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石壕吏 优秀教案.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ni****g
  • 文档编号:553086642
  • 上传时间:2023-07-1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34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石壕吏【教学目标】1 .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2 .掌握重点实词,能够翻译全文3 .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 .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5 .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6 .通过合理联想补充石壕吏的语言描写,理解以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 法及其表达效果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文言实词,翻译疏通全文;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想象补充石壕吏的 人物语言与神态难点:理解以全侧面描写的方式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及其表达效果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 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 《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 《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壕、逾、邺、戍、惟、妪、衰、应、泣、咽2 .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3 .感知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再朗读课文1 / 54.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指导疑难字词句的 翻译。

      1)逾:越过2)老妪:老妇3)一何:多么4)戍:防守5)附书至:捎信 回来6)犹得:还能够7)偷生:苟且活着8)已: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新、最近 (9)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孙子10)泣幽咽:(有人)低声地哭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 声5.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三、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 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 因、经过和结果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一)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二)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1.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 么?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 门和差役周旋?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2.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1)为什么“怒”?为什么“苦”?明确: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 有哭啼和诉苦2)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明确: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3.第三段: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 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2 / 5河阳役,犹得备晨炊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 你们试分一下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家无壮男,十分贫困为保家庭,自请服役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如何理解?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3)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4)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明确: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5)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也可以有异议6)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4.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 或特指好的未来2) 问:谁在哭?(儿媳)(3)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4)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5) “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6) 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 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5.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五、思想感情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 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这首诗反映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官吏的残暴无情,表达了作者对广大劳动人民疾 苦的深切同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3 / 5六、总结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担 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 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 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 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 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 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复述写作背景、课文故事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深入理解课文,学习课文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一) 朗读并背诵课文二) 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 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 解释?预设:夜捉人老翁丢下老伴翻墙逃走了军队连老妇人都要……(三) 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四) 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此部分是学 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 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五) 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4 / 5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六)加入自己的想象把本文改编成一篇记叙文四、总结学生总结学完课文后的感想,在这篇课文里自己学到了什么5 / 5。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相关文档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