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学——祛风湿药.ppt
88页祛风湿药祛风湿药 一一、、含含义义 凡凡以以祛祛除除肌肌肉肉,,经经络络,,筋筋骨骨间间风风湿湿之之邪邪为为主主要要作作用用,,治治疗疗风风湿湿痹痹痛痛的的药药物物,,称称为为祛祛风风湿湿药 二、性能与适应证二、性能与适应证 1.1.性味:苦、辛性味:苦、辛 2.2.归经:肝、肾归经:肝、肾 v3.作用与适应证 行痹(风)--拘挛掣痛,痛无定处 痛痹(寒)--疼痛较剧,痛有定处 遇寒更甚,屈伸不利 着痹(湿)--麻痹肿痛,重着不移 热痹(郁而化热或阳盛体质)--关 节红肿疼痛,发热,口渴, 苔黄脉数 祛风散寒胜湿舒筋通络缓解疼痛补肝肾强筋骨痹证 三、选药与配伍 (一)根据痹痛的性质 ┌选祛风止痛药 1.偏风(行)│ └配活血养营药 ┌选温性祛风湿药 2.偏寒(痛)│ └配通阳温经药 ┌选温燥祛风湿药 3.偏湿(着)│ └配运脾祛湿药 ┌选凉性祛风湿药 4.偏热(热)│ └配清热解毒通络药 (二)根据病程、病位、体质 ┌选作用于上肢药 1.初起偏表在上│ └配解表祛风湿药 ┌选作用于下肢药 2.病久偏里在下│ └配活血通络药 ┌选具补益之性的祛风湿药 3.久病体虚│ ┌气血不足—补气血药 └配补益药│ └肝肾亏虚—补肝肾强筋骨药 (三)其他 挟痰瘀—化痰、活血祛瘀药 四、分类、性能特点、作用与适应证 1.祛风寒湿药 ①辛苦温,归肝脾肾。
②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尤以止痛为特点 ③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 2.祛风湿热药 ①辛苦寒归肝脾肾 ②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 ③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3.祛风湿强筋骨药 ①辛苦温或甘苦平归肝肾经 ②祛风湿兼有补肝肾、强筋骨作用 ③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 五、使用注意 1.温燥较多,易伤阴耗血,阴虚血亏慎用或作适当配伍 2.慢性病,可作酒剂或丸剂,便于服用,酒还可助祛风湿药的药力 现代研究证实,祛风湿药一般具有不同程度的抗炎、镇痛及镇静作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纤维组织炎、肩周炎、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神经痛、半身不遂及某些皮肤病等 第一节第一节 祛风寒湿药祛风寒湿药v 本节药物有较好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通经络等作用,尤以止痛为其特长主要适用于风寒湿痹,肢体关节疼痛,筋脉拘挛,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等经配伍亦可用于风湿热痹独 活v 【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
切片,生用v 【处方名】独活、大活v 【药性】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应用】 风寒湿痹疼痛腰膝两足偏重-桑寄生 1.祛风湿止痛 少阴头痛—细辛、川芎 2.散寒解表—外感风寒挟湿—羌活、藁本、防风 v【用法用量】煎服,3~10g外用,适量 v 独活辛散苦燥,性温能通,善祛风湿、止痛,风寒湿邪痹着于肌肉关节者,新久均可应用尤善祛在下在里之风湿,故尤宜于风寒湿痹偏于下半身者,常用于两足湿痹,腰膝酸重疼痛者亦用治头痛、牙痛因具辛散发表之功,又可治外感风寒而挟湿者 ┌祛风胜湿止痛—风寒湿痹,一身尽 ┌同│ 痛常配伍应用 │ └散寒解表—风寒表证 羌活羌活│ ┌羌活—气味雄烈,主入足太阳膀胱 │ │ 经,兼入足少阴肾经,发散 独活独活│ │ 力强,能直上巅顶,横行肢 │ │ 臂,善散上部风邪,宜于病 └异│ 邪在上在表者 └独活—气味较淡,发散力缓,主入 足少阴肾,兼入足太阳膀胱 经,长于祛筋骨间风湿,宜 于病邪在下在里者 独活与羌活,均能祛风胜湿止痛。
