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和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docx
6页地球和人类的起源及其发展每当夜晚我们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中浩瀚的宇宙,不禁会为它的神奇所吸引,想起我们 所在的地球也只不过是漫天星斗的一颗,不禁会为宇宙的鬼斧神工而折服,那么地球究竟是 怎么形成的呢?对于这一问题,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它有着种种解释,也留下了很多的神话传说 我国古代有“盘古开天辟地”之说相传,世界原本是一个黑暗浑沌的大团团,外面包 裹着一个坚硬的外壳,就像一只大鹅蛋多年以后,这个大黑团中诞生了一个神人——盘古 他睁开眼睛,可周围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见,他挥起神斧,劈开浑沌,于是,清而轻的部 分上升成了天空,浊而重的部分下沉成了大地„„在西方国家,据《圣经》记载,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创造了天地和世界万物第一天 他将光明从黑暗里分出来,使白天和夜晚相互更替;第二天创造了天,将水分开成天上的水 和地上的水;第三天使大地披上一层绿装,点缀着树木花草,空气里飘荡着花果的芳香;第 四天创造了太阳和月亮,分管白天和夜晚;第五天创造了飞禽走兽;第六天,创造了管理万 物的人;第七天,上帝休息了,这一天称为“安息日”,也就是现在的星期天„„现在看来,这些美丽的神话传说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对太阳系的认识 也逐渐深刻。
18 世纪以来,相继出现了很多假说近数十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等近代科 学的发展、天文学的进步、宇航事业的兴起等为地球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帮助,现介绍 几种假说供参考但要解开宇宙之谜,还须我们不懈的努力而关于地球的起源虽然已经有很多假设和学说,比如星云说、灾难学说和陨石论,但是 至今仍未达成统一的共识虽然,关于地球的形成至今未能有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是经过人类多年的努力基本上可 以判断出地球从形成至今的漫长岁月里经历过的比较大的事件:我们的母亲——地球大约形成于46 亿年前,那个时候的地球像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月球 一样,既没有生命也没有水38 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并且已经有了水的存 在,但是这时候的水的温度很高,并且大部分以气态形式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的具 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 距今 5.4 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 生宙在显生宙和其后的太古宙里,由于现代人类的知识和技术有限所以,只能掌握很少的 资料太古宙之后是元古宙,此时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 大陆板块。
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 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 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元古宙之后,便是经 历了生命大爆发的显生宙,从此历史进入了藻类和无脊椎动物时代寒武纪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5.4亿年,延续了 4000 万年寒武纪是 生物界第一次大发展的时期,当时出现了丰富多样且比较高级的海生无脊椎动物,保存了大 量的化石,从而有可能研究当时生物界的状况,并能够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来划分和对比地 层,进而研究有机界和无机界比较完整的发展历史比较著名的有早寒武世云南的澄江动物群、加拿大中寒武世的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寒 武纪的生物界以海生无脊椎动物和海生藻类为主奥陶纪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开始于距今5 亿年,延续了6500万年奥陶纪是地史上 海侵最广泛的时期之一在板块内部的地台区,海水广布,表现为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的普 遍发育,在板块边缘的活动地槽区,为较深水环境,形成厚度很大的浅海、深海碎屑沉积和 火山喷发沉积奥陶纪末期曾发生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冰期,其分布范围包括非洲,特别是北 非、南美的阿根廷、玻利维亚以及欧洲的西班牙和法国南部等地。
奥陶纪的生物界较寒武纪更为繁盛,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发展,其中以笔石、三叶虫、 鹦鹉螺类和腕足类最为重要,腔肠动物中的珊瑚、层孔虫,棘皮动物中的海林檎、海百合, 节肢动物中的介形虫,苔藓动物等也开始大量出现奥陶纪中期,在北美落基山脉地区出现了原始脊椎动物异甲鱼类——星甲鱼和显褶鱼, 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也出现了异甲鱼类植物仍以海生藻类为主志留纪是早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本纪始于距今4.35亿年,延续了2500 万年由于志 留系在波罗的海哥德兰岛上发育较好,因此曾一度被称为哥德兰系志留系三分性质比较显 著一般说来,早志留世到处形成海侵,中志留世海侵达到顶峰,晚志留世各地有不同程度 的海退和陆地上升,表现了一个巨大的海侵旋回志留纪晚期,地壳运动强烈,古大西洋闭 合,一些板块间发生碰撞,导致一些地槽褶皱升起,古地理面貌巨变,大陆面积显著扩大, 生物界也发生了巨大的演变,这一切都标志着地壳历史发展到了转折时期志留纪的生物面貌与奥陶纪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变化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志留纪 时仍占重要地位,但各门类的种属更替和内部组分都有所变化如笔石动物保留了双笔石类, 新兴的单笔石类也很繁盛;腕足动物内部的构造变得比较复杂,如五房贝目、石燕贝目、小 嘴贝目得到了发展;软体动物中头足纲、鹦鹉螺类显著减少,而双壳纲、腹足纲则逐步发展; 三叶虫开始衰退,但蛛形目和介形目大量发展;节肢动物中的板足鲎,也称“海蝎”在晚志 留世海洋中广泛分布;珊瑚纲进一步繁盛;棘皮动物中海林檎类大减,海百合类在志留纪大 量出现。
