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整,三年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解读.docx
19页完整word版,三年制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解读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课程类别】三年制高职护理【课时】 72【学分】 4【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课程性质《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按照现代医学模式应用各种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为疾病诊断、治疗和临床护理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病理学主要从形态学角度、病理生理学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但二者存在有机联系,不能截然分开教学目标由于《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主要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因此它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它需要应用正常人体中形态、功能、代谢方面的各种有关知识加以综合、分析后用到患病的机体,从而正确地认识疾病时患病机体内出现的各种变化,因此它和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学等各门医学基础学科有关从这个角度说,《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又是一门与基础医学中多学科密切交叉相关的综合性边缘学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疾病,因此作为一门研究疾病的基础课,它有责任把学生从学习正常人体的有关知识,逐渐引向对患病机体的认识。
病理与病理生理学试图在基础与临床各学科(如内科学等)间架起“桥梁”,起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又是一门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1、用现代医学模式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解释疾病过程局部与整体、形态与功能、心理与生理、损伤与抗损伤的辩证关系,为临床工作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3、掌握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功能、代谢的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4、学会病理标本、切片的观察方法及动物实验的基本方法,有较强的基本技能,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理论讲授部分【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计4学分,72学时,其中理论课讲授42学时,实验课30学时,理论课学时分配如下:【教学内容要点】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内容2、熟悉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研究方法3、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方法及其发展简史讲授要点重点:介绍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教学、科研和临床医疗上的重要作用难点:初步让学生了解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第一章:疾病概论目的要求1、掌握健康、疾病、脑死亡的概念、脑死亡判断标准及其意义。
2、熟悉疾病的病因、疾病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疾病的经过与转归3、了解传统死亡的概念及其各期特点讲授要点重点:健康、疾病、、脑死亡、完全康复、不完全康复等概念难点: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目的要求1、掌握细胞组织的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再生和肉芽组织的概念、肉芽组织的结构和功能2、熟悉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原因,创伤愈合的过程其影响因素3、了解细胞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和组织的再生过程讲授要点重点:细胞组织和适应和损伤的类型、概念及形态变化;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功能和结局难点: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机制、细胞凋亡的形态特点及与坏死细胞的鉴别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目的要求1、掌握淤血的概念、原因、病变、后果血栓形成的概念、原因和条件栓塞的概念、栓子的运行途径梗死的概念、类型及病变2、熟悉肺淤血和肝淤血的病变出血的类型和病变血栓的结局及对机体的影响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血栓栓塞、气体栓塞、羊水栓塞)3、了解动脉性充血的概念、原因、后果出血的概念及出血的后果梗死的后果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脂肪栓塞及其它栓塞讲授要点重点:静脉性充血的概念、病理变化和肝肺淤血。
血栓形成的概念及条件栓塞和梗死的概念及梗死的条件和病变特点难点:血栓形成的机理、过程及形态第四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水肿、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2、熟悉四种类型脱水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病理联系,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3、了解上述代谢障碍的防治及护理原则水肿对机体的影响讲授要点重点:三类脱水的病因、特点、对机体影响的比较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的概念、病因、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的比较难点: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第五章:炎症目的要求1、掌握炎症、渗出、炎症介质、炎细胞浸润、假膜性炎、脓肿、蜂窝织炎、炎性息肉、肉芽肿性炎、炎性假瘤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变,各类炎症的特点2、熟悉炎症局部的临床表现和全身的反应假膜性炎、炎性假瘤的概念3、了解炎症的原因、结局讲授要点重点:炎症的概念,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变质、渗出、增生);炎症的组织学类型(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增生性炎)及其病变特点难点:炎症介质的概念、血液成分的渗出第六章:酸碱平衡紊乱目的要求1、掌握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概念、代偿机制、病理生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2、熟悉引起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发生机制3、了解单纯性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和护理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及其临床类型讲授要点重点:酸碱平衡状况的各项指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意义,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的代偿调节,血气检测特点,对机体的影响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难点:酸碱平衡紊乱类型的判断方法第七章:发热目的要求1、掌握发热、内生致热原的概念及发热机制的基本环节2、熟悉发热的分期及热代谢特点、热型、发热时机体代谢和机能变化发热的处理原则3、了解发热的原因,发热激活物、过热的概念讲授要点重点:发热的概念,内生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难点:内生性致热原的来源、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八章:缺氧目的要求1、掌握缺氧的概念及各种类型缺氧的概念、常见原因及其血氧变化特点2、熟悉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氧疗和氧中毒3、了解缺氧的常用血氧指标、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讲授要点重点:缺氧的概念,各类型缺氧的概念、主要特点、血氧变化特点,缺氧对机体的影响难点:缺氧对机体影响(组织细胞的变化)的机制。
