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oc

5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9611682
  • 上传时间:2023-03-3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KB
  • / 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 要: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是提高孩子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同步也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是道德与法制课教学中值得倡导的一种新趋向一方面结合小学生的特点,论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随后对目前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在对问题深刻分析的基本上,摸索提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教学方略   核心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研究   道德与法治教育设立的初衷绝不仅仅在于提高孩子们的思想结识水平,更在于通过生动丰富的案例,使孩子们对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丑现象建立一种基本的认知,教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引导小学生在多元价值的矛盾和冲突中,做出对的、合理的选择,而为其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打下良好的基本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是人的感知力、想象力高度活跃的阶段,道德观念也逐渐由她人管教向自律转变,她们对道德的结识和判断还十分肤浅,需要借助具体的道德生活情境来加深理解教师在这个阶段对孩子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需避免一味枯燥的说教而品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倡导将课本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化,通过对学生讲述各类案例,使其深刻感受社会事件、事件人物的真实感受,从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在情感的共?Q中实现思想的顿悟。

      二、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1.机械运用素材,生活化教学情境搭建途径不畅  部分教师错误理解品德与法制教育生活化的地位与作用,不是运用先进的理论来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变革自己的教学理念,而是一味地把重要精力放在堆砌教学案例上,觉得准备大量案例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并未关注准备素材与专家内容的关系,也不去引导学生开展对案例的思考,甚至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刻意编造“假、大、空”的案例对于年龄偏小的小学生来说,只是抱着猎奇的心态看待这些案例,主线没有完全理解案例的教育意义,她们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容易产生厌学、逆反等不良心态,无益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   2.偏重理论教学,生活化教学实践途径不畅  虽然素质教育观念已深化改革,但在目前,国内人才选拔模式仍以高考的“一考定终身”的选拔模式为主,因此,受升学率的影响,广大小学教师还是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在课本内容上具体到课堂教学上,虽然给学生讲述了部分生动有趣的案例,却并未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或是布置课外作业,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就仅停留在课堂学习中,固然无法用道德约束自己的平常生活,这是生活化教学难以奏效的又一重要因素。

      3.缺少有效鼓励,生活化教学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是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更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学生们在平常生活中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实现教学目的但是,同样受现行人才选拔制度的影响,品德与法治课在小学课程设立中处在副科地位,教师在评价一种学生品行操守时,难免会受到其主课学习成绩的影响,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难以发挥教师评价对学生的鼓励和约束作用   三、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方略途径   1.结合生活实际搭建教学情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架构自己的生活化教案时,应以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为切入点来选择所要讲述的案例,同步通过课前的调查活动对海量案例进行筛选,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在进行《上学路上》的教学时,教师应针对学生上学路上也许遇到的问题进行调查,运用学生们提出上学路上发生过的安全问题来对案例素材进行筛选,找到教学与生活的共同点,让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与生活是那么的贴近,有助于知识的内化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2.理论联系实际,全力畅通生活化教学实践途径   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特点,发明多种有利的条件,引导、鼓励学生开展与教学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使生活化教学的应用得到延伸。

      以《纸从哪里来》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在向学生讲述树木是造纸原材料和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后,组织学生开展植树节植树、节省用纸宣传等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活动着眼于学生行为习惯与品德养成的关系,既寓教于乐,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又锻炼了学生合伙和实践能力   3.深化完善学生道德评价体系,有效发挥教师指引评价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品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进一步考察学生平常道德体现,融合多元评价主体,采用多种评价措施,对学生平常生活中的道德体现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例如:可在《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教学中,教师可将对学生人际关系评价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她生活空间,挖掘隐藏在行为背后的道德动机,建立与学生平日人际交往能力挂钩的评价指标,并予以一定的奖励措施,在实现教学评价的生活化的同步,起到鼓励学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小学生道德与法制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教师生活化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如理论脱离实际、素材堆砌、缺少有效鼓励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广大教师从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增设生活实践等方面着手,畅通生活化教学有关途径,运用多种途径和措施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为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规定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基本。

        参照文献:   [1]任志慧.“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途径浅析[J].新课程(上),(9):148,150.   [2]关蕊.如何制定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的[J].现代交际,(15):170.  编辑 马晓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