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试论辽三彩与辽代的社会风俗.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ji****81
  • 文档编号:313045224
  • 上传时间:2022-06-18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1.37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试论辽三彩与辽代的社会风俗    黄文博1,张少珊2(1.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2.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Summary:辽三彩是受中原汉族制瓷技术影响,在辽朝统治区内烧造的低温釉陶器,其制作方法是在烧好的素胎上,施以黄、绿、白三种颜色的釉彩,经过低温二次烧成辽三彩因其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特色而独树一帜辽三彩的造型、纹饰等均来自于契丹民族和辽代社会,契丹民族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征,使辽三彩更具民族气质,从辽三彩中可以了解到契丹人的生活习俗与精神风貌Keys:辽三彩;纹饰;社会风俗;文化特征K871.44 :A :1673-2596(2013)01-0003-03辽三彩是指辽朝本土烧造的施低温釉的陶器,为辽代最具民族特色的器物之一,大多用粘土做胎,胎质比较疏松,经细致淘炼,施釉前经过素烧,多经过化妆土修饰,一般温度在800~1100℃烧成,胎呈淡红色或米黄色釉色通常施黄、绿、白三种颜色,也有施黄、绿两色釉的陶器辽代晚期很是流行,遗址、墓葬及窑址发掘中比较多见本文列举了辽三彩的几种类型,探讨了辽三彩与辽代的社会风俗的关系,认为辽三彩的造型、纹饰等来自辽代社会的现实,与辽代社会相关联。

      一、辽三彩概况辽三彩是在唐宋三彩工艺基础上烧成的低温釉陶器其制作工艺分粗细两种:粗胎胎质松软,呈红色,釉色浑浊不很透明,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层易剥落;细胎胎质较细腻,呈淡红色,釉色较明亮辽三彩釉色多为黄、绿、白、红、褐等色,但以黄、绿、白三色为主色调,依器物不同部位,按需要施以不同颜色的釉彩,烧成器物贴敷在釉面上,色泽浓淡不一,缺少色彩交融与流釉现象辽三彩器物类型较多,大致可分为日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品、建筑构件、葬具和小件器具主要有壶、盘、碟、瓶、杯、小床等装饰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浮雕等纹饰题材也较为广泛,以花卉纹为主,如莲花、菊花、牡丹、野芍药、石榴此外还有蝴蝶、狮兽、兔、鱼、仙鹤等动物纹和水波纹、勾云纹图案布局很有特色,与其他三彩器风格迥然不同辽代烧制三彩的窑场如下:①二、辽三彩的造型与种类辽三彩的造型和种类涉及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主要有生活用具、文房用品、建筑构件、小件器物及其他器物一)生活用具包括壶、盘、盒、碟、碗、瓶、盆、熏炉、床、枕等1.壶:A.三彩执壶 1977年赤峰松山区曾征集一只三彩龙纹执壶长颈、圆腹、直流,颈肩之间有提梁,假圈足,腹部以绿色水波纹为地,中间饰一条蟠龙,旁边以莲花和游鱼为装饰。

      ②B.三彩扁执壶 1983年敖汉旗长胜乡辽墓出土花瓣形喇叭口,扁圆形腹,短直流,假圈足,腹两面模压双凤纹,双凤首尾相交C.三彩穿带扁壶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小圆唇,管状流,扁圆腹,壶顶有一圆系,一半环形扁提梁,假圈足,腹部以水波纹为地印有莲花流云纹装饰D.莲花摩羯注壶 整体龙首鱼身摩羯型,下承八瓣莲花座,圈足龙独角口含珠,卷鼻,肥身,宽鳍,尾上翘,上端为荷叶形注水口,末端为柄状执柄胎质松软,色黄白,施黄绿白三彩釉③E.三彩鸳鸯壶 壶腹部为一浮水鸳鸯,背上有一喇叭花形口,尾部安一弧形柄,嘴口为流,假圈足,赤峰文物工作站和辽宁省博物馆均有收藏F.三彩三联壶 由三个顶部分别饰有小花萼的果实状壶体粘连而成前面一个壶体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截去二分之一,并向后斜置成盖状,下半部分中空,内底置一翘首蟾蜍,壶前有一个饰竹节纹的装饰型流,与壶内不相通后两个壶体肩部各穿一小孔1958年大同马家堡辽墓出土,现存大同博物馆④另外,壶类还有鱼形壶、猫形壶、龟形壶、兔形壶等2.盘:A.三彩海棠花式盘 八曲海棠花形,浅腹,盘内印有水波莲花纹、牡丹花纹、宝相花纹宁城小刘仗子辽墓出土B.三彩圆盘 敞口浅腹圈足,圆盘印牡丹花叶纹。

