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资格考试填空(教育).doc
6页1、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时启发诱导,提出不喷不启,不菲不发,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选自适宜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主动性2、《义务教育法》是实施义务教育的法力保证3、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里的某一方面技能和能力罪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寻路可以获得最佳成效,并能充分发挥个体在这一方面的潜力4、活动的目的性是人类活动与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5、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体现了教师对待自己应具备的态度6、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地统一要求,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7、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教师提出的议题,相互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弄清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时讨论法8、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德育的特殊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正确的职业理想9、道德认识是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10、《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提出终身学习,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1、孔子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2、教育家杨贤江1930年出版了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是《新教育大纲》3、教育的劳动起源论也叫教育的社会起源论4、义务教育是指国家采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5、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6、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7、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度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8、教育督导制度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为保证国家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对所辖地区教育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评估、指导的制度9、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执业许可制度10、课程标准时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1、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2、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制性,二是普遍性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和人的培养有定向作用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5、从整个教育结果和教育质量来看,学生的全面发展又是教师集体劳动的结果,每个教师所做的工作只是人才培养的全部劳动过程中的一部分,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协作性。
6、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7、我国中学教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班级授课制8、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晓之以理,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认识,又要对学生导之以行,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言行一致的品格,这体现了德育的知行统一原则9、班风是一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稳定的集体作风,是班级成员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的整体反映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实施时间是1994年1月1日1、教育中最早提出“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2、在人类历史上,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便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的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历史性3、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到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叫做教学目标4、相互尊重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础5、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它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6、讲授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的一种主要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讲述、讲解、讲读和讲演7、德育目标的特征是历史性、社会性、价值性8、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质量标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建国以来制定的第一部教育根本大法。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1、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智育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体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3、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4、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的流派是传统教育派5、《学记》中提出“不凌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6、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行驶时复式教学7、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地基本要求和准则8、班主任是学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和整合者9、《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发时间是2008年9月10、《教育法》的立法依据是提高民族素质1、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大教学论》2、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这一观点属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5、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直接影响学生,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主体性的特点。
6、课程标准时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7、上课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8、班级授课制的机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理解课程内容、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9、制约德育目标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因素和人的因素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适用于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地教师1、我国第一个现代学制,即“壬宴学制”制定于1902年2、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得影响作用3、培养目标是各级学校对所培养人的具体要求4、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5、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的场所,对实际事物进行观察、研究,从而获得知识或巩固已学知识的教学方法称作参观法6、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日常交往予以指导,帮助学生在交往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叫做交往实践法7、德育过程中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8、班主任是学生发展潜质的发现者和学生自主发展的引领者9、教师的权利可以分为普通公民权和教师职业权两个部分10、《教育法》的立法宗旨是发展教育事业1、亚里士多德德教育思想主要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
2、义务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性,二是强制性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儿童学习的关键期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次再发了上确认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性5、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6、教学过程中,直观主要包括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语言直观7、掌握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教师必备的基本功8、教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9、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的时间是1994年1月1日1、近代教育家杨贤江于1930年出版的《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2、自主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3、教与学是师生关系的内容与核心4、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5、《学记》中提出“道而佛牵,强而佛仰,开而佛达”体现了启发性教育原则6、我国中学教学的特殊形式是复式教学7、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所预期达到的目的,是教育活动本身对受教育者道德素质培养所要遵循的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8、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形成正确观点的德育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9、关心、理解、尊重和信任是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精神关怀的基本内容10、《中小学职业道德规范》的颁发时间是2008年9月1. 教育学就是通过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 赫尔巴特 在1806年首次发表的著作《普通教育学》被教育史上誉为第一部科学形态的教育学3.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多采取的办法,它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4. 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5.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全新的教育价值观,它和应试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教育效果也大不相同6.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事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闻目染、浅议默认的作用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示范者的特点7. 学科课程(分科课程)主张分科教学,以学科作为课程结构的基本成分,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分为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8. 教师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师生交谈,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能力、培养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
9. 德育可使每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体现了德育对个体发展具有享用的功能10.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教师职业许可制度11.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1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13.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14. 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受教育者初步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角色由教学的实践者转化为课程的研究者16.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17.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系统反应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最主要的载体,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18. 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班级岗位建设,班级规则建设,学习型团体建设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实施时间是1995年9月1日20. 教师待遇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是工资待遇21. 战国末期,乐正克所著的《学记》问世,这本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2.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教育它是全民性的教育23.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24. 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25.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对待同事的态度是团结协作26.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称“双基”教学27. 实习作业法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种教学方法28. 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29. 班级是学校根据教育活动的实际需要,将一定规模的学生组织起来,编制成相对正式的团体,以便对其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和管理30.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出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是为人师表31.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