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陕西十大怪(附图).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aa****6
  • 文档编号:38389973
  • 上传时间:2018-05-0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39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陕西十大怪陕西十大怪偶作为陕西人,这篇文章不发,对不起老乡们啊!!对其中的第八怪持不同意见!陕西的 PLMM 们要是都不对外该多好啊……口水擦一擦 在陕西这块黄土地上,由于气候、地貌、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陕西人在衣、食、住、行、乐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方式外地人对此十分好奇,经过汇集,称之为“陕西十大怪” 一、一、 面条像腰带面条像腰带 俗称“八百里秦川”的关中盛产小麦小麦也就成了关中人的主要食粮之一而面条则是关中人最主要的饮食关中人吃面,喜欢将面和硬揉软,擀厚、切宽,并称之为“biangbiang 面”这种面煮熟以后,捞在碗里,无论是浇肉臊子,还是泼油辣子,吃起来都很光滑、柔软、热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饥 二、二、 锅盔像锅盖锅盔像锅盖 锅盔是用麦面制成面坯,在铁锅上烙烤而成的一种饼子它既是陕西人的主食,又是出外随身携带的干粮关于锅盔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锅盔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关羽稳定军心而发明的;有的说,在唐代修乾陵时,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往往为吃饭而耽误施工进度,受到惩罚于是,有一名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团放进头盔里,把头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了饼。

      因为是用头盔烙制而成的,所以叫做锅盔不管怎么讲,算起来锅盔在陕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 陕西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并用微火煨熟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陕西农村的铁锅都很大,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所以烙出的锅盔又大又厚,很象一个锅盖这大概也是陕西人纯朴性格和豪爽气度的一种显现吧 三、三、 辣子是道菜辣子是道菜 陕西盛产辣椒陕西的辣椒色红个长头尖,味极辣,当地人俗称“线辣子”或“尖辣子”出口到国外,被称为“秦辣”人们普遍认为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实, 陕西人吃辣椒比湖南人、四川人厉害的多湖南、四川人只是把辣椒当作一种调味品,而陕西人则实实在在地把辣椒当菜吃陕西人吃辣子,是先将辣椒摘去蒂把,用文火炕干,再用舀子捣成粉状,经过筛罗,再让上细盐,最后用较多的滚油泼一下,就成了当地著名的“油泼辣子“这种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调面,又能夹馍吃这种辣子富含脂肪、蛋白质和无机盐,具有开胃、下饭、增进食欲之功效 四、泡馍大碗卖四、泡馍大碗卖 陕西的冬季漫长、寒冷。

      所以,人们就要吃一些带汤水而又热火的饭食于是就产生了牛羊肉泡馍 、葫芦头泡馍、大肉煮馍、羊血泡馍等极受人们喜爱的种泡馍这种泡馍有干有汤,又热又香,很叫人开胃口所以,一般人都能吃得很多各个泡馍馆为了满足顾客的要求,便选用了一种耀州产的大瓷碗来装盛泡馍于是, “泡馍大碗卖”就产生了 五、碗盆难分开五、碗盆难分开 陕西人吃饭,喜欢用一种耀州产的直径一尺左右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称为“老碗”这种老碗甚至比小盆还大,所以往往碗盆难分在关中农村,差不多每个村庄都有一个人们聚在一起吃饭的地方,或大槐树下,或村头宅边每到吃饭时,男人们就端着大老碗,蹲在一起,一边滋滋有味地吃着饭,一边津津乐道地啦着话,什么变换花样的饭菜,大家甚至还要互相品尝一下,这就是有名的“老碗会”陕西人劳动强度大,干活出力多,吃饭也多,所以出门时用老碗盛一下就够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饭,省了不少麻烦 六、帕帕头上戴六、帕帕头上戴 陕西的关中盛产棉花,当地农村很早就有用棉花纺纱织布的习惯当地人爱把这种用棉花纺织而成的土布梁成黑色所以,在关中农村,中老年人有服装大多是黑色的 这大概与秦始皇以水为德,崇高黑色的遗习有关吧关中农村的老年妇女,差不多人人头上都戴着一块黑色或白色的帕帕。