但羌活气味雄烈,发散力强,善散上部风邪,宜于病邪在上在表者;独活气味较淡,发散力弱,长于祛筋骨间风湿,宜于病邪在下在里者前人有“独活入足少阴而治伏风;羌活入足太阳而治游风”之说若一身尽痛,两者相须配伍应用威 灵 仙•【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根及根茎切段,生用• 【处方名】威灵仙、灵仙• 【药性】辛、咸,温归膀胱经 风湿痹痛,肢麻关节不利,筋 骨疼痛—羌活、独活 跌打损伤—当归、红花、赤芍 头痛、牙痛、胃脘痛 2.消骨鲠—诸骨鲠咽—单用或配砂仁、砂糖 “铁脚威灵仙,沙糖和酒煎, 一口吞下去,铁剑软如绵 另能消痰逐饮,治痰饮、噎膈、痞积 1.祛风湿,通络止痛v【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v【使用注意】本品辛散走窜,气血虚弱者慎用v 威灵仙辛散善走,性温通利,祛风除湿之力颇强,既可祛在表之风,又可除在里之湿,且可通络而止痛,为风湿痹痛要药。
对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尤为适宜又治诸骨鲠咽有良效并治痰饮,噎膈然走窜力强,久服易伤正气,体弱者不宜使用川 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母根生用或制用v【处方名】川乌、川乌头v【药性】辛、苦,热归心、脾、肝、肾经 【功效应用】 风寒湿痹—麻黄、芍药、甘草 心腹冷痛—赤石脂、干姜 寒疝疼痛—蜂蜜 跌打损伤—自然铜、地龙 麻醉止痛—生草乌 祛风湿,温经止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g;宜先煎、久煎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忌用;不宜与贝母类、半夏、白及、白蔹、天花粉、瓜蒌类同用;内服一般应炮制用,生品内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用 川乌可以散在表之风邪,逐在里之寒湿,但补阳之功不及附子,而祛风通痹之力则较附子为胜所以古有“附子逐寒,乌头去风”之说用治风寒湿痹、酸痛麻木、脘腹冷痛之证,功效卓著但因其毒烈,故宜慎用。
草 乌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的根蕲 蛇v【来源】为蝰科动物五步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切段生用或酒炙或黄酒润透,去鳞、骨用v【处方名】白花蛇、蕲蛇v【药性】甘、咸,温 风湿顽痹 防风、羌活、当归 中风不遂 麻风—大黄、蝉蜕、皂荚刺 顽癣、皮肤瘙痒—荆芥、薄荷 头风头痛 止痉—破伤风、小儿惊风—乌梢蛇、蜈蚣 祛风通络【用法用量】煎汤,3~9g;研末吞服,一次1~1.5g,一日2~3次或酒浸、熬膏、入丸散服使用注意】阴虚内热者忌服 本品又名白花蛇,性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无处不到,并能引诸风药直达病所,且能攻毒止搐,故凡人体内外风毒壅结之证,非此不能除,为截风要药风湿顽痹之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中风之偏瘫、口眼歪斜,破伤风,麻风肌肤不仁,顽癣恶疮等证,均常应用另有一种金钱白花蛇,功似蕲蛇,但用量较轻,大多研末服,亦可浸酒服。
金钱白花蛇乌 梢 蛇v 【来源】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燥体切段生用、酒炙,或黄酒闷透,去皮骨用v 【处方名】乌蛇、乌梢蛇 v 【药性】甘,平v 【功效应用】 乌梢蛇药材 风湿顽痹 中风不遂 麻风—白附子、大风子、白芷 顽癣、皮肤瘙痒—枳壳、荷叶 破伤风—蕲蛇、蜈蚣 止痉 小儿惊风—麝香、皂荚 通络祛风全蝎、天南星、防风v【用法用量】煎服,9~12g;研末,每次2~3g;或入丸剂、酒浸服外用,适量v 【使用注意】血虚生风者慎服v 蕲蛇、金钱白花蛇、乌梢蛇性皆走窜,均能祛风,通络,止痉,凡内外风毒壅滞之证皆宜,尤以善治病久邪深者为其特点其作用以金钱白花蛇最强,蕲蛇次之,乌梢蛇最弱;且金钱白花蛇与蕲蛇均有毒性偏温燥,而乌梢蛇性平无毒力较缓 木 瓜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近成熟果实切片,生用v 贴梗海棠习称“皱皮木瓜皱皮木瓜”安徽宣城产者称“宣木瓜宣木瓜”,质量较好。
