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四川省南充市辉景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小**
  • 文档编号:257281772
  • 上传时间:2022-02-2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3.62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四川省南充市辉景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中和位育”伦理观所蕴涵的“时中”“权变”原则,无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政治关系、经济关系、人际关系,还是我们个人的立身处世,都不啻是一种极好的价值抉择它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不违背规律,强调因时因地因物的变化,合宜适度地处理问题    儒家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随着时间的运行而不断发展变化,因而人的行为也必须适应这发展变化合乎这一规律的,则谓之“时中”《中庸》云:“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就是按照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无忌惮”,则是不管事物与时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单凭自己主观之愿,无原则地肆意妄行,无所顾忌,如此也必难免陷入“过”与“不及”之错误两端故《易·艮彖》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孔、孟都非常强调“时”的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如果离开这一规律,就无法掌握中和之道如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孔子主张“使民以时”,孟子也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时代不同,故其“礼”也必须有所因革损益这正如《易》所谓:“变通者,趋时也    “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诠释“时中”的思想儒家认为,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的同时,还可以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因此需要在“执中”的前提下,做到灵活变通儒家把这种应变的灵活性称作为“权”孟子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执一,就是一种以片面、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只有“执中用权”才合乎辩证法的观点故淳于髡问孟子,当“嫂溺,援之以手”和“男女授受不亲”发生矛盾,将如何处理,孟子毫不犹豫地回答:“嫂溺不援,是豺狼也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这个例子生动地论证了“权”与“中”的关系,并强调了“权”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只有对“礼”适时地加以变通,才符合中道    可见,儒家“时中”“权变”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时中”“权变”来应对、解决日益繁多的突发事件,以协调、理顺多方面的利益关系    所以,对待儒家这一古老的传统伦理观,我们应当有一个科学的态度。

      诚然,儒家学说中的某些具体内容确已过时,但是作为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的“中和位育”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其本身所包含的“时中”“权变”等内容,决定了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决定了它本身可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而随时调整更新,从而适应时代的需求若把“时中”的法则运用于制定政策或制度创新,则可以帮助我们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若把既要有灵活性而又不违原则的“权变”法则用于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上,则有利于解放思想至于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和利用先哲留下的这笔具有巨大潜力的精神财富,并不在于我们能指出其中的多少不足,而在于我们能否尽可能地汲取其中的营养6.下列各项中,对“中和位育”伦理观的内涵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位育”所蕴涵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并非是死的教条而是活的灵魂   B.“中和位育”对于我们立身处世和处理各种关系,都是非常好的价值选择   C.“中和位育”包含“时中”和“权变”两个伦理法则,强调灵活变通又不失准则    D.“中和位育”是儒家古老的伦理观,它集本体论、认识论与方法论于一身7.下列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君子能根据事物与时发展的实际情况去把握与之相应的适中之道,符合“中和”       原则,不会犯 “过”与“不及”的错误。

      B.孔、孟都认为一切事物有其相适应的时间在农业生产方面,他们非常强调“时”的观念;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他们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C.孟子回答淳于髡的那段话,体现了儒家“执中用权”的思想,不能片面、静止、孤立地看问题,强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在特殊情况下要学会变通D.儒家的“中和”“权变”两个原则是高度统一的,“权变”是从另一个角度阐释“时中”思想,二者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8.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基本观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权变”的儒家伦理思想仍适用于复杂多变的当今社会,我们依然可以用它来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理顺各种关系B.我们如果在制定制度和制度创新时能很好地运用“权中”原则,就可以尽得事理之宜而避免犯下或“左”或右的错误C.我们如果在处理对外关系和政治理论时能很好地运用“权变”原则,就有利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D.学习和运用儒家“中和位育”的思想,需要我们在批判吸收的同时,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尽可能汲取其中的营养参考答案:6.C   解析:其他三项都并非是对“中和位育”内涵的概括7. B  解析:在时代发展的观念上,认为“礼”也必须因时而有所因革损益,这是孔子的观点,不是孟子的。

      8.D   解析:“需要我们在批判吸收的同时,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尽可能汲取其中的营养”有误,“批判的吸收”原文并无此意,“还要指出理论的不足”作者认为指出不足并无意义,吸收营养才有意义2.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窗      钱钟书(1)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春天从窗外进来,人在屋子里坐不住,就从门里出去不过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到处是阳光,不像射破屋里阴深的那样明亮;到处是给太阳晒得懒洋洋的风,不像搅动屋里沉闷的那样有生气就是鸟语,也似乎琐碎而单薄,需要屋里的寂静来做衬托我们因此明白,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2)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窗子打通了大自然和人的隔膜,把风和太阳逗引进来,使屋子里也关着一部分春天,让我们安坐了享受,无需再到外面去找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领,表示享受这个分别,不但是住在屋里的人的看法,有时也适用于屋外的来人。

