,于是各得其所,而后整体便有“和” 金木水火土相配合生成万物,酸甜苦辣咸五种滋味满足人们口味,协调六种音律来悦耳,端正七窍来服务于心智……总之,是综合多种因素,使之相互配合协调来组成新的事物或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便是“和” 它包含多样性,承认差异性,但最终是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与协调,即和谐所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和” ,即是多样的统一有道是:只有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的音乐,只有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缤纷,只有一种味道称不上美味,只有一种东西就没法进行优劣的比较只有允许不同的事物存在,才能有对比,有竞争,有发展,有提高,才能造就五光十色、欣欣向荣的局面;否则便陷入单调、乏味、萧条、冷落乃至死亡的境地一代儒学宗师、先圣孔子将这一思想归纳提升为衡量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即是说在为人处世方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在相互争论辩解中达成共识,而不是虚与委蛇,随声附和,人云亦云。

      孔子认为,对待君主的正确态度是“勿欺也,而犯之 ”对待真理的态度是:“当仁,不让于师 ”“和”是指在差别的前提下的和谐相处状态,是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和”的理想状态是通过对自身的调节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各个要素之间虽有差别,却是可以如不同味道一样相互调和、相互渗透的,只有这样才能不仅达到和谐3的状态,而且生生不息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 “和”不仅是最后的结果,而且就是事物的本质,是我们行为处事的依据因此,要“致中和” 我们应作何理解呢?首先, “致中和”是指对人的身心的调节,即内心的修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中修身处于首要的位置,如何进行身心修养?这就要“致中和” “中”是自然人的状态, “和”是社会人之符合礼仪法度,从容自然的理想状态达到这种境界,人就会温和安详从容自若其次,在如何使人与人的关系处于最佳状态中,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 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里的“人和”指人民的团结,人民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是胜利的决定性条件庄子则提出:“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将“和”视为取得快乐的根本,有“和”才有乐,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无间,那么就会其乐融融、怡然自得荀子则认为人之所以“最为天下贵” ,是因为人能“和” ,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人与人之间和睦协调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就能战胜外物再者,在对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处理上,先秦思想家把“和”作为最高的政治伦理原则,作为政治理论应达到的一种效果 《尚书》说:“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照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强调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团结和睦,上下一心;然后治理自己的诸侯国并协调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天下臣民都友好如一家这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社会形态,家庭和睦,国家安宁,人人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彼此没有冲突最后, “和”指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平衡与协调的状态,即所谓的“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追求荀子进一步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只有处于这种关系之中,万物才能各得其所,得到发展并声声不息,即《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这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无论东西方文化对于和谐范畴的讨论有着怎样的差异,和谐作为人类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所体现的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协调的、圆满的状态二、和谐社会现代社会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体系,和谐是社会维系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只有和谐4社会才能整体的推进,有序的发展古往今来,人们一直没有停止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古代,儒家以“礼乐”作为达到社会和谐的工具,把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和谐社会称为“大同社会” 《礼记·礼运》中对“大同社会”的描述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人不能独亲其亲,不能独子其子是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恶货其弃于地业,不必藏于己;力恶其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教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西方历史上,柏拉图提出过理念的“理想国” ,柏拉图描绘的理想国是“全体公民无一例外的,每个人天赋适合做什么,就应该派给他什么任务,以便大家各就各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而不是多个人,于是整体城邦就成为统一的一个而不是分裂的多个。

      ”每个人都尽其职责, “这样一来,整个国家将得到非常和谐的发展,各个阶级将得到自然赋予他们的那一份幸福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社会目标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任务,并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2004 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把“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 2005 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2005 年 2 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给出了一完整的定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6 年 10 月 11 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方法和途径,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论走向实践。

      我们党今天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理论上拒斥空想,讲求科学;从实践中尊重历史发展过程,拒斥虚假、形式,追求实质和谐今天,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基于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积弊,基于偏重 GDP 增长,见物不见人的片面发展观念,基于当前我国社会分化达到一定程度,社会利益冲突表面化,正在进入一个“风险社会”5甚至“高风险社会”这样的社会现实而推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过程或社会状态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关系的稳定、有序、协调,从而达到平等与和平相对平衡的良性社会发展状态,即“和谐中有不和谐,不和谐中求和谐”的社会过程或状态,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就和谐的基本内容而言,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兼备社会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之双重特性的社会伦理概念,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社会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制度期待,而且还是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理论期待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法制的社会、公平的社会、动态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的社会。

      而今,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从哲学的层面上,必须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善待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三、和谐学校(一)和谐学校的基本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社会中各个领域内部各要素首先要能和谐发展,由此才能和其他领域获得和谐发展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和谐社会的建设必然考虑学校这一社会组成部分的和谐建设;另外,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人应该在和谐学校中才能培养出来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应该从学校抓起,致力于和谐学校的建设,为社会培养出合格优秀人才,从而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和谐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学校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等和谐学校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从和谐学校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是以学校为中心,立足于减缓学校存在的现实矛盾,致力于调整学校内外的各种关系,使之成为一个生命健康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从和谐学校的外在结构形式和存在状态来看,和谐学校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6员和其他教辅人员组成的按照一定规范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

      这种组织主要表现为学校内外各种关系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从和谐学校的内在精神实质看,主要表现为依法治校的观念深入人心、公平和正义理念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民主的气氛得以形成,积极因素得以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