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docx
11页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 目的 分析中药汤剂灌肠结合贴敷疗法在女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本院2020年3月-2021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女性盆腔炎患者开展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以常规抗炎治疗,观察组以中药汤剂灌肠联合贴敷疗法治疗,对比治疗效果及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白带异常、盆腔肿块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 女性盆腔炎采用中药汤剂灌肠治疗结合贴敷疗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症状,促进疾病转归,获得较好的预后 【关键词】 女性盆腔炎;中药汤剂灌肠;贴敷疗法;有效率;中医证候积分慢性盆腔炎是常见妇科疾病,一般是由于急性盆腔炎未得到系统化诊疗后反复发作发展而来由于慢性盆腔炎患者未得到彻底治疗,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或者有明确的致病菌感染史后,还容易出现急性发作情况 ,对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较大。
相关研究发现中医在慢性盆腔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通过中药汤剂灌肠或者贴敷的方式,可获得较好的疾病症状改善效果,其治疗安全性及效果均比西医治疗更加显著中医学研究中,慢性盆腔炎发病,与患者机体虚弱,体内湿热过重,导致气滞血瘀而引发炎症反应有关中医研究认为[1],根据慢性盆腔炎的发病机制,需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及消痈止痛方面入手进行治疗中药保留灌肠疗法及贴敷疗法均是常用的治疗手段,在各种妇科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通过两种中医治疗方式共同作用,可保证慢性盆腔炎患者病变部位黏膜感染请情况得到有效抑制,且操作方便,可保证患者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本次研究将中医汤剂灌肠联合贴敷治疗应用在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中,分析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20年3月-2021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82例女性盆腔炎纳入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1例对照组,年龄21-52(33.6±4.2)岁;病程5-13(7.8±1.8)个月;观察组,年龄23-55(34.3±3.8)岁;病程6-14(8.0±2.1)个月;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年龄、病程、严重程度等指标对比无显著差异,可对比(P>0.05)。
纳入标准: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及《中药新药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对慢性盆腔炎的诊断标准;患者存在下腹部疼痛、坠胀,月经量大、腰骶部疼痛等症状,在体力劳动、性交及月经前后,上述病情持续加重部分患者伴随低热、疲劳乏力症状;经妇科检查见子宫后位、活动受限或者出现盆腔粘连;输卵管炎症,单侧或双侧子宫触摸见条索状不活动包块;患者及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盆腔恶性病变者;合并严重器质性或系统病变者;精神病或不能顺利完成研究者;其他不适宜参加本研究者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以头孢曲松钠(生产厂家: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3235,规格型号:1.0g)治疗,1g药物与250ml生理盐水混合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以甲硝唑注射液(生产厂家:庆安威瑞斯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0176,规格型号:20ml:0.1g)0.5h静脉滴注,每天2次患者连续治疗10d;观察组采用中药汤剂灌肠及贴敷治疗1)中药汤剂灌肠①准备工作灌肠汤剂为红藤20g,败酱草、蒲公英、乳香 、没药 、三棱 、莪术 、延胡索 、皂角刺各 15g,透骨草、艾叶、刘寄奴、断续、当归、川芎各12g。
将上述中药材使用水煎后留汁100ml备用准备好一次性灌肠袋及布包裹的热水袋叮嘱患者灌肠前通便,并佩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外涂抹液状石蜡,沿患者肛门顺时针按摩一周,以充分刺激肛门放松保持左侧卧位,上腿弯曲,下腿伸直,臀部尽量抬高将煮好的药汁灌入一次性灌肠袋中,温度保持在39-40℃,以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增强内部血液循环,加快药物的吸收将肠管内的空气排除干净,在肛门处涂抹甘油,选择14-16号一次性硅胶灌肠管,将肛管插入肛门15-20cm,确保肛管前端刚好达到乙状结肠中段,保证药液留置效果,并确保不会刺激直肠,不会产生便意,便于药物长时间保留使用前将药液摇匀,缓慢将药物灌入,在10-15min内灌注完毕灌肠速度一般保持均匀,液面至肛门不超过30cm根据患者灌肠期间的感受调节灌肠速度,避免对患者肠壁造成压力灌肠完毕后,指导患者缓慢转换为平卧位,并在臀部放置软枕,将臀部垫高灌肠完后尽量选择膝胸卧位或侧卧位,抬高臀位15 cm,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叮嘱患者尽量保持2h以上不排便,以保证药效患者暴露的下腹部使用热水袋热敷,20-30min更换一次热水袋,期间注意避免烫伤患者皮肤患者均连续灌肠7d为1疗程,连续治疗2-3疗程;期间月经来潮,可中断治疗,于月经干净后3d再继续治疗。