v【处方名】木瓜、宣木瓜v【药性】酸,温归肝、脾经 【功效应用】 风湿痹证—腰膝筋骨萎软无力,脚膝拘 挛,关节肿胀酸痛—牛膝 寒湿—吴茱萸 脚气—足胫肿痛 湿热—黄柏 暑热—佩兰 吐泻转筋 寒湿—吴茱萸 湿滞经脉—薏苡仁、防己 血虚失养—当归、白芍1.舒筋活络筋脉拘挛 呕吐泄泻 胸膈痞闷 腹痛转筋 此外,本品尚有消食作用,用于消化不良;并能生津止渴,可治津伤口渴。
2.和胃化湿感受暑湿湿困脾胃兼表证—香薷吐利较重—苡仁v【用法用量】煎服,6~9gv【使用注意】内有郁热,小便短赤者忌服v 本品味酸入肝而舒筋活络,温香入脾能化湿和胃,善走下肢而祛肌肉筋脉湿邪,长于祛湿舒筋而缓和四肢肌肉痉挛,故用于风湿痹证以湿邪偏重、关节肿胀、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为宜又常用于脚气肿痛,为一切转筋疼痛之要药 转筋腿痛一症,有血虚、寒凝以及夏月伤于暑湿饮食之邪,霍乱吐泻,中气败损,津液耗损等病因,然其病机皆为筋失荣养所致,木瓜酸温理脾和胃,止吐利而敛气津,且酸能走筋而舒挛急,因此,又为治一切转筋腹痛之要药 木瓜常与吴茱萸配伍,吴茱萸辛开苦降,能祛寒疏肝止痛,木瓜味酸,能和胃化湿,舒筋活络吴茱更以散为主,木瓜以收为要,二者相伍,一散一收,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共奏和胃化湿,舒筋活络,温中止痛之效 木瓜除上述品种外,同 属植物榠楂榠楂的果实作木瓜用称为“光皮木瓜光皮木瓜”蚕 沙【来源】为蚕蛾科昆虫家蚕幼虫的粪便处方名】蚕沙、晚蚕沙药性】甘、辛,温归肝、脾、胃经 【功效应用】 风湿寒痹—羌活、独活 风湿热痹,肢节烦疼—防己 风疹湿疹瘙痒—单用或配白鲜皮 2.和胃化湿—湿浊中阻而致的腹痛吐泻转筋—木瓜【用法用量】煎服,5~15g;宜布包入煎。
外用适量1.祛风湿—风湿痹证 本品除湿作用较强,治痹证尤宜于湿盛之着痹,无论偏寒偏热皆可配用又善化肠胃之湿浊,故为治风湿痹痛,霍乱吐泻、转筋腹痛,湿疹瘙痒的常用之品 蚕沙与木瓜均能祛风湿、和胃化湿,以治湿痹拘挛及湿阻中焦之吐泻转筋但蚕沙作用较缓,又善祛风,故凡风湿痹痛,不论风重、湿重均可应用;木瓜善舒筋活络,长于治筋脉拘挛,除常用于湿阻中焦吐泻转筋外,也可用于血虚肝旺,筋脉失养,挛急疼痛等第二节第二节 祛风湿热药祛风湿热药v 本节药物多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散苦泄寒清,故多具有祛风胜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等作用宜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证但经配伍温经散寒药,也可用于风寒湿痹 秦 艽饮 片v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切片,生用v 【处方名】秦艽、西秦艽、左秦艽v 【药性】苦、辛,微寒归胃、肝、胆经 【功效应用】 发热、关节红肿偏热— 防己、忍冬藤 偏寒—羌独活、桂枝 1.祛风湿通络止痛 风中经络—当归、川芎 骨蒸潮热—青蒿、地骨皮、鳖甲 2.退虚热 小儿疳热—薄荷、炙甘草 3.清湿热—湿热黄疸—茵陈蒿、栀子、大黄 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清热其质偏润而不燥,前人谓之为“风药中之润剂”,故风湿痹证,无问新久,或偏寒偏热,均可配伍应用因其既能祛风湿而治痹,又能通经.络而止痛,并能退虚热以除骨蒸,故治风湿痹证以湿从热化伴有身热、关节红肿或阴虚低热不退者更宜并能利小便导湿热外出以治湿热黄疸 秦艽与防风均为散而不燥之品,有散风胜湿之功,但前者又能退虚热,后者又能解表又与地骨皮均能清热除蒸,但秦艽偏于清热邪郁伏,地骨皮偏于凉血退蒸,两者相配则清热除蒸之效更好防 己汉防己汉防己木防己木防己广防己植物广防己药材广防己饮片v【来源】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前者习称“汉防己”,后者习称“木防己”切厚片,生用v【处方名】防己、汉防己、木防己v【药性】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功效应用】 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 肿疼痛—薏苡仁、栀子 寒湿痹痛—麻黄、肉桂、附子 1.祛风湿, 止 痛风湿痹痛 身肿脉浮、汗出恶风— 黄芪、白术、甘草 四肢浮肿、小便不利— 茯苓、黄芪、桂枝 湿热腹胀—椒目、葶苈 脚气浮肿—吴茱萸、槟榔、木瓜2.利水消肿水肿小便不利v【用法用量】5~10g,水煎服。
