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颐和园》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11页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18、《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永登县新城区小学 刘正忠18、《颐和园》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颐、耸、阁”等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等11个生字,理解并会书写“神清气爽、金碧辉煌、滑过、隐隐约约”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摘抄最感兴趣的词句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教学难点 体会并学习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预习要求 读熟课文、认会生字、勾画好句教 法 直观教学法、朗读体验法、总结归纳法学 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思路:《颐和园》一课,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又培养了能力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达到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交流导入,预习分享1.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今天我们就学习课文-颐和园[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红笔描出小“口”]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颐[yí]1.面颊,腮:支~解(jiě)~~指气使2.休养,保养:~神3.文言助词,无义:“夥[huǒ]~!涉之为王沈沈者” “颐”是休养、保养身体健康。
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保养的是皇亲国戚的身体健康的2.交流颐和园的资料通过预习查找资料,说说你对颐和园有哪些了解呢?3.颐和园从前是皇家园林,如今已成为中外游览的风景区下面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游览一下那拥山抱水、景色秀丽的颐和园,好不好? (播放录相)看完这段录相,谁来说说: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设计意图】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读课文,想:课文中的生字多读几遍,这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你从那些词语、句子看出来的?(自读课文)2.为了更好地读好这篇文章,让我们先来解决一下生字这些拦路虎开好车读词语3.这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板书:(美丽、大)4.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记,必然会告诉你作者游览参观的顺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 (2)课文主要记叙了哪几个景点?5.出示《“颐和园”旅游示意图》,并板书 6.总结规律。
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这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规律,按地点转换顺序记叙,也就是移步换景板书:移步换景7.再把这五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整个游览顺序过渡:我们跟着作者把颐和园游览了一遍,同学们看,这样一读书,长长得一篇课文就变得简单了,这就是文章的骨架,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光有骨架行吗?还得有点什么?人光有骨头行吗?那我们今天就主要解决这个问题,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怎么具体描绘每个景点的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三、合作学习景点1.提要求:每个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怎样具体介绍,详细描绘的2.集体学习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颐和园的景色,首先我们来到长廊,它为什么叫长廊呢?它又有什么特点呢?怎样具体介绍,详细描绘的,同桌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拿起笔,把那些重点词语画下来! 1.学习第二自然段(长廊)1)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2)理解课文内容:①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长、美)②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千姿百态、各不相同……)长廊两旁风景宜人③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导游讲解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长、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很长、很美呢?(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出示学习方式:总结学法: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景物特点,朗读感悟,导游讲解 3.小组合作学习: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自己喜欢的景点好不好? 4.交流汇报A第三自然段。
万寿山脚下抬头看)(1)导游解说山上景物)(2)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3)通过导游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4)质疑理解“耸立”的含义耸立”一词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佛香阁的“高”;“一排排”使我们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之大;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又可以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黄、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从这些词句中,我们能够领略到万寿山景观的壮丽过渡: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B第四自然段在万寿山上鸟瞰)• 过渡: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1)导游解说2)指导质疑品读: “葱郁”是什么意思!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反复朗读)品读:昆明湖…………一块碧玉作者抓住了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静、绿)又如,作者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水的静和绿,还用一个“滑”字衬托昆明湖的静,意味无穷,颇具匠心用什么方法来描写的?(比喻)这样描写你觉得怎样?(美)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远(重点轻读:静、一镜子、绿、一碧玉)品读: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3)教师:在万寿山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看看小导游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4)“游客”质疑,“导游”解答过渡:水平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境总结: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C学习第五段1)小导游解说每位导游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历史──17孔桥-小岛……(2)重点讲解17孔桥:昆明湖上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读后回答(洞多,柱子多,狮子多544只,姿态不一)总结: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导游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豪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充分调动学生,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但是对于语文学习,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所以,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此时,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就像......”的练说,既是情感的抒发,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四、回顾总结,拓展学校:书香广场 雕塑 国旗 绿化带 树木 教学楼 花园 塑胶跑道 操场按照游览顺序介绍自己的校园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把他引进来,让他走进去,品尝探索的乐趣通过此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并能用学过的写作方法写短文板书:18、颐和园长廊 长、美、奇、 佛香阁、排云殿万寿山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昆明湖 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教学反思:《颐和园》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因为《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所以我在进入学习课文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表示作者走的路线,走的顺序的句子,让学生感知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作者到的景点为展开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因此在教学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要的景点来细细品读感知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中的景色之美单从表面还不足以看出颐和园的景色美,但是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就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感受到这种美,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体会中美读课堂上很想把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可是就是因为越想却越让人感到遗憾,因为紧张,怕做错,反而造成了不自然,没放开,没发挥好,这是以往的课堂中很少出现的问题针对这点,我觉得是最近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缺乏锻炼的原因,在今后的工作中,执教中,我会努力克服,改正,争取做得更进一步。
第 2 页 共 11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