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奈达的翻译理论.ppt

28页
  • 卖家[上传人]:F****n
  • 文档编号:109108147
  • 上传时间:2019-10-2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681.50KB
  • / 2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奈达和“翻译科学”,潘倩倩 G12202017,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奈达的语言学译论,奈达的贡献与不足,,,,,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奈达翻译理论的提出,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奈达作为现代翻译理论的鼻祖,主要倡导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翻译早在 1947 年,奈达就发表了《论〈圣经〉翻译的原则和程序》一书,在书中奈达运用了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和手段首次较为系统地对翻译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翻译即科学”的主张但更能代表他较成熟的理论思想的、影响也更大的是他于 1964 年出版的《翻译科学探索》,这本书成为奈达理论的一个标志,奠定了他在西方语言学译论的先驱地位在此基础上,1969 年,他与塔伯合作完成了另一本著作《翻译理论与践》,对动态对等、意义的分析、翻译的步骤等问题作了更进一步的阐述简而言之,他用丰富的信息理论、通信科学及语言学知识建立了一套称之为科学翻译的翻译体系奈达的语言学译论,,,,,,,奈达语言学译论的概述,乔姆斯基的核心理论,,1.乔姆斯基的核心理论,,,,,乔姆斯基的理论核心内容,,,即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

      它以句法分析为中心,以句法认识语言和解释语义1.转换生成语法把语言看作是“一组有限或无限的语句,每个语句都是有限长的,由一组有限的语句成分所构成2.转换生成语法的规则为:一部分生成语言的核心句,即那些基本的初级的语句;一部分则可通过转换规则从核心句转换成无数的派生句3. 转换生成语法以句法描写为目标,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句法部分,由一个基础部分(a base)和一个转换部分(a transformation Part)组成基础部分描写语言的基本结构,生成深层结构(deep surface structure)二是语义部分,对句子的深层结构进行语义解释,体现语言能力的特点三是语音部分,用语音实现句子的表层结构,体现语言行为的特点奈达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融入了他的“翻译科学”之中奈达认为转换生成语法为翻译者提供对原语文本进行解码的技巧,以及对目的语文本进行编码的程序不过在分析原语文本时,奈达却将转换生成语法倒序进行,即著名的“逆转换”(back-transformation)因此,原语文本的表层结构被分析为深层结构基本成分;这些成分在翻译过程中被“转移”了,然后根据语义和文体的特点重新构建成目的语文本的表层结构。

      奈达语言学译论概述,,,,奈达认为翻译是“在对原文进行语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从表层结构逆转换为深层结构,然后传译到译文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深层结构传译到译文的深层结构,最后再从译文的深层结构转换为译文的表层结构逆转换例子: 表层结构:神的旨意(will of God) 逆向转换;B(实体,God)执行A(事件,wills),原语,分析,转移,,A,,X,,Y,,重构,B,接受语,“核心”是该逆转换模式的关键语就如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核心句是最基本的结构,因此在奈达看来,核心句乃是“用来构成语言复杂表层结构的基本结构成分”核心句乃从原语文本的表层结构通过逆向转换的还原过程变换而来,利用转换生成语法对四种功能词进行分析: 事件(events):通过但并非总是由动词执行; 实体(objects):通过但并非总是由名词执行; 抽象概念(abstracts):数量和质量,包括形容词; 关系词(relations):包括性别、介词和连接词例;This land, which once barred the way of weary travelers,now has become a land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a land of magic and wonder.,奈达的”逆转换“理论对英语系列核心句的解析,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第四步:说明各个核心句子的关系 A.核心句 3 修饰 1 的受事者 way,核心句 2 修饰 核心句3实施者 B.核心句 5 与 7 是并列关系核心句 6 是 5 的目的核心句 5 和 7 是 4 的所指,指 this land C.核心句 1 和 4 是对比关系,,,第五步:连接各个核心句,重述为近核心句表达形式 Once,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of travelers who was weary,while now this land becomes magical and wonderful and is a good land for travelers to spend their summer and winter vacations.,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度假的首选之地奈达的对等翻译理论,,形式对等,,功能对等,,对等效应原则,形式对等,形式对等:强调要注意讯息本身的形式和内容其中要关注的是接受语中的讯息与原语中的不同成分尽可能保持一致因此,形式对等要求译文贴近原文的结构,这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影响极大最典型的类似翻译是释译(gloss translation),最贴近原语结构,通常附以注释让学生(因为这类翻译通常用于学术训练)对该原语文化的语言和习俗加深理解优点: 1.形式对等的翻译是以源语为取向的,目的是 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语言信息和语言形式 2.保存了源语的结构缺点: 1.在语言对之间并不总存在着形式对应 2.形式对应会歪曲接受语的语法和文体,从而歪曲信息,造成目的语读者对译文难以理解甚至误解功能对等,功能对等:要求接受者和讯息之间的关系应与原来的接受者和讯息间所存在的关系保持相当程度的一致所谓功能对等,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

