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带来的变化.ppt
44页新课程带来的变化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龙泉(苦墨斋主)E-mail:4090451745@.com博客:1.课程即教学科目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6.课程即社会改造什么是课程施良方.课程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7六种观点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称谓——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1983)《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报告》美国联邦教育部长贝内特(1988)《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美国促进科学协会(1989)《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美国劳工部(1991)《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不让一个孩子掉队》G.W.布什(2001)《我们的学校与我们的未来:我们仍然处在危险中吗?》克莱特基础教育研究小组(2003)○课程改革的国际背景1999年6月:中发[1999]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5月:国发[2001]21号《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2001年12月: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4月: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学经验?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泰勒原理:Tyler,R.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1新课程带来的地理教学的变化●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从一统天下到一标多本●从必修课程到必修选修●从教学目的到学习期望●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
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课程标准通常包括了几种具有内在关联的标准,主要有内容标准(划定学习领域)和表现标准(规定学生在某领域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更为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尤其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这是与教学大纲的最主要区别○课程标准主要内容●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 ●教科书编写建议 ●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课程标准的功能●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图2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N 地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 B.N地 C.P地 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一、确立“双基”,偏重德育(1949-1980)二、加强能力,关注发展(1980-2000)三、关注学生、细化目标(2000年以来)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极目标 教材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方式分门别类组成的可供学生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既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材料,又是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 曾天山著.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5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一般要求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兼顾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和同一年级各门学科教材之间的联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适当采取直线式或螺旋式的编排方式。
——摘自《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从一统天下到一标多本李家清,李文田.中学地理教材30年发展回顾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3):3-5. “建国以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教材的组织编写主要采取‘国定制’,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全国使用通用中学地理教材 改革开放后,我国教材的编写由“国定制”逐步走向“审定制”我国教材的发展●从一统天下到一标多本 2001年以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大象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和山西教育出版社等编写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2004年以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和山东教育出版社等编写出版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材○如何看待教材多样化及教材差异 新课程教材版本多样化,不同版本教材在呈现形式甚至教学内容上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人文地理学(必修二模块)部分表现尤为明显 如人口增长模式: 人教版:三种模式(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中图版:四种模式(诺特斯特模式)和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 湘教版:三种模式(“高-高-低”模式、“高-低-高”模式、“低-低-低”模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条“标准”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是学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有哪几种主要的增长模式,这是实现本条“标准”的前提。
二是学生需要学会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只有在比较过程中,才可能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三是学生要会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样分布的 本“标准”没有要求学生背记不同人口增长模式,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帮助学生理解每种模式的意义在学习评价中,各种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应该是评价活动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为考核学生是否记住的内容●从必修课程到必修选修必修课程仍然承担着基础教育共同内容(基础)的核心职能,选修课程则起拓展视野、发展个性的职能 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了解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组成、过程及其对地表的影响●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教学大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从教学目的到学习预期【案例1】 城市化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及最重要的衡量指标;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概括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特点;比较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和成因。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由城市化定义到城市化主要特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念解析能力;用比较法区别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用演绎法辨析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培养学生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的意识;通过学习,学生能用整体、辩证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通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对比分析,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城市化发展的道路【案例2】城市化知识与技能 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列举城市化的主要标志;说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表,归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并尝试对其划分阶段;利用相关资料,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城市化进程的学习,辩证看待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正确认识我国城镇化道路【案例3】城市化城市化 1.说出城市化的概念,并列举城市化的主要标志;2.利用图表,归纳世界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并说明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机制3.利用相关资料,比较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