v【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v 本品味辛能散,寒能清热,为治风湿热邪壅滞经络所致关节红肿热痛的要药又苦寒降泄,善于下行,宜于下半身水湿停留之证与葶苈子、椒目配伍,其利水消肿之力更强,若与黄芪同用,则可用于气虚水肿唯苦寒之品,易伤胃气,故不宜大量使用 2004年8月5日国药监注[2004]379号文《关于加强广防己等6种药材及其制剂监督管理的通知》,取消广防己、青木香药用标准,前者以粉防己(汉防己)代之 ,后者以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之菊科植物土木香Inula helenium L.的根代之 豨 莶 草 •【来源】为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切段,生用或黄酒蒸制用• 【处方名】豨莶草• 【药性】苦、辛,寒归肝、肾经豨莶草饮片 【功效应用】 ┌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单用为 │ 散、丸)或配臭梧桐, (豨 1.祛风湿、通经络│ 桐丸《济世养生经验集》) └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蕲蛇、 黄芪、当归、威灵仙 ┌风疹,湿疮—白蒺藜、地肤子、白鲜皮 2.清热解毒│ └疮痈肿毒红肿热痛—蒲公英、野菊花 此外,本品能降血压,可治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豨莶草能祛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生用性寒,善清热解毒,化湿热,除风痒,故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以及湿热疮疡、风疹、湿毒瘙痒等证;酒蒸制后转为甘温,祛风除湿之中寓有补益肝肾之功,故可用于风湿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酸软及中风半身不遂等证,但单用作用缓慢,久服方效络 石 藤v【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切段,生用v【处方名】络石藤v 【药性】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应用】 1.祛风通络—风湿热痹—忍冬藤、秦艽、地龙 喉痹单用水煎,慢慢含咽 2.凉血消肿 痈肿—皂角刺、瓜蒌、乳香、没药 此外,可治疗跌扑损伤 v【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v 本品入肝能祛风通络,入血能凉血消肿,因其性寒,兼能清热,用于风湿痹证而以偏热者较宜其凉血消肿之功,亦用治喉痹、痈肿v 络石藤与海风藤均能祛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但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雷 公 藤【来源】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根或根的木质部切厚片,生用v 【处方名】雷公藤v 【药性】苦、辛,寒归肝、肾经【功效应用】 风湿顽痹—单用内服或外用; 或配威灵仙、独活、防风, 并配黄芪、党参、当归 疔疮肿毒—蟾酥 2.杀虫解毒—麻风、顽癣、湿疹、疥疮—单用, 或配金银花、黄柏、当归 1.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v【用法用量】煎服,10~20g(带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外用,适量v 【使用注意】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忌用 雷公藤有较强的祛风湿、活血通络的作用,为治风湿顽痹的要药,因其苦寒清热力强,消肿止痛功效显著,故尤宜于关节红肿热痛、肿胀难消、晨僵、功能受限,甚至关节变形者又苦燥除湿止痒、杀虫解毒,对多种皮肤病皆有较好疗效其解毒消肿之功亦用于热毒痈肿疔疮 本品是一种强力抗风湿药用多种制剂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有较好疗效,起效快,其抗风湿作用次于类固醇药物而优于其他抗风湿中西药物,可大部分替代类固醇药物的治疗,减少对其依赖性和用量,停药后无反跳现象。
