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燕子》教材理解 教学参考.docx
9页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2《燕子》教材理解教学参考一、教材简说这篇课文写的是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 的情景这些从南方飞来的燕子,有的正在湖面上飞 行,剪尾或翼尖沾了一下水面,有的飞到了柳枝间, 有的停在了远处的电线上歇息,燕子给早春的山光水 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作者描绘了 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 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 之情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燕子的外形 特点;第二自然段讲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 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第三自然段讲在飞行中的燕 子的各种姿态;第四自然段讲燕子停歇在电线上形成 的美丽图景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 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 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 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生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 中国考古研究所所长、文物局局长、文化部副部长1958年在出国访问途中,不幸因飞机失事遇难郑振 铎毕生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和考古研究,致力于 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建设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文 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佝偻集》《山 中杂记》《泰戈尔传》等;主要译作有《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等。
1959年出版《郑 振铎文集》他的作品《卢鸟鹦》(由《鹏鹏与鱼》改编) 等,曾编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10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 象及一些表达方法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 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二、学习目标1 .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燕子、乌黑、轻快、翅膀、剪刀、尾巴、活泼、机 灵、微风、赶集、聚拢、光彩夺目、增添、生机、掠 过、稻田、一转眼、偶尔、一圈、音符、演奏、赞歌” 等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 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培养热 爱大自然春天的思想感情4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和一些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O三、教学建议1 .本课的教学准备,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春天O 可以启发学生了解春天景物的特点,课前让学生注意 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或者组织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春天的景色,还可以 有关春天的图片,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 生对春天有切身的感受如果有条件,教师还可以准 备一些有关春天和燕子的课件2 .本课要求会认的字有9个,注意和形近字区别。
“俏”读“q ia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 “拂”的读音是“ f S”,不要错读成“ f 6”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14个,书写时要提醒学生注 意下面的字:“燕”的上局部是“二不要错写成“H”; “聚”的下面是“二不要写成“水”;“演”字里面有 一横,写时不要丢掉;“倦”字的右下局部是不 要写成“巳”;“漾”的下局部是“永”,而不是“水 还要指导学生记忆字形,如,“尖”,上小下大,“稻” 与禾有关,“漾”与水有关让学生根据字形规律记忆生字3 .本课所描写的画面生动,语言优美,构成生动、 感人的意境,教学时要把学生引入情境可以结合课 文插图来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 受;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对春天的了解;也可以用多媒 体等其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比方,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 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春天的特征和美丽还可以 让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 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4 .教学中可以从燕子入手,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 序来学习课文,体会作者的观察方法第一自然段是 从近处看到的燕子: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剪刀 似的尾巴,合成一个活泼可爱的燕子。
第二、三自然 段写的是由远处看到的燕子各种飞行姿态最后从远 处看到的像音符般的燕子教学中还可以把燕子和春 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体会燕子给春天 带来了什么学习课文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到 的由近及远的观察方法运用到平时的观察中去5 .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突破重难点全篇 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春天景色 图,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教学中要通过教 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在朗读中体会燕子的可 爱和春天的生机勃勃朗读中,要注意让学生多读并 表达读的层次初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理解词句大 意再读,让学生想象课文描述的画面和情景,进入 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当学生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时, 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或是用富于感染力的语言展 现课文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对春天美好景物的 想象;或是用轻松优美的音乐渲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和美感;或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 到课文的美景中去最后指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部 分读,教师给予指点和解说,比方,抓住课文的第一 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7俊俏轻快的/翅膀, 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一身羽毛” “一对翅膀”是对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 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 子的特点读的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朗读技巧的指 导,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比方, 指导朗读春天一段,要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要 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语调要舒缓、轻柔,表达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 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 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 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 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 美丽和勃勃生机6 .要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比方,理解春天的特点和燕子的活泼可爱这一重点, 可以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从“斜着身子”感受到 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 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地叫着” 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 了解众多的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 行的情景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为春 天增添了情趣,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 往。
教学中还要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展开想象,理 解内容和体会表达的情感例如,第二自然段描写的 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要让学生想象花 儿争相开放的春天的特有景色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 “燕子成了音符”,让学生展开想象, 仿佛自己也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来感受作者的想象力, 并体会”演奏的春天的赞歌”的意思从中了解作者 对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爱,以及赞美大自然、热爱生活 的积极向上的感情7 .学习词句,积累语言本课描写生动形象,用 词准确,语言优美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词 句来体会比方,“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聚拢”可以 通过查字典让学生了解意思,再体会这里用拟人的写 法,写出了生动活泼的春景;“横掠”可以通过画面演 示,了解这种姿势,体会作者用词的丰富、准确「掠” 是轻轻擦过的意思,指燕子身轻,速度快,一瞬间而 过「多么像五线谱啊",如果学生没有接触过五线谱, 可以让学生看看五线谱,知道五线谱和音符是什么样 子,再体会课文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来打比方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再背诵 下来指导背诵要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 照“燕子的外形一一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 飞行和停歇”的课文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 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再到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 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
8 .课后思考练习题及泡泡第1题是读背的要求,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背不下来的可以留作家庭作 业第2题是讨论题,“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完成重点通过第一、第三自然段 的学习展开讨论讨论时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在生活 中对燕子的了解来说,要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最后 大家总结出燕子小巧灵活、活泼可爱的特点就可以了 第3题可以结合课堂学习进行,让学生根据例子的提 示,明确“掠”用得好在哪里,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 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然后和同学讨论交 流选做题是积累语言的练习,如果教学时间允许, 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还可以让学生把课外阅 读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抄下来文中泡泡“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 象”,这是培养想象力的练习读文章想画面,可以结 合课文学习进行在学生读懂词语的意思后,再想象 生动而热烈的春天景象教师可提示学生想象春天都 有哪些动物、植物能出现文末泡泡,既是想象的练 习,又是理解课文中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作用的 练习要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五线谱,再想想为什么 要用“五线谱”打比方,了解电杆和燕子组成的画面, 非常像五线谱。
这是通过引导想象来完成的同时, 燕子作为音符,正好谱成了春天的赞歌,与最后一句 话形成了必然的联系,更好地表达了歌颂春天的主题 内容,体会用“五线谱”打比方的妙处四、参考资料燕子一种候鸟,体小、翅膀尖而长,尾巴分开 像剪刀,背部黑色,肚皮白色常在人家屋檐下用泥 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是益鸟在我 国,燕子春天飞到北方,秋天飞到南方去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社会 活动家生于浙江永嘉县,原籍福建长乐县1919年 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同茅盾、叶圣陶等人共同发起 成立“文学研究会”1923年主编 成、说月报”,1931 年任燕京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创办《民立》周刊 解放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