        (3)世界上的屋子全有门,而不开窗的屋子我们还看得到这指示出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门是住屋子者的需要,窗多少是一种奢侈,屋子的本意,只像鸟窠兽窟,准备人回来过夜的,把门关上,算是保护但是墙上开了窗子,收入光明和空气,使我们白天不必到户外去,关了门也可生活 (4)屋子在人生里因此增添了意义,不只是避风雨、过夜的地方,并且有了陈设,挂着书画,是我们从早到晚思想、工作、娱乐、演出人生悲喜剧的场子门是人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屋子本是人造了为躲避自然的胁害,而向四垛墙、一个屋顶里,窗引诱了一角天进来,驯服了它,给人利用,好比我们笼络野马,变为家畜一样从此我们在屋子里就能和自然接触,不必去找光明,换空气,光明和空气会来找到我们所以,人对于自然的胜利,窗也是一个不过,这种胜利,有如女人对于男子的胜利,表面上看来好像是让步——人开了窗让风和日光进来占领,谁知道来占领这个地方的就给这个地方占领去了!门的开关是由不得你的但是窗呢?你清早起来,只要把窗幕拉过一边,你就知道窗外有什么东西在招呼着你,是雪,是雾,是雨,还是好太阳,决定要不要开窗子  (5)我常想,窗可以算房屋的眼睛刘熙《释名》说:“窗,聪也;于内窥外,为聪明也。

      正和凯罗《晚歌》起句所谓:“双瞳如小窗,佳景收历历同样地只说着一半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我们的内心;眼睛往往跟着心在转,所以孟子认为相人莫良于眸子,梅特林克戏剧里的情人接吻时不闭眼,可以看见对方有多少吻要从心里上升到嘴边 (6)窗子许里面人看出去,同时也许外面人看进来,所以在热闹地方住的人要用窗帘子,替他们私生活做个保障晚上访人,只要看窗里有无灯光,就约略可以猜到主人在不在家,不必打开了门再问,好比不等人开口,从眼睛里看出他的心思关窗的作用等于闭眼天地间有许多景象是要闭了眼才看得见的,譬如梦假使窗外的人声物态太嘈杂了,关了窗好让灵魂自由地去探胜,安静地默想有时,关窗和闭眼也有连带关系,你觉得窗外的世界不过尔尔,并不能给与你什么满足,你想回到故乡,你要看见跟你分离的亲友,你只有睡觉,闭了眼向梦里寻去,于是你起来先关了窗因为只是春天,还留着残冷,窗子也不能镇天镇夜不关的1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春天和窗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2.综观全文,窗的作用有哪些?请概括4分) 13.本文题为“窗”,但讲窗的时候,总会先说“门”文中“门”和“窗”构成了哪几层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4.作者借“窗”,从哪几个层面阐发哲理?试探究之。

      6分)参考答案:11.开头由赏春而引出下文对窗的意义的阐发;(1分)结尾承接上文所讲关窗的需要,点出关窗的原因之一是春天仍有残冷1分)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整一2分)12.在屋内即可享有、驯服自然,(2分,享有、驯服各1分)在关了门情况下也可以生活,(1分)让外面的人也能揣摩屋主的意思1分)13.通过对比,突出窗的独特意义;(2分)通过比较,点明窗在人类生活中的更高阶段;(2分)通过类比,阐述窗对驯服自然的作用2分)14.人与自然的相处;人的生活历史;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个人私生活保障的需要写满三点给6分)3. 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              “孝”与“教”          高 伟 “弘扬中华文化,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孝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是人类道德的基石育人先育德,立德先立孝作为中华民族未来发展基石和栋梁的青少年,更要知孝,懂孝,行孝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

      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是其他一切伦理道德的精神基础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个体与社会间沟通的基本的伦理尺度,因而奠定了“教”的伦理学基础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先民倾向于认为,一个能够“孝”与“悌”的人,是不会“恶于人”、“慢于人”,或犯上作乱的而这正是“教”的社会意义的终极追求从语用学的角度讲,“教”字,左从“孝”而右从“文”,意思是说人们只有在具有基本内在伦理准备的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学“文”,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里,“孝”为本,学“文”为末,本立而道生反过来讲,学“文”的终极目标也在于强化“孝”的社会政治价值换言之,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而言,根本的问题不在于学不学“文”,而在于学“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文”,而是这些“文”具有多少伦理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立足于血亲意义上的“孝”,达到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圆融和谐这条道路,也就是由“德”而提升为“道”的道路。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