治疗银屑病、副银屑病、玫瑰糠疹、播散性神经性皮炎、皮肤血管炎、红皮病、多形红斑,带状疱疹、Ⅰ型、Ⅱ型麻风反应以及晚期癌症等稳固性疼痛、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性肾炎、特发性IgA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重型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皮病、白塞病、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口腔扁平苔癣等均有较好疗效但对消化道、血液系统、生殖系统等均有副作用,一般停药后不再出现,自行恢复正常,可不必停药过量可导致中毒故应控制剂量老 鹳 草药 材v【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牻牛儿苗、老鹳草或野老鹳草的地上部分前者习称“长嘴老鹳草”,后两者习称“短嘴老鹳草”切段,生用v【处方名】老鹳草v【药性】辛、苦,平归肝、肾、脾经【功效应用】 ┌单用煎服或熬膏 1.祛风湿,通经络—风湿痹证│ └威灵仙、独活、红花 ┌泄泻、痢疾—黄连、马齿苋 2.清热毒,止泻痢│ └疮疡—内服、外用【用法用量】煎服,9~15g;或熬膏、酒浸服。
外用,适量第三节第三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祛风湿强筋骨药 本节药物主入肝肾经,除祛风湿外,兼有一定的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主要用于风湿日久,肝肾虚损,腰膝酸软,脚弱无力等风湿日久,易损肝肾;肝肾虚损,风寒湿邪又易犯腰膝部位;故选用本节药物有扶正祛邪、标本兼顾的意义亦可用于肾虚腰痛,骨痿,软弱无力者 五 加 皮v【来源】为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习称“南五加皮”切厚片,生用v 【处方名】五加皮、南五加皮v 【药性】辛、苦,温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风湿痹证,腰膝疼痛,筋脉拘挛—当归 肝肾不足,筋骨痿软—杜仲、牛膝 小儿行迟—龟甲、牛膝、木瓜 水肿—茯苓皮、大腹皮、生姜皮、地骨皮 2.利水 风寒湿壅滞之脚气肿痛—远志 1.祛风湿, 补肝肾, 强筋骨 【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五加皮外能散风除湿,内能温补肝肾而强筋骨,为强壮性祛风湿药,对风湿痹证以年老体弱或痹证日久损及肝肾,筋骨痿软,腰膝无力者为宜亦治肝肾不足,筋骨不健,步履乏力及小儿齿迟、行迟等证且取其温肾化湿之功,可治水肿,小便不利 五加皮有南五加和北五加(见利水渗湿药)之分南五加皮无毒,补肝肾,强筋骨作用较好;北五加皮有毒,利水作用较胜,又能强心,不可多用,以免中毒两者作用有异,毒性有殊,用时应予注意 桑 寄 生v 【来源】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切厚片,生用v 【处方名】桑寄生、寄生v 【药性】苦、甘,平归肝、肾经【功效应用】 风湿痹痛见肝肾不足—独活、杜仲 肢体疼痛偏于血虚—当归、白芍 2.安胎—胎漏下血,胎动不安—阿胶、续断、当归 3.降血压—高血压病偏肝肾不足者 【用法用量】煎服,9~15g 祛风湿 1. 补肝肾 强筋骨 桑寄生既能祛风湿,又能补肝肾,强筋骨,故对风湿痹痛,日久不愈,损伤肝肾,腰膝痿软之证,尤为适宜。
肝肾充则胎元固,取其补肝肾固胎元之功,又治妊娠胎漏、胎动不安等证并有降血压作用,可用治高血病之头痛眩晕本药虽有补肝肾之功,但前人谓“祛邪之力有余,补养之功不足”,故不能专恃为滋补之剂 桑寄生与独活配伍,主在祛风湿,止痹痛;与续断同用,既能祛风湿,利关节,又能补肝肾,安胎;与阿胶合用,则能补肝肾,养