10.关于大气臭氧和臭氧层的叙述A.在大气圈中臭氧分布均匀B.只有臭氧层中才有臭氧C.由于臭氧层位于对流层内,所以与人类关系很大D.臭氧层能吸收大量太阳紫外线 11.形成地形雨、锋面雨和对流雨的共同必要条件是A.空气中有足够的水汽B.空气中有足够的凝结核C.空气的水平运动D.导致空气作上升运动的力 1991年高考试题图1示意某区城某月一条海平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2完成3—5题 3.N 地风向为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4.M、N、P、Q四地中,阴雨天气最有可能出现在A.M地 B.N地 C.P地 D.Q地5.当M地月平均气压全年最高的月份,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A.巴西高原处于干季 B.尼罗河进入丰水期C.美国大平原麦收正忙 D.我国东北地区寒冷干燥2009年高考试题1.下列湖泊 [ ]A.里海—世界最大的咸水湖B.贝加尔湖—世界最深的咸水湖C.死海—世界海拔最低的咸水湖D.红海—世界盐度最高的咸水湖2.城市地面大面积下沉的主要原因是 [ ]A.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B.酸雨侵蚀地表C.全球增温使海平面上升 D.过量抽取地下水3.地壳化学元素含量第4—6位的顺序是 [ ]A.Ca、Fe、Na B.Fe、Na、KC.Fe、Ca、K D.Fe、Ca、Na1993年地理高考试题年地理高考试题34.读图,回答:(5分)(1)国家名称:A是 ,B是 。
2)高原名称:C是 ,D是 3)E湖的名称是 ,它是仅次于 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F湖的名称是 ,它是仅次于 湖的世界第二深湖4)B国沿海为 气候,其它地方为 气候1993年地理高考试题年地理高考试题7.首都是全国最大城市的国家是 A.美国 B.澳大利亚 C.巴西 D.埃及8.当前世界上天然橡胶和油棕的最大产地在 A.撒哈拉以南非洲 B.拉丁美洲 C.南亚 D.东南亚9.下列地区中,湖泊数最多的是 A.青藏高原 B.东非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云贵高原10.地跨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省是 A.青海 B.四川 C.陕西 D.甘肃11.自然保护区名称与主要保护对象相对应的是 A.鼎湖山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B.长白山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C.盐城 红树林生态系统 D.锡林郭勒 绿洲生态系统1999年地理高考试题年地理高考试题31.读右图回答:(4分) A是________________自然保护区。
B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 C是B市的_________________港 D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市(经济特区)1999年地理高考试题年地理高考试题2012地理高考试题地理高考试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年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1 1~~3 3题题1. 1. 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A. A. 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 B. 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C. C. 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 D. 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2. 2. 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产区在全国商品粮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A. A. 太湖平原太湖平原 B. B. 洞庭湖平原洞庭湖平原 C. C. 江汉平原江汉平原 D. D. 成都平原成都平原3. 3. 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
两省相比,黑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A. A. 耕地面积广耕地面积广 B. B. 生产规模大生产规模大 C. C. 机械化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 D. D. 人口较少人口较少 图图1 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 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 b)读图1 1,完成,完成4 4~~5 5题 4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1a中的中的 A A..①①地地 B B..②②地地 C C..③ ③ 地地 D D..④④地地 5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甲、乙水文站之间 A A.河道淤积.河道淤积 B B.河谷变宽.河谷变宽 C C.湖泊分流.湖泊分流 D D.湖水补给量减小.湖水补给量减小 读图读图2 2,完成,完成6 6~~7 7题。
题6 6.根据图是信息.根据图是信息 可以推断,可以推断,A A..1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B..1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 C..7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D..7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7 7.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 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图图3 3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表示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剩余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劳动力数量,人均工资的变化,以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及甲、乙两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最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低经济效益所能支付人均工资的变化读图3 3,完成,完成8-98-9题 8. 8. 由图由图3 3可以推断,该区域可以推断,该区域A A..T0T0年工业基础雄厚年工业基础雄厚 B.T0B.T0~~T1T1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年吸引的工业企业类型最多C. T1C. T1~~T2T2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年经历产业结构调整 D. T2D. T2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年以后工业生产衰退9. 9. 甲、乙两类企业相比甲、乙两类企业相比A A.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甲类企业在该区域维持发展的时间更长B B.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甲类企业趋向廉价劳动力区位C. C. 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乙类企业进入该区域的时间更早D. D. 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乙类企业产品的附加值较低图图4 4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示意某小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100100米,瀑布的落差为米,瀑布的落差为7272米据此完成据此完成1010~~1111题 10.Q10.Q地的海拔可能为地的海拔可能为A. 90A. 90米米 B. 230B. 230米米 C. 340C. 340米米 D. 420D. 420米米 11.11.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A. 260A. 260米米 B. 310B. 310米米 C. 360C. 360米米 D. 410D. 410米米3636.(.(2222分)分)阅读图阅读图文文资资料,完成下列要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红木家具广受人木家具广受人们们的喜的喜爱爱目前,我国。
目前,我国红红木原材主要依木原材主要依赖进赖进口越南是口越南是红红木原材的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规定定红红木原材木原材需需经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图见图6))是我国是我国红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具生产产相关的企相关的企业业开始在凭祥集聚开始在凭祥集聚1 1)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说明越南限制红木原材出口的原因6 6分)分)((2 2)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1010分)分)((3 3)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 6分)分)37.37.((24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列要求 图图7 7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水量约50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度在4480~50004480~5000米之间自米之间自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1)(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1010分)分)(2)(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6 6分)分)(3)(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8 8分)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思考学科价值●坚持标准本位●加强教材研究●优化课堂设计●注重理论提升 谢谢!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龙泉(苦墨斋主)E-mail:409045175@.com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