脊椎动物中,无颌类进一步发展,有颌的盾皮鱼类和棘鱼类出现,这在脊椎动物的 演化上是一重大事件,鱼类开始征服水域,为泥盆纪鱼类大发展创造了条件植物方面除了 海生藻类仍然繁盛以外,晚志留世末期,陆生植物中的裸蕨植物首次出现,植物终于从水中 开始向陆地发展,这是生物演化的又一重大事件在志留纪生命在海洋中生,在海洋中发展 壮大在4 亿多年前的志留纪,水域中的生物千姿百态,热闹非凡,植物已发展到大海藻, 动物发展到低等的脊椎动物鱼类而陆地上的生命却十分罕见,几乎到处是童山秃岭,一片 荒凉末期,由于地壳剧烈运动,地球表面普遍出现了海退现象,不少水域变成了陆地,有 的海底崛起了高山沧海巨变,对水中的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圆口类很象鱼,但缺乏成 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些体外 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古代的无颌类,从奥陶纪出现以后,在志留纪很繁盛但因为无颌, 生活方式落后,仅能以流入中内的水中夹杂的食物为食,所以在生存斗争中,它们敌不过新 兴的有颌鱼类而日趋衰落了泥盆纪是晚古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距今4.1 亿年,延续了约5500 万年泥盆纪古 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 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 的成分也显著改变腕足类在泥盆纪发展迅速,志留纪开始出现的石燕贝目成为泥盆纪的重 要化石此外,穿孔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小嘴贝目在划分和对比泥盆纪地层中也极 为重要泡沫型和双带型四射珊瑚相当繁盛早泥盆世以泡沫型为主,双带型珊瑚开始兴起; 中、晚泥盆世以双带型珊瑚占主要地位鹦鹉螺类大大减少,菊石中的棱菊石类和海神石类 繁盛起来正笔石类大部分绝灭,早泥盆世残存少量单笔石科的代表竹节石类始于奥陶纪, 泥盆纪一度达到最盛,泥盆纪末期绝灭其中以薄壳型的塔节石类最繁盛,光壳节石类也十 分重要牙形石演化到泥盆纪又进入一个发展高峰,这个时期以平台型分子大量出现为特征 昆虫类化石最早也发现于泥盆纪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 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 “鱼类的时代”早泥盆世以无颌类为多,中、晚泥 盆世盾皮鱼相当繁盛,它们已具有原始的颚,偶鳍发育,成歪形尾早泥盆世裸蕨植物较为 繁盛,有少量的石松类植物,多为形态简单、个体不大的草本类型;中泥盆世裸蕨植物仍占 优势,但原始的石松植物更发达,出现了原始的楔叶植物和最原始的真蕨植物;晚泥盆世到 来时,裸蕨植物濒于灭亡,石松类继续繁盛,节蕨类、原始楔叶植物获得发展,新的真蕨类 和种子蕨类开始出现。
标志着历史开始进入蕨类植物和两栖动物的时代石炭纪 两栖动物的 时代石炭纪开始于距今约3.55亿年至 2.95亿年,延续了6000万年石炭纪时陆地面积不 断增加,陆生生物空前发展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沼泽遍布,大陆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森林, 给煤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石炭纪又是地壳运动非常活跃的时期,因而古地理的面貌有着 极大的变化这个时期气候分异现象又十分明显,北方古大陆为温暖潮湿的聚煤区,冈瓦纳 大陆却为寒冷的大陆冰川沉积环境气候分带导致了动、植物地理分区的形成石炭纪的海 生无脊椎动物与泥盆纪比较起来,有了显著的变化浅海底栖动物中仍以珊瑚、腕足类为主 早石炭世晚期的浮游和游泳的动物中,出现了新兴的筳类,菊石类仍然繁盛,三叶虫到石炭 纪已经大部分绝灭,只剩下几个属种最早发现于泥盆纪的昆虫类,在石炭纪得到进一步的 繁盛,已知石炭、二叠纪的昆虫就达1300 种以上陆生脊椎动物进一步繁盛,两栖动物占 到了统治地位早石炭世一开始,两栖动物蓬勃发展,主要出现了坚头类(也称迷齿类), 同时繁盛的还有壳椎类早石炭世的植物面貌与晚泥盆世相似,古蕨类植物延续生长,但只 能适应于滨海低地的环境;晚石炭世植物进一步发展,除了节蕨类和石松类外,真蕨类和种 子蕨类也开始迅速发展。
裸子植物中的苛达树是一种高大的乔木,成为造煤的重要材料之一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也是重要的成煤期二叠纪开始于距今约2.95 亿年, 延至 2.5亿年,共经历了4500 万年二叠纪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 剧,世界范围内的许多地槽封闭并陆续地形成褶皱山系,古板块间逐渐拚接形成联合古大陆 (泛大陆)陆地面积的进一步扩大,海洋范围的缩小,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促进了生物 界的重要演化,预示着生物发展史上一个新时期的到来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类、珊瑚、腕足类和菊石,但组成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 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二叠纪末,四射珊瑚、 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 展到了一个新阶段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软骨鱼类中出现了许多新 类型,软骨硬鳞鱼类迅速发展两栖类进一步繁盛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 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 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早 二叠世的植物界面貌与晚二叠世相似,仍以节蕨、石松、真蕨、种子蕨类为主晚二叠世出 现了银杏、苏铁、本内苏铁、松柏类等裸子植物,开始呈现中生带的面貌古生代至此结束,显生带的中生代,也就是我们熟悉的恐龙时代就生存在这个时代;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 2.5亿年至2.03 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 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 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 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 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 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 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 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 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 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