      动态对等的目的是希望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它把焦点放在了两种效果之间的对等上例如,普遍受大众欢迎的饮料Coca-Cola,Coca的原意是指一种名为“古柯叶”的植物而Cola是指一种名为“可乐果”的植物,旨在说明该饮料富含天然成分,是一种值得信赖、可放心饮用的饮料在翻译中译成“可口可乐”, 既说明了饮料的口感“可口”,又体现了饮用时的快乐心情“可乐”,同时巧妙地运用了汉语叠声词,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产生良好的广告效应优点: 1.功能对等”理论是一种比较客观的等效翻译理翻译过程当中,译者可以着眼于原文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语言结构,即不拘泥于形式对应 2.译者可以用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而且能够保持原作的内容和内涵意义,使译文能被读者所理解且保证不会对译文产生误解缺点:1.功能对等理论是对印欧语系内部的翻译实践的归纳, 不适合汉语和西方语言之间的翻译 2.读者反应不能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因为不同的读者对相同的译文会有不同的反应,甚至相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期对译文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读者反应的主观性决定了不能作为翻译的评判标准。

      3.奈达的翻译理论只能指导《圣经》翻译, 而不能指导文学翻译奈达的翻译理论来源于圣经翻译 的实践经验, 是《圣经》翻译理论, 而不是普通的翻译理论, 更不是文学翻译理论文学的表现形式有时比内容更为重要, 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重内容而轻形式, 不适合指导文学翻译 4.“功能对等”是归化的翻译理论, 用功能对等的方式进行翻译, 忽视了不同语言间存在的文化差异, 违背了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 会产生文化霸权主义对等效应原则,尽管功能对等是所要追求的目标,但同时也是一个递变的概念,因为奈达认同内容和形式等传统概念之间的“冲突”并非总是轻而易举可以解决的奈达强调如果要取得对等效应,意义的对应必须优先于文体上的对应,这是处理这种冲突的总体原则如果我们把这翻译比做镶有镜框的一幅画, 那么,意义对等就是那幅画, 而形式对等和风格对等则是那个镜框; 画是主体,镜框只是陪衬, 是为了使画显得更美好才使用的假如没有画, 镜框也就不需要了形式对等和风格对等都不能单独存在, 而必须以意义对等为前提, 必须建立在意义对等的基础之上如果译文在形式上与原文相似, 但在意义上与原文大相径庭, 那么, 这种形式对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例如: You can’t be too careful. 如果将该句译为“你不能太小心”, 形式上与原文完全吻合, 但意义上却与原文刚好相反(原文真正含义为“你应该特别小心”),因而这样的形式对等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奈达对翻译科学的贡献,1.将信息理论及符号学应用到翻译研究中 并提出了新的翻译原则“功能对等” 奈达的“功能对等”原则拓 宽了我们的视角,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研究方法,启发我们的思想,帮助我们发散我们的思维,克服呆板的翻译机制的弊病2.将最新的语言学成就应用的翻译理论中奈达是最早将现代语言学方法应用与分析和研究翻译过程模式的翻译理论家之一奈达的翻译过程模式将我们从传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中解救出来这一模式鼓励其他的翻译理论家们思考翻译过程当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以使得其翻译研究更加科学 3.第一次将读者反应考虑到翻译标准中来奈达是世界翻译史上最早将“读者对等反应”作为翻译准则之一的学者之一奈达的“读者对等反应”论拓宽了我们理论研究的视角,并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研究的静态分析模式,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宏观上对待翻译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给现代翻译研究创造了一个新的术语奈达翻译理论的不足,1.奈达在其新的翻译理念中,将翻译定义为“创造出与源语言最接近最自然的目的语,首先是意义其次是风格”。

      这一定义给翻译提出了一些新内容, 但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一则对翻译的科学定义,仅能够作为指导翻译的一则新标准在翻译中必须符合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征及其特定的语境和受众,尽管其在翻译的许多方面都非常适用,但由于翻译中所涉及复杂因素,这一翻译原则不能应用到大量的文学作品当中2.奈达采用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特别是核心句的概念,将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尽可能科学有效地精简原文中的信息,使得结构简单、核心意义清晰;第二,将源语言意义以最简单的结构模式转换为目的语第三,产生与目的语文体及语义对等的表达尽管这一理论在翻译的某些方面具有指导性和实用性(如:在源语言意义的理解方面),但仍然在理论构建上有一定的弱点再者,这一理论对某些文章的翻译实践是否有效仍然是一个问题参考文献,芒迪.翻译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林书武.奈达的翻译理论简介[J].国外语言学,1981. 李大刚.从乔姆斯基的语言馆再论。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2 乘法的初步认识(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图片版 含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2 2、3、4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5 解决问题(2)(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2 不带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3 逐层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金木水火土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 按不同的标准分类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集体备课教案设计(第6单元).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1 按一定的标准分类与整理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四年级教学设计人教版四上第一单元第3课时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3 带括号的混合运算(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1 观察物体(1)(教案)2025-2026学年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x 2025年秋统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天地人集体备课教案设计.doc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整理和复习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年秋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卷(附答案).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5 解决问题(一)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3 乘加、乘减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22025秋人教版数学二年级教学设计.2.6 解决问题(二) 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docx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