第九章:休克目的要求1、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各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的原因和分类,休克时细胞功能代谢改变、细胞损害和重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3、了解休克的防治及护理原则讲授要点重点:休克的概念、分期和发病机制、器官功能障碍难点:休克的分期和发病机制、机体代谢及功能变化第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目的要求1、掌握DIC的概念,DIC时出血和休克的机制2、熟悉DIC的原因、诱因、发病机制, DIC时器官功能障碍、贫血的机制3、了解DIC的分期和分型,DIC的防治及护理原则讲授要点重点:DIC的概念,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DIC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难点:DIC的发病机制、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第十一章: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目的要求1、掌握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发生机制2、熟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诊断标准3、了解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分型,其各自的特点讲授要点重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概念,发生机制难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分型,其各自的特点第十二章:肿瘤目的要求1、掌握肿瘤的概念,肿瘤的异型性,肿瘤的生长及扩散,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前病变(疾病)、非典型性增生及原位癌的概念,癌与肉瘤的区别。
2、熟悉肿瘤的大体形态与基本组织结构、分类和命名原则,上皮组织来源、淋巴造血组织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3、了解肿瘤增生与非肿瘤增生的区别、肿瘤与机体的相互影响,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肿瘤的检查方法,间叶组织来源、神经组织来源、其他组织来源常见肿瘤的好发部位、形态特点、临床特点讲授要点重点: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癌与肉瘤的区别上皮组织来源的常见肿瘤难点:肿瘤发生的机制、转移机制,癌与肉瘤的区别第十三章:心血管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变及继发病变、冠心病的病变及后果高血压病的病变及后果、风湿病的基本病变、风湿性心脏病的病变慢性心瓣膜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2、熟悉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3、了解风湿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病变及后果恶性高血压的病变及后果讲授要点重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基本病理变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变特点原发性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风湿病的病理变化难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风湿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第十四章:心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心功能不全概念,以及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映2、熟悉向心性肥大、离心性肥大、端坐呼吸的概念3、了解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病理临床联系讲授要点重点:心功能不全概念,以及心功能不全时机体的代偿反映难点:心功能不全的原因和诱因、心肌收缩力减弱的机制,病理临床联系第十五章:呼吸系统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慢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及小叶性肺炎的病变及病理临床联系。
2、熟悉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支原体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硅沉着病的病变3、了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症、肺心病及各类肺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讲授要点重点: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的病变及发展大、小叶性肺炎的病变特点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硅肺的发病机理及病变特点难点:慢性支气管炎的发展和结局,慢性支气管炎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的关系硅肺的发病机理第十六章:呼吸功能不全目的要求1、掌握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概念,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及代谢变化2、熟悉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3、了解呼吸功能不全的原因讲授要点重点:呼吸功能不全、呼吸衰竭概念,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功能及代谢变化难点: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机制第十七章: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溃疡病的病理变化、并发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肝硬化的病理变化特点、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慢性胃炎的类型及病理变化溃疡病的临床病理联系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病理类型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3、了解慢性胃炎、溃疡病、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讲授要点重点:消化性溃疡的病变与合并症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难点:病毒性肝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假小叶形成机理与病变特点第十八章:肝性脑病目的要求1、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2、熟悉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3、了解肝性脑病的的原因和分类讲授要点重点:肝性脑病的概念难点:肝性脑病的发生机制第十九章:泌尿系统常见疾病目的要求1.掌握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及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2.熟悉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肾盂肾炎的病因及感染途径3、了解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讲授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