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瓷器外销对西方近代化变革的影响 改.doc
11页引言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丝绸和茶叶是中国从古至今向世界传承的三大名片其中对于世界影响最大的当属瓷器,不仅如今世界上都公认中国是瓷国,而且瓷器已经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被世界各国各民族在文化意识上认同为是中国的象征甚至中国的英文拼写原意即为瓷器(CHINA)当然从时间上看瓷器的外销史远远比不上丝绸,直到公元 12 至 13 世纪的宋元时期,中国达到历代制瓷业和出口规模的繁荣期,并且在此后的 600 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人将主要通过瓷器的出口外销,与世界(主要是西方基督教世界)保持联系与交往虽然众所周知,中国明清两朝在制度和文化上的问题根本导致了公元 16 世纪后未能与西方一道步入近代化,并且在往后的时间里被高速无情的抛离世界的中心舞台但是从某些角度和方面来观察,西方的崛起与中国和欧洲在这几个世纪中建立的有限的经济、贸易、文化、器物上的交流有很重要关系这其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深远的就是瓷器一、外销瓷的定义中国古代海洋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与海外尤其是亚非地区之间的交流十分密切,特别自唐代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繁荣,中国特有的瓷器在中外历史交流的进程中越来越受到外国人的欢迎输往海外的中国瓷器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商品瓷器,主要是中国历代官方的赏赐品和礼品;另一类则是商品瓷器,数量极大,主要对外出口,一般称作“外销瓷”或“贸易瓷” 。
外销瓷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明末清初年间外销瓷器在产量、规模、品种、出口范围和制造技术上不断取得发展,对世界各国尤其是近代以来的西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一) 、瓷器外销的开端早在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瓷器就已经有少量流传国外,如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东南亚一些近邻地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对外输出始于公元 7 至 10 世纪的唐代,尤其在唐末及五代时期,由于唐代以来海运贸易以及造船业的逐渐繁荣,瓷器作为当时中外贸易中十分重要的输出商品而开始大批外销海外,输出的主要是南方越窑的青瓷,北方邢窑和定窑的白瓷,长沙窑的彩绘瓷以及种类丰富的唐三彩等等主要出口地区是东方近邻朝鲜、日本,东南亚地区,远到南亚印度洋地区的斯里兰卡、孟加拉、印度以及西亚波斯湾、阿拉伯半岛,最远到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瓷器的影子,这就是唐代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海路对外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端另外,唐代在先前历朝历代的经营基础上继续开发和维护自西汉以来中国北方陆路对外贸易的传统主路线,也就是从长安(现今陕西西安)出发经现在的新疆(唐代为安西都护府管辖)到中亚波斯(现今伊朗) ,由波斯商人转运抵叙利亚,以达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和地中海各国(现今中东巴勒斯坦地区)商埠的“丝绸之路” 。
这一时期中国瓷器的制造水平、工艺、规模已进入成熟期,唐王朝早期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以及政治军事领域的外向力也促使中国瓷器第一次正式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二) 、西方人对于瓷器的认知与需求欧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制作陶器,但直到中世纪欧洲的陶瓷业仍停留在炻器阶段,在公元 18 世纪初德国梅森瓷问世之前,西方人始终未能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属于自己的硬质瓷器17 世纪以前普通的欧洲民众对中国瓷器还很陌生,直到 1517 年葡萄牙通过好望角至印度的航道到达中国广州以后,才开始了中国瓷器运销欧洲的历史,但当时数量极少,欧洲上流阶层不惜花费巨资购买和收藏中国瓷器.(三) 、瓷器外销推动了中西方交流的大门在瓷器外销之前,中国这个东方大国为西方所了解的主要是盛产丝绸和茶叶 自汉代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直至隋唐,丝绸之路贯穿于亚欧大陆,将东西方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缘文化圈联系在一起在公元 15 世纪末西方人开启地理大发现,进入大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一是世界古代史上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文明交往路线但是土耳其人于15 世纪中叶建立的横跨东西方两大文明体系之间的奥斯曼帝国一方面持续威胁着西方基督教世界,另一方面严重阻碍了东西方文明更进一步的联系。
