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巴门尼德残篇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一把钥匙.docx
17页解读巴门尼德残篇和古希腊形而上学的一把钥匙 赵钧 徐开来〔摘要〕 是巴门尼德至关重要的概念,并且贯穿着其前后哲人的思想米利都学派开启人类哲思之后,(无定)所代表的“无规定性”通过对“本原”的统摄而成了核心范畴然而,毕达哥拉斯学派却引入了与其对立的(确定),并赋予了更尊贵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古希腊文“是”的解析、“非是”的理解,以及巴门尼德残篇8的梳理,得出了巴门尼德之“是”可被阐释为“确定性”的结论同时,“是”与“非是”的对立就是(确定)与(无定)的对立,与在“确定性”这一概念上交汇在巴门尼德之后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也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而正是与的和解与融通,促成了古希腊形而上学最终走向成熟〔关键词〕 (确定);巴门尼德;古希腊形而上学;(无定)〔〕B502.152 〔〕A 〔〕1000-4769(2021)02-0169-07〔作者简介〕赵 钧,四川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徐开来,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 610064巴门尼德是古希腊哲学乃至于西方哲学无法绕开的哲人,不过由于其残篇语言的晦涩和阐释的迥异,他的思想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和研究的难点自巴门尼德将(是,存在)作为核心范畴引入哲学后,后世学者非常自然地围绕展开对其思想的解析与阐释。
然而,(限定,边界)不仅同样为巴门尼德思想之核心,还贯穿了其前后哲人的运思同时,它还是巴残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词之一,仅在最重要的残篇8就出现了四次如果再加上具有相近意象的“锁链”(B8.14 ;B8.26 ;B8.31 )、“命運束缚”(B8.37 )等,巴门尼德对“限定”的渲染可谓淋漓尽致那么,何以巴门尼德对如此强调?它和又有什么内在联系?它具有何种深邃的内涵?本文从另一个古希腊哲学核心范畴,同时也被认为是的反义派生词①(无限、无定)入手展开讨论一、从(无定)到(确定)众所周知,这个范畴是米利都的第二位哲人阿那克西曼德将其引入哲思继泰勒斯凭借“水是万物本原”的命题斩获了 “第一位哲人”之桂冠后,人类开启了用理性而非神化解释自然之路,为纷繁复杂的世界找寻一个“所从出”的万物之母成了这一阶段哲思的基本朝向阿那克西曼德无疑传承了泰勒斯通过理性对万物之母的不懈追寻,但本原()在他那里却由泰勒斯的“水”变为了被译为“无限”或“无定”的——不同译法代表了对理解的不同侧重:前者塑造了万物之母的时间不朽和空间无限,进而共同担保了其“不可耗尽”;后者强调了“无规定”和“不确定”,为作为万物之母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做好了铺垫。
虽然以上两种译法各有千秋,但如果考虑到米利都三位哲人思想的内在联系和延续性,突出“无规定性”和“不确定性”的“无定”更加贴切——泰勒斯的“水”几乎是自然界唯一可以被观察到固、液、气三态变化的物质,因此可被理解为“天生”的“无规定”和“不确定”之象征;而泰勒斯的“水”之所以被取代而成为本原,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作为单一元素不具足够的包容性,很难解释对立物的产生和存在,比如“火”何以由“水”生成和续存;之后阿那克西美尼又用“气”()替换了的本原地位,并利用“气”的疏散()和凝聚()解释了万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这样,在很好地沿袭了的“无规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同时,将象征着“无规定”和“不确定”的作为“气”的属性处理此外,对时间和空间的“无规定”和“不确定”同样也可以蕴含着“无限”的意义,所以“无限”也可被“无定”所涵盖和阐释基于以上理解,无论将具体描述为某种包裹着宇宙的实存、居间者的特殊物质或普遍的物质,它并非仅仅属于阿那克西曼德,而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米利都学派的最高成就,即通过理性打造作为“本原”或“始基”的万物之母——担保这个万物之母无所不包的,正是由所承载和展现的“无规定”和“不确定”此外,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作为Chaos词源的混沌之神,正是它无性诞育了大地女神盖亚、地狱之神塔尔塔洛斯和爱神厄洛斯。