      外地人不理解这是为什么其实,这种帕帕的实用性很强,可防风、防尘、防雨、防晒,可擦汗、可洁手,还可临时用来包东西 七、房子半边盖七、房子半边盖 由于我国幅源辽阔,各地民居的式样都各不相同但是像陕西这半边屋的建筑式样,却实属罕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在近百年来陕西农业缓慢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却迅猛的增加农村中原来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积有限,而人口众多,住宅紧张,于是便产生了我国建筑史上的怪胎--房子“半边盖”这种“半边盖“的房子,看起来是一种奇特的形样,实际上这是人口膨胀的一个危险信号我想,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这种“半边盖“的房子可能会有减无增,直至消失吧 八、姑娘不对外八、姑娘不对外 关中平原,土地肥沃,浇灌方便只要有种子入土,基本上便可不为吃饭而发愁所以,极少有人为生存而奔池于他乡异地关中地区很早就有“老不出关(潼关) ,少不下川(四川)“的谚语久而久之,不仅男人们不外出远行,就连姑娘们也不远嫁姑娘们不远嫁,主要原因是为了和娘家人好互相照应,互为亲戚的双方好走动 九、不坐蹲起来九、不坐蹲起来 于关中的男人们一日三餐都要蹲在一起“开老碗会”,而且一蹲就是一个多小时加之,人们冬天喜欢蹲在背风向阳的地方“晒暖暖“或或者“丢方“下棋。

      于是,关中人就养成了“蹲“的习惯外地人说这是“板凳不坐蹲起来” 十、唱戏吼起来十、唱戏吼起来 陕西民风古朴,关中人干活出大力,吃饭用大碗,唱起戏来自然也用大嗓门关中的主要地方戏秦腔,其特点就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之为“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这种说法尽管过分,但是吼上两句戏,对于关中人来说,无论是唱的人或听的人都是很乐意的在地里干活,累了,吼上两句秦腔,吼得人有劲了,听的人也不乏了;赶马车途中,寂寞了,吼上两句秦腔,吼的人有精神了,听得人也高兴了每当农闲之季,或者逢年过节,爱唱戏的人们总喜欢聚在一起,吼上几段这时候,只要弦索(笛子、胡琴等管弦乐器的俗称)一拉,锣鼓一打,附近的男女老幼立刻就会闻声而动地聚拢而来,或当演员,或当听众这就是既不花钱、又不费事,还十分热闹的“自乐班”爱唱的、会唱的,都会在“乡党“们的推荐下或者是自报奋勇地吼上几句这种吼是义务的,不取任何报酬,只要听众们能叫声“好“,吼戏者的高兴程度不亚于获得了什么大奖。

      吼的人,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听的人,息声静气,听得如痴如醉关中人认为,这才是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嘹得很 由于有人对 10 大怪的说发不一,说 10 大怪里没有六、帕帕头上戴六、帕帕头上戴 ,而是睡觉枕块砖睡觉枕块砖!因此在次也一并把图奉上! 哈哈,终于发完了,各位记得来捧场啊!!! 我再说几句哈!!! ,这几种标志性现象俺家常能看到,我家还有一个瓷的枕头(N 年前) ,样式还挺好看,前些日子,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耳鸣头疼得阿姨借去使用,没过几天,还特意给我妈反馈回信息,说耳也不鸣,头也不疼了 关中有一种面叫 biangbiang(字库无字)面,宽的像腰带,很有嚼头,味道不错秦腔一直觉得吼的太猛,把人吵的不行曾经一位对秦腔很有研究的老教授对我们说:秦腔,其实就是哭腔如果你们有听过的就会很有感触那位老教授还说:由于自古以来,陕西地区位于权力争逐的中心,多有发生战争,所以这里的老百姓其是很苦但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就只好吼出来,在吼声中带着哭泣,聊以表达心中的感情久而久之,就流传了下来,但哭腔却成为其中流传不变的了. 哈哈,还有我本人认为第五条不利于减肥哈!!!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