当欧洲人阅读着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梦想着一个遍地财富的世界却无法顺利到达的时候,人们发现单纯依靠东行的丝绸之路去往东方经商是远远不够的,于是西方人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了海洋之上17 世纪漂洋过海大量出现在欧洲市场上的各类中国瓷器已经让欧洲人无法抗拒它所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方的交流与认知二、明代瓷器外销与崛起中的欧洲明代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很大公元 15 世纪末随着葡萄牙人开辟了到达印度和东南亚的新航线,欧洲人第一次直接与中国取得了商业联系此时的西欧地区已经冲破了中世纪的桎梏,迎来了大航海时代的殖民扩张政治上以西葡为首的一批民族君主国率先完成中央集权,极大推动了国家的统一和政策的实施经济上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逐渐成为西欧社会经济的主体文化上新教的日益壮大使罗马教廷对西欧社会的掌控出现危机16 世纪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走在了欧洲扩张的前列,葡萄牙人开启了西欧与明代的早期瓷器贸易至明代后期的17 世纪初,荷兰在完成政治变革后异军突起,很快取代了葡萄牙成为西欧在中国市场新的垄断者一) 、中国的海禁与朝贡贸易明代初期曾一度实行海禁,禁止民间出海和外商贸易,使瓷器外销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瓷器出口并没有完全停止,只是限制在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内进行,包括政府的对外馈赠、入贡国使节的回程贸易、郑和船队的大规模远航贸易等等。
明代初期继承了宋元海外贸易航海经验和发达的造船技术基础,永乐至宣德年间的郑和下西洋达到了中国古代航海事业的顶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创举,郑和的航海进一步促进了亚洲朝贡贸易圈的形成和发展直至嘉靖年间葡萄牙人的出现和隆庆年间海禁政策的最终解禁,中国民间的瓷器对外贸易开始复苏二) 、伊比利亚人在东方市场的垄断时代公元 16 世纪初葡萄牙在亚洲建立了一个以中转贸易为主的殖民帝国,通过夺取印度洋航线,瓦解穆斯林在东非、波斯、印度和东南亚的势力,在东面控制与远东通商的必经之地马六甲海峡公元 1513 年,第一批葡萄牙人抵达中国沿海口岸广州港,这是自马可·波罗时代以来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欧洲人与中国的直接接触从 1553 年起葡萄牙人通过贿赂中国官员获得了在广州下游的澳门设立货栈和居留地的权利,并获许在中国正常贸易,澳门逐步沦为葡萄牙在远东的贸易据点在东亚贸易中他们还充当中间人和运输业者的角色,获利颇丰,明代中后期政府开放海禁,民间瓷器贸易频繁,葡萄牙迅速参与瓷器贩运,数量很大,包括大宗的普通瓷器,主要向广州的瓷器商人购买其次是根据欧洲市场的需要以提供图样和订单定购三) 、荷兰人对瓷器贸易的浓厚兴趣17 世纪是荷兰的“黄金世纪” 。
16 世纪末荷兰的经济势力显著增长,开始公开向葡萄牙的东方霸权提出挑战荷兰人的海运事业也因他们的三桅商船即大型平底沿海船——一种造价低廉却拥有巨大容积的普通运输船而得到很大帮助,荷兰商船队早在 1600 年就拥有近 10,000 艘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荷兰的造船业十分发达,效率极高,船厂几乎一天就能生产一艘船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贸易航线更是基本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所垄断,中国瓷器高额的利润加上自身强大的航运实力,促使着荷兰人频繁穿梭于东西方航线之间:一条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欧洲;另一条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东行达西欧诸国,这就是 17—18 世纪著名的世界“大帆船贸易”的开始在中西贸易中输往欧洲的三大支柱商品:丝绸、茶叶和瓷器中,又以瓷器为远洋船运最好的压舱货物,瓷器装在底舱还可防止茶叶和丝绸受潮,可谓是一举两得,黄金搭档现存荷兰东印度公司向中国景德镇订购瓷器最早的订单,是 1608 年交给在马来半岛东岸的中国商人运作的,订单上非常详细地指明了所要瓷器的品种、器皿、尺寸,而且都是按照欧洲人的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式样专门为欧洲人烧制的,烧制好后立即交货运往欧洲。