然而,之后毕达哥拉斯学派刻意渲染了(无定)和(限定)的对立,并认为后者才应该享有更高的地位毕达哥拉斯学派最具影响力的思想莫过于数本原说了——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记载,这一学派首先将一切存在的本原归于数学上的本原(985b25),并认为数目都出于“一”(986a21)接下来,亚氏又提到了此学派中还有一些人认为本原有十对,并首当其冲地列出了与(986a24)其实以上两种说法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在古希腊“一”绝非纯粹的数目,而是单位,甚至可被引申为规定、限定、以及尺度此外,“一”和“多”也构成了十对本原中的一对,那么自然可以这样理解:由理性把握的“一”承载着“限定、规定”的含义,而用感性体证的“多”对应了的“无规定”和“不确定”同时,十对本原中的其他本原也基本能够被阐释为与在某方面的具体化,如奇偶、雄雌、正方长方等等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善恶也在以上提到的十对本原之中,且“善”被赋予了的含义,而“恶”被认为和有所勾连(1106b29)由此可见,被一些学者称为“反学派”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无疑在哲学史上促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向——在“本原”被分为两组,并分别由和“领衔”之后,他们旗帜鲜明地赋予了更尊贵的地位这样,象征无所不包的“无定”被拉下了神坛,而代表着秩序和原则的“限定、规定”取而代之。
对偏重时间在先的“本原、始基”的探寻不再成为主流,而对偏重逻辑在先的“原理、本质”的追逐悄然而至无疑,毕达哥拉斯学派所强调的与之对立,以及对的青睐,为自然哲学宇宙生成论发展到形而上学实体论做好了重要铺垫然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捉摸不定的性质,应该很难承载人们所期望抵达的规定、限定,特别是确定,而刚刚取代成为焦点的又在巴门尼德的诗篇中成为主角再次登场:8.26 ② 而且(它是)不动的,在巨大锁链的限定中8.31 ③ 束缚(它)在限定的锁链中,从各方面限定(它)8.42 ④ 而且,因为限定无所不包,(它)是完满的8.49 ⑤ 由于从各方面都自身等同,(是)同等地获得限定以上残篇中所有的“限定”都针对巴门尼德之“是”()而言,而当巴门尼德在诗篇中将限定和规定推到了极致时,“是”()也必定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确定”和“确定性”此外,在残篇中“限定”的主语是“正义女神”(B8.14 )⑥,对“有死之人”而言来自神的“限定”就具有了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内涵因此笔者认为在巴残篇中更应该被翻译、理解和阐释为更“客观化”的“确定”或“确定性”这也正如KRS在讨论前文提到的残篇8.26时明确指出,“‘在界限内部()是谈论确定性的一种比喻的方式。
⑦二、巴门尼德之“是”与“确定性”由于其宽泛的含义和不易明晰的定义,“确定性”在古希腊哲学研究中并不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然而不少中外学者都认为它和巴门尼德思想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甚至莫瑞拉托思(A.P.D.Mourelatos)认为巴残篇中“是”与“非是”的对立实际上为“确定性”和“非确定性”的对立⑧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先从三条进路证明巴门尼德之与通过“确定性”这一纽带有着非常相似的含义,甚至某种同构的关系随后,基于与关系的理解,对巴门尼德残篇中最重要的残篇2做出一个较新的解读1.希腊文“是”之含义与“确定性”探讨这一问题无法绕开卡恩(C.H.Kahn)对古希腊文(相当于英文“to be”)的语言学研究成果之前学界对的理解普遍建立在存在和系词的二分之上,并认为其中存在用法居统治地位,而系词用法属于派生这种认识是基于一种传统的词源学观点,即动词最初有具体的含义,這个含义就是“存在”(exist)然而,卡恩的研究成果却使这一传统观点不再成为主流,他的观点可大致被总结为以下三点:第一,通过研读和梳理荷马史诗等最早的古希腊文献而得出的精确统计结果显示,的系词用法比存在用法更加原始;第二,的表真用法一直被人们忽视了,最根本和基础的价值并非狭义的“exist”意义上的“存在”,而是“是这样”“是事实”“是真”;第三,系词、存在、表真的三种主要用法绝非彼此孤立、互不干涉,而是相互通达、相互包容、相互映射的“三位一体”关系。