      小刘仗子辽墓出土C.牡丹双蝶纹三彩长盘 口呈八曲海棠花冠式,宽沿平底,内底印一枝突起牡丹,两只对飞蝴蝶,边饰卷草纹,呈带状白地黄花绿叶,色调明快1956年辽宁新民墓葬出土,现存辽宁省博物馆D.三彩摩翔纹盘 盘中心有一火焰宝珠,周围一对摩羯⑤E.印花牡丹盘 淡红胎,器表施白色化妆土,敞口,浅弧壁,圈足盘内印菊花、水波纹、牡丹、勾云纹⑥F.西亚人戏狮纹三彩盘 呈八角柱形,平底,圆形内口,外壁浮雕西亚人戏狮子纹,黄褐、绿色相间排列,内壁为黄褐釉,底无釉1959年赤峰墓葬出土,现藏内蒙古博物馆3.盒:三彩套盒 现有两层,口腹底呈八瓣莲型,子母口,外壁每一面都有浮雕牡丹花纹,1977年内蒙古翁牛特旗出土,现藏赤峰市文物工作站4.碟:A.三彩划花纹碟 敛口,弧腹,圈足碟内壁刻划一周弦纹,内底刻划萝卜纹,果实施黄釉,叶子施绿釉其余部分均施绿釉,碟外壁施半釉,圈足无釉1956年出土于大同机车厂辽墓,现存大同博物馆⑦B.三彩刻花碟 敛口,弧腹,圈足内底刻果叶纹,果实施黄釉,叶子施绿釉,果实与叶子之间露出白色化妆土,无釉内外壁均施绿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无釉⑧5.碗:三彩碗 弧腹,圈足内底刻划荷花纹施黄绿釉,其余部分施绿釉,外壁施半釉,圈足无釉。

      1956年出土于大同机车厂辽墓,现存大同博物馆⑨6.瓶:三彩荷叶瓶 荷口外卷,束颈,双螭耳,鼓腹,高足外撇腹部开光处施动物花草纹双耳及开光部分施黄釉,其余施绿釉,足跟无釉现存大同博物馆7.盆:三彩四鱼盆 敞口折沿圆唇,斜弧腹,假圈足外撇,盆正中心画一圆圈将边线分成六等份,以各点为中心,再套六个直径相等的圆,每个圆的边线都通过中心圆的圆心点,形成几何形套环盆心装饰成团花状,盆腹壁装饰有四条游鱼⑩8.熏炉:三彩龙凤纹镂空三足熏炉 平底三足,上部残损,肩饰一道凹弦纹,腹为三组镂空牡丹花纹,龙凤纹雕于牡丹花纹之上11 9.床:印花三彩床 长方形,一端有枕,床沿四边有六个圆柱头装饰,四周本别凸印对称的斜方格和海棠花冠及卷云纹图案现藏辽宁省博物馆10.枕:三彩枕 长方体,枕面前低后高,四周略向上凸出,两端上翘,中间下凹呈坡状,四壁直立,平底四周为水波纹、云纹,中心为两个菱形回纹,枕前壁为剔花花朵纹,后壁为双兽,两侧为兽纹12 (二)文房用品1.砚:A.三彩八角形砚 1993年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辽墓出土,由砚台和笔洗对扣合成,砚台为盒形中空,八条边等长,平面中央有一斜抹下的砚池,池边缘为云角曲弧形,砚外壁印花草纹。

      笔洗为盘形,宽平沿,沿外缘作八边形B.三彩圆形砚 1943年巴林左旗方城出土,由砚台与笔洗对扣合成,砚台为圆形,平面中央有一斜抹凹下的砚池,池边缘作云角曲弧形,池内印水波莲花纹池外印牡丹花叶纹,砚外壁圆形,印一周缠枝牡丹纹,笔洗为盘形,宽平沿,弧腹圈足C.鸟纹三彩砚 敞口宽沿,外壁较直,平底,有盖砚池研磨处偏于一边,无釉中心绘有一兽面和三只鸟,间绘卷草纹,外圈绘牡丹纹和云纹外壁绘一周缠枝牡丹纹,并有一小镂空砚盖内有墨书契丹小字七个现存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2.笔洗:三彩八角形笔洗 呈八角形,高直壁,边缘有窄台,内为圆盘形,洗壁八面模印出半浮雕胡人舞狮纹小刘仗子辽墓出土13 (三)建筑构件内蒙古赤峰市辽中京缸瓦窑曾出土有少量的三彩建筑构件14 (四)小件器物1.三彩扑满 扁圆形,顶端有嘴形扁孔,纹饰分三组,正顶在圆圈内印牡丹纹,施绿釉;上腹印缠枝牡丹纹,施黄釉;下腹印仰莲纹,施绿釉1993年宁城头道营子乡埋王沟辽墓出土2.三彩埙 形如球状,顶部正中有按音孔,按音孔下一厘米处有唇形吹音口整体为上下两组六朵牡丹花和叶蔓组成15 另外,宁城埋王沟萧闛墓、小刘杖子辽墓均有出土松山区还出土有三彩小猫五)其他1.三彩罗汉塑像 河北省易县八佛洼发现,多流落于欧美和日本。