四) 、瓷器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影响17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达到繁荣兴盛期,瓷器文化进一步渗入欧洲社会1604 年荷兰人洗劫了满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帆船圣·卡特琳娜号(Santa Caterina) ,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克拉克” (Kraaks poreleint) ,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国国王亨利四世、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社会不胫而走17 世纪后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波旁王室纹章的瓷器,并在凡尔赛宫内打造专室来收藏陈列中国陶瓷法国人甚至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而同时期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 (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崇尚中国器物的风气,使得中国瓷器价格高涨,在 1613 年送给英国公主伊莉莎白(Princess Elizabeth of England)当作结婚礼物的一套中国工艺品,价值就高达一万镑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非常醉心中国瓷器,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英国社会以瓷器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由此流行起来,瓷器渐渐成为英国人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三、清代瓷器外销与西方文明的黄金时代清初由于政局未稳,顺治朝(1644—1661)和康熙朝(1662—1722)初年实行严厉的海禁,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才开放,此后清政府一直奉行闭关锁国政策但清代初期中国瓷器仍然保持着明代以来在西欧的市场份额,法国路易十四时期(1643-1715)还曾专门成立了中国公司,到广东订购带有法国纹样的瓷器;沙俄彼得大帝时期(1682—1752)也源源不断向中国订购瓷器18 世纪 80 年代开始随着欧洲制瓷业的成熟和日本瓷器的竞争,外销瓷比重逐年下降,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制瓷业渐趋衰落这一时期是西方文明的黄金时代,18 世纪 60 年代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法国、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也在近 200 年的时间内相继取得了政治、经济、科技、社会、文化领域的巨大成果,逐步完成了国家近代化一) 、 “天朝上国”的自我封闭清朝在鸦片战争前二百年间,以禁海闭关为其政策的支柱,对外贸易采取许多的限制措施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开放海禁以后,广州逐渐成为中国对西方国家贸易的中心广州一口贸易制度基本上维持到鸦片战争爆发,这就是清代对外交往的唯一途径——广州“十三洋行”的开端。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 1715 年最早获得在广州贸易的权利,此后法国于 1728 年、荷兰于 1729 年、丹麦于 1731 年、瑞典于 1732 年先后在此入驻18 世纪 60 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大生产时代,迫切需要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与中国的商业贸易来取得资本积累和商品倾销乾隆五十八年(1793 年)英国派遣以马嘎尔尼(George Macartney)为首的使团到中国希望开埠通商的愿望落空,乾隆帝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谕旨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鸦片战争前夕道光帝的态度也如出一辙:“天朝天丰财阜,国课充盈,本不藉各国夷船区区货物以资赋税” 终清一代,对外交往和贸易政策本质上是保守和封闭的,清代中后期政府未有进一步为中国瓷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创造条件二) 、18 世纪西方的“中国热”Chinoiserie 一词源自法文,意谓“中国热” ,不仅代表在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历程之间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与向往,也代表西方人对东方文化一股源源不绝的探索热忱明清时期,中国瓷器大量出口到欧洲国家,不仅是商业贸易活动,更是一种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使得中国的文化艺术对不少欧洲国家产生了影响。
在18 世纪的欧洲人眼里,中国的瓷器是世界上最美的艺术,中国的丝绸是世界上最时尚的服饰,喝中国茶是最时尚的饮食风气,甚至中国的政治制度也是当时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