⑨目前学界都接受或至少部分接受了卡恩的这一观点,比如在近年来研究巴门尼德残篇的学者中,几乎没有人仅仅从狭义“存在”(exist)的角度去理解“是”()如果认可这一观点,且需要为“是”所承载的“三位一体”找到一个较适合的中文译法,“确定性”无疑能够满足要求——同“虚无”相比,“存在”(exist)无疑是最大的确定性;同时,和“假”对立的“真”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确定性;而作为系词的“是”代表了一种包含主词、谓词的句子架构,所以也能被认为是某种确定性的象征这样,古希腊文“是”的含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由“确定性”这一概念承载2.巴门尼德残篇中“非是”之含义与“确定性”“‘非是不可思,不可言”为巴门尼德在其诗篇中反复表达的观点,主要文本依据来自以下两处:2.7由于你既无法认识“非是”(因为这不可行)2.8 ⑩ 也无法表达……8.7 … ……从非是,我既不允许8.8你说,也不允许你想;因为不能言说也不能思想的8.9 …B11 就为非是……显然,这里仅仅将“是”理解为exist意义上的“存在”很难解读这些文本,且以当代语言中“言”和“思”的意义去阐释也会陷入困境在古希腊,“言”()不能是“妄言”,只能指涉对事实的陈述,“to say nothing”非指沉默,而是指“与事实不符”或“无任何意义”。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这个词具有“道理、原则、规律”等含义同时,古希腊人的“思”()也绝非“臆想”,()这个词首要的意思是“立即识别出”,不能用于传递想象、虚假事物的概念在《伊利亚特》3.396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女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伪装成一个老妇人去见海伦,当海伦识破伪装且认出女神时,动词“”才被使用B12在此意义上,意味着真实印象对虚假印象的替代因此,在巴门尼德那里,“不可思、不可言”的“非是”所代表的并非仅仅为“不存在”意义上的虚无,同时还意味着虚假和无意义,概括起来可以被理解为“uninformative”意义上的“不确定”或“非确定性”那么与之相反,巴门尼德在残篇中反复强调的“是”“思”“言”的某种同构关系恰恰能够被表达为“确定性”3.残篇8的文本解析与“确定性”这一则残篇的重要性除了其被保存最完整之外,还在于它的前49行正面并且清晰地给出了“是”之标记(),继而围绕这些标记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第50-61行是“真理之路”到“意见之路”的过渡,这里不展开讨论)残篇8的前4行被普遍认为是一个总纲,原文及译文如下:8.1还有唯一的道路的神示8.2留下来,即“是”:其上的标记有8.3很多,“是”不生成,也不消亡8.4 B13 整全、唯一、不动、完满在此巴门尼德开门见山地指出,“是”为仅存的道路,其标记被分成了两组——第一组为“无生”和“无灭”;第二组为“整全、唯一、不动、完满”。
既然巴门尼德宣称了“是”为“唯一的道路”,那么在接下来的诗篇中拒斥其他道路也就顺理成章了——诗篇通过第一组标记拒斥了纯粹“非是”的虚无之路,重点放在对“生成”和“消亡”的归谬,基本对应了后文的B 8.5-21;又通过第二组标记拒斥了“既‘是又‘非是的凡人意见之路”,重点放在对各种差异的否定,基本对应了后文的B 8.22-49下面分别展开讨论对“两条道路”的拒斥关于残篇中对纯粹“非是”之路的拒斥,学界争论并不算大残篇B 8.5(,,既非曾是,也非将是,因为现在整全是)B14通过对(相当于was)和(相当于will be)的否定,以及对(相当于is)的肯定消解了时间的差异,为下文拒斥孕育着纯粹“非是”的“生成”和“消亡”做好了铺垫其中十分清晰的结论性文本依据有B 8.13-15(,,因为无论生成还是消亡,正义女神都不曾允许且放松锁链,而是握住)B15和B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