      16 2.三彩双虎俑 基座为不规则方形,中空,两只虎头颈相拥蹲立座上施黄绿两色釉大同上皇庄辽墓出土,现存大同博物馆17 3.棺 琉璃三彩缠枝花棺 由棺座、棺身和棺盖组成棺座棺身连为一体棺座长方形,前后各塑三组、两侧各塑六组壸门棺身梯形,前大后小,棺身前端饰板门,施门钉三路两侧面及后面中部堆塑缠枝牡丹纹,四周浮雕卷草纹带棺盖盖顶呈拱形,上面刻划交叉的菱形方格纹,方格内外刻菊花、海棠,棺盖下部堆贴卷云纹1958年大同马家堡辽墓出土,现存大同博物馆18 三、辽三彩与辽代的社会风俗辽三彩是辽代瓷器生产的大宗,在辽晚期很是流行,受到当时人们的重视,对辽代社会的影响也很大一)辽三彩表现了契丹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辽朝建立初期,太祖耶律阿保机通过征召、掠夺等手段,使河北、河南、山西等地的工匠进入辽地,为己所用太宗耶律德光合并幽云十六州以后,此地的瓷窑随即纳入了辽政权的管辖,进入契丹的制造陶瓷工匠把中原烧制陶瓷器的技术带到辽地,促进了这里陶瓷制造业的发展辽三彩制作明显受到唐三彩的影响,契丹人通过自己的加工创造制成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器物,并大量生产制造,这是基于契丹人对唐三彩的喜爱的基础上另外,契丹人丧葬习俗也反应了其中原文化的影响。

      辽建国以前多树葬后火葬或尸骨葬,辽建国后接受中原文化较多,辽代中晚期禁止随葬金银器,瓷器随葬现象增多,三彩器作为金银器的代替品随葬死者这些都反映了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二)辽三彩反映了契丹人的生活居住环境三彩纹饰中多有牡丹花、芍药、莲花等纹饰,这些都是在契丹草原上常见的植物后周初年,曾任后晋郃阳县令的胡峤从契丹国回中原后,描绘在契丹的见闻曾说,契丹境内杂树芜荑,即荆榛杂棵,长松、丰草、珍禽异兽、野卉尤多19 宋人姜夔《契丹歌》中描述契丹地区的风景,“契丹家住云沙里,耆车如水马如龙,春来草色一万里,牡丹芍药相映红20 可见这些植物在契丹地区的广泛生长情况,而且现在的五月的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草原还会见到野芍药在草地上摇曳牡丹芍药的纹饰在辽代壁画、石雕中都有应用所以这些纹饰是契丹人对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反映,具有写实意义海棠花式盘等三彩的造型特征也与契丹人的生活相关作为一种文化遗物,客观展现了契丹民族生活的特点三)反映了辽代地区对佛教的信奉摩羯造型的器物、佛像的制作,带有佛教色彩的莲花、宝相花的使用,反映了契丹人对佛教的信仰尽管辽代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但统治者对佛教采取非常欢迎的态度辽代建国初,契丹人所信奉的主要对象是自身固有的萨满教崇拜,如辽太祖时期的“神速姑”。

      同时太祖时期也接受佛教,很快佛教在辽代流行,并且影响到契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辽史》中有关佛教寺院的建立、帝后饭僧的记载不绝于书太宗耶律德光、道宗耶律鸿基都是佛教造诣很深的统治者如:947年,耶律德光曾在晋臣李崧的陪伴下在汴梁城外郊游,耶律德光忽然听到一种鸟鸣,觉得有趣,即问李崧这是什么鸟叫?李崧回答“这是杜鹃”,并介绍说“杜甫诗云: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耶律德光听后,不加思索地说:“许大个世界,一个飞禽,任其拣选,要生处便生,不生处种也无,佛经中所谓:‘观自在’也21 耶律德光对于佛教经典使用信手拈来,足见其佛学造诣之深山西应县木塔曾发现契丹藏,内蒙古林西白塔子也曾发现辽代佛经莲花即是辽地所成长并被人们所喜爱的花卉,同时又是佛门圣花,更是受到推崇,被用于各种器物的装饰上佛教在辽代的发展和兴盛,使与佛教有关的纹饰和造型也得到当时人们的喜爱,因而也被运用到工艺制作上佛教文化在辽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从陶瓷制造的手工艺来说,佛教文化丰富了辽三彩的造型和装饰内容,以佛教内容装饰的辽三彩也促进了佛教在辽地的传播,用辽三彩制作佛像就是最好的例证辽代三彩器类型较多,装饰样式也较为丰富,反映了契丹人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是契丹人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外在表现。

      在契丹人的观念世界和社会意识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