灌肠时,时间为早8点及晚10点,每天治疗20min左右晚间灌肠一般在患者临床前执行,可保证最佳效果2)贴敷治疗贴敷使用的中药包括黄柏、侧柏叶、大黄、泽兰、薄荷各10g,将上述中药研磨成细末,药末与温水以等量混合,调和成膏状捏成1×1×1cm的药饼,将药饼贴敷在选择好的穴位上使用无菌纱布及胶布固定,保持松紧适宜选择的贴敷穴位包括:双侧归来、水道、三阴交及关元、中极等穴位贴敷4h后取下,每天治疗1次,以10d为1疗程贴敷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贴敷部位皮肤瘙痒、红肿等过敏反应对于敏感体质者,在药饼制作中,加入蜂蜜抗过敏或将皮炎平软膏敷在贴敷部位叮嘱患者贴敷后24h内不允许使用冷水贴敷过程中,注意保证及时调节病房内温湿度,避免患者皮肤多度暴露,避免受凉1.3 观察指标(1)对比两组治疗成效,以《中药新药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作为评估标准,治愈:患者下腹部坠胀、疼痛、腰骶部疼痛及月经量异常等症状消失,患者妇科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为0;有效:上述疾病症状及临床检查结果均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30%以上;无效:上述疾病症状均未见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不足30%有效率=显效比例+有效比例;(2)对比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以《中药新药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评估标准,对患者压痛、下腹部坠胀、酸痛、白带增多、低热、疲乏等症状进行评估。
其中压痛评分5分,下腹部坠胀评分3分,带下增多评分1分,低热疲乏评估1分,经期疼痛评分1分评估分数与疾病症状成正比3)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以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白带异常、盆腔肿块等消失时间为评估标准1.4 统计学分析以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比数据 ±s)为计量方式,检验值为t;n(%)为计数方式,以X2检验P<0.05,对比有统计学差异2 结果2.1 两组治疗成效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表 1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n(%)]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有效率观察组412218140(97.1)对照组411519734(82.9)X24.987P 0.026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 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对比( ±s,分)组别例数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后观察组4114.3±3.74.2±1.3对照组4114.1±4.07.7±2.4t0.2358.211P 0.8150.0002.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白带异常、盆腔肿块等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
见表3表 3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s,d)组别例数下腹坠胀腰骶部疼痛白带异常盆腔肿块观察组415.3±2.35.2±1.85.3±1.210.0±3.4对照组418.5±3.07.3±3.28.4±3.115.4±4.2t5.4203.6625.9716.699P 0.0000.0000.0000.0003 讨论慢性盆腔炎作为一种妇科多发病,从西医角度讲,发病原因与需氧菌与厌氧菌混合感染有关疾病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反复发作,病程长,治疗后容易复发,对患者生活及工作、身心健康的影响较大[2]而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治疗以抗感染为主而长期应用抗生素,会引发极强的耐药性,还会导致炎症反复发作而使得病情更加难以控制治疗过程出现宫腔器官粘连,也会影响抗生素在病灶内的浓度,因而西药抗感染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均不能得到保证中医研究妇科疾病有几百年的历史,将慢性盆腔炎纳入“带下病”、“瘕”等范畴,认为发病病因与患者湿热孕育体内,寒气凝集导致的气血亏虚及气滞血瘀有关,治疗应以活血化瘀,祛湿度毒、扶正祛邪为主[3]针对这一治疗原则,临床研究将中药汤剂灌肠及穴位敷贴联合应用在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其中,贴敷疗法是将中药膏状物直接贴敷在相应的穴位上,通过透皮吸收,保证药物直达穴位,局部用药浓度升高,对穴位进行刺激,可激发穴位对应的身体功能充分发挥而贴敷的方法,作用直接,能够保证药物直达病灶,作用更强在持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对使用的药物用量进行调整,并密切观察皮肤周围的颜色,可以达到减少治疗副作用,保证可靠稳定的药效的作用通过对患者盆腔局部穴位进行药物刺激,也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的组织状态,从而增加机体新陈代谢能力贴敷疗法的应用,可在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下,促进盆腔炎症及包块吸收本次研究中,贴敷疗法选择的药物中,侧柏叶有凉血、祛风、除湿止痛、散寒作用而黄柏有清热解毒及除燥湿作用泽兰可发挥较好的调经活血及祛瘀、利尿作用薄荷可发挥清凉去热作用通过上述中药贴敷治疗,可共同发挥活血化瘀及疏通经络、调经、消炎的作用中药灌肠是一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手段,通过将中药液直接灌入直肠内,可经黏膜直接吸收,能够有效促进盆腔部位的血液循环,可刺激纤维结缔组织软化,因而有解除盆腔粘连的效果经直给药,还可达到有效的消炎、消除局部组织水肿的作用,药物不经肝肾代谢,也避免了肝肾损伤,可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治疗过程中,保证合适的药液温度,也可发挥局部热敷作用,能够促进炎症消退。
通过药液灌肠发散热量,可有效清热解毒、除湿止痛,并发挥活血祛瘀的作用,可保证慢性盆腔炎患者疾病症状显著改善,疾病尽快痊愈本次灌肠治疗选取的药方中,红藤可通经活络、散瘀止痛、理气行血,败酱草可清热解毒、祛瘀排脓蒲公英清热解毒、利尿、缓泻,乳香可活血行气止痛,消肿生肌没药可散瘀定痛,消肿生肌,三棱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莪术可行气解郁,破瘀,止痛 、延胡索可活血散淤、利气止痛,治疗月经不调皂角刺各可消肿托毒,排脓,透骨草可祛风除湿,活血止痛,解毒化疹[4]艾叶可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刘寄奴可破血通经,敛疮消肿断续可助气、调血脉,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川芎适宜瘀血阻滞各种病症的治疗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对比,两组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