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pu****.1
  • 文档编号:407497125
  • 上传时间:2023-12-15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2.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建构主义是当代学习理论的革命,是影响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走势的重要力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即关于人是如何学习的和知识的本质观点,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流行话语固然,我们没有必要趋附于某种流行,但是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认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G.Hein,1991)[1] Jonassen(2000)认为,过去的十年见证了人类有史以来学习理论发生的最本质与革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的情境概念、社会文化概念和建构主义概念是建立在跟传播学、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不同的本体论与认识论基础上人类已经进入学习理论的新世纪在学习理论相对短暂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理论基础分享着如此多的假设和共同基础,也从来没有关于知识与学习的不同理论在理念和方法上是如此地一致[2]一场改变人类学习理念与教学设计的革命已经兴起一、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 (一)建构主义的渊源与流派建构主义的渊源主要有哲学和心理学两大渊源,在流派上表现出六大类型 1.哲学渊源主要包括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G.Vico的“新科学”,19世纪德国哲学家LKant的“哥白尼式的哲学革命”和20世纪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学家J.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

      [3]Vico认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当今激进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V.Glasersfeld称Vico是“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 Kant创建了以主体能动性为中心的批判哲学,其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出了主体性问题,揭示了认识的双向性运动: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身,在建构与创造世界的同时建构与创造自身Kant被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Dewey认为,经验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心思想是主体有目的地选择对象的基础上的主观“创造”,特别强调经验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经验是由现在伸向未来的过程,是对现有事物的一种改造,学习是基于行动的、在不确定性情境中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显然,Dewey的经验自然主义已经蕴涵着丰富的建构主义思想 2.心理学渊源主要包括J.Piaget的结构与建构观、L.Vygotsky的心理发展理论和J.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Piaget从主客观相互作用,即从活动一动作的角度研究了认识的发生问题,突出强调了人作为认知主体的能动性,认为知识是一种结构,离开了主体的建构活动,就不可能有知识的产生Vygotsky主张,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必须以文化历史的观点,在社会文化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来进行。

      人的心理发展有两条相互联系的一般规律:一是人的心理机能只能产生于人们的协同活动和人与人的交往之中;二是人的新的心理过程结构,最初必须在人的外部活动中形成,随后才有可能转移至内部,内化为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结构Bruner认为,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学习者依靠自己现在和过去的知识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其认知学习理论特别关注知识的结构、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多种认知表征方式(动作、图像和符号)、探索与发现未知知识、直觉思维、从多重观点中建构知识和价值等Bruner的认知学习理论革命形成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雏形3.流派建构主义是一种流派纷呈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目前主要有6种类型:激进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论、社会文化认知、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和控制系统论 (二)建构主义的十大理念建构主义认识论和学习理论是内容非常庞杂的教育/学习哲学,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等方面的观点十分丰富,[5]其整体思想可以总括为十大理念 1.知识的获得是建构的,而不是接受传输而来的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总是用建构的方式(即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人们是从经验的各种现象(如各种事件、活动和过程等)中学习的,从中,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

      Bruner (1990)称这一过程为意义制定( meaning making)因此,知识并不能简单地从A传递到B从本质上说,教学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由教师帮助学习者依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意义的过程 2.知识的建构来源于活动,知识存在于活动之中由于人们总是依照所经验的情境去解释意义和获得信息,因而不能把对事物/现象的理解与经验活动割裂开来活动是人与情境产生互动作用的中介人们所建构的意义来源于经验与情境的互动活动 3.学习活动的情境是知识的生长点和检索线索学习必须有具体的情境,包括学习时的情绪体验,如激奋、担忧、恐惧、快乐等等实践研究证明,从情境中获得的体验是真实的、有效用的情境是知识的寄居地、附着带、储存地和回忆/检索的有效提示 4.意义存在于个人的心智模式中个人的意义制定过程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每个人的体验是个性化的、独特的固然,人与人之间对事物/现象的看法存在差异,但并不妨碍彼此之间共享不同的看法通过社会性的交流、协商,可以共同探究事物/现象的意义,达到共识共享这也说明,知识并非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客观存在,它不能简单地被“传递”,也不能机械地被“复制”,它只能被建构 5.人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是多元的。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经验更是如此这意味着知识的建构是个人化的,无法由他人替代反过来,知识的建构影响我们的经验看法/观点和共享的方式,也影响我们对任何事物或主题的看法比如,政治、宗教观的迥然不同,东西方的文化差异等等,无不说明了对现实世界的不同看法/观点多元意味着差异,有差异,才有交流和碰撞的条件,也才有创新和发展的可能 6.问题性、模糊性、不一致性/非和谐性是引发意义制定的触点,学习者是否拥有问题意识是产生意义建构的关键知识建构的动力来源于“知”与“不知”之间的矛盾,意义的建构活动是由问题所激发的面对问题,学习者可能产生好奇、惊讶、困惑、不安、烦恼、失落等等情绪体验,存在认知不和谐及失衡感因此,要有效地建构意义,学习者必须对问题有深刻的切入感并且拥有自己的观点学习者的主见直接决定他能学到什么(即知识的建构),因为主见是学习者自己而不是别人进行认知同化和顺应的结果 7.知识的建构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阐释、表达或展现,这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方式,也是检测知识建构水平的有效方式活动是建构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对真正有益的知识建构来说,学习者必须认真思考他们在学习什么,并阐释其中的意义。

      阐释的过程/结果通常是言语的,但也可从系列视听学习媒体中建构经验或理解阐释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计算机工具可以有效地支持学习的反思过程 8.意义可以与他人共享,因而意义的建构可以通过交流来进行交流是人类的天性交流的目的是为了检验或确证自我观点,获得某种认同社会建构主义坚信,意义的建构是学习者/参与者之间通过对话与交流的协商过程,学习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性对话/交流的过程这种对话/交流在知识建构群体或学习共同体中最为有效,从中,参与者共同分享经验,共同讨论感兴趣的话题,相互促进学习对话/交流共同体是意义制定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一种强势学习资源 9.意义制定存在于文化交流、工具运用和学习共同体活动中交流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必然受到共同体的观点、价值观的影响在共同体中,学习者之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从分布式学习理论来看,一个共同体实际上就是一个“分布式记忆”的群体,其记忆能量远非个人所能比在共同体中,个体的认知特点不同,共同体的认知特性和运作方式也不同,合作小组的社会组织也不一样,这些差异为个体之间的碰撞、交流和发展提供了机会如同活动的形式会影响学习者的知识建构水平一样,共同体中的交流可能会改变学习者的知识、信念和学习伙伴的关系,因为在共同体完成某种复杂的任务时,合作小组成员必须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

      此外,作为个体的学习者,其学习的效果也会受到社区文化的影响 10.并非所有的意义建构都是一样的一般说来,任何建构都是个性化的建构在任何知识建构共同体中,只有为共同体所共识的观点才能被接受或得到赞同如果个体的建构与共同体的标准不一致,很容易被共同体判为无效——除非个体能拿出令人信服的证据对形成共同体正确的共识来说,诸多个体共同建构某种意义是非常有益的,因为意义建构的经验基础或来源极大地拓展了此外,尤其要注意的是,评价个体知识建构的有效性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应当避免个体新颖奇特的观点被共同体和单一评价标准所遮蔽或扼杀,而应最大限度地激励个体建构的积极性,赞赏和发掘个体知识建构的价值二、建构主义的知识、学习和教学隐喻 (一)知识、学习与教学的关系知识、学习与教学是三位一体的关系 1.对知识的不同看法,是学习理论流派的主要分野不同的学习理论有不同的知识观 2.学习理论假设倾向直接决定教学范式任何教学设计都显现地或隐含地蕴涵着一定的学习理论假设 3.从不同角度入手,可以对知识进行不同的分类,形成一定的知识类型,并转换为学习与教学的预期结果或目的 4.不同的知识类型,其相关的学习、形成或获得过程是不一样的。

      长期以来,学习心理学研究力图揭示不同知识类型形成与获得的内在心理过程学习理论是知识的形成与获得的基础学习理论研究实际上就是探究学习发生的内部条件 5.教学就是根据一定的知识观和学习理论,针对不同的知识类型,为学习者的学习、形成和获得相应的知识创设恰当的外部条件,亦即为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创设适当的外部条件 (二)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 1.知识的建构性:世界具有无限的复杂性,主体具有巨大的认识能动性知识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个人对知识的建构,亦即个人创造有关世界的意义而不是发现源于现实的意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结果,建构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才能实现;认知的功能是适应,它应有助于主体对经验世界的组织 2.知识的社会性:强调知识的社会本质,认为知识既存在于人的大脑中(个体的),更存在于团体/共同体中(社会的)知识是通过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中介、转化等方而的张力形式而构建的一个完整的、发展的实体[6] 3.知识的情境性:知识是个人和社会/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是互动的产物,也是心理内部的表征,强调认知与学习的“交互”特性和“实践”的重要性,注重研究和理解学习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本质。

      4.知识的复杂性:知识总是和认知者在特定情境中的求知过程密切相关,包括对真理的质疑、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以及相应的情境脉络 (context),知识难以直接访取或传递给他人知识是复杂的,一是因为世界是复杂且普遍联系的;二是每个认知者的建构及其结果是独特的复杂知识的主要特征是结构的开放性、不良性,知识的建构性、协商性、情境性和应用的不规则性 5.知识的沉默性/隐性:强调知识的隐性特点及其隐性知识的学习显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理论知识,是能够表达和交流的、存在于个体内部或外部的理论知识隐性知识,是指大部分的经验知识,是不能表达和交流的、个体内部的经验知识隐性知识像雾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中,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而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地存在于意识活动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仅互为前提,而且还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7]综观起来,建构主义的知识隐喻是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和隐性在建构主义看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知识与其说是个名词(knowledge),不如说是个动词(knowing)知识是一个不断认知、体认和建构的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隐喻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学习理论研究正处在一种理论革命或理论范型转变的进程中,它代表着学习理论研究的现状和走势。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焦点集中在理解和意义的制定方面,而不是知识本身方面;集中在知识的建构而不是知。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5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0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6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0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理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7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1997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3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9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1年政治考研真题(文科)及参考答案.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2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4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08年考研政治真题.doc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2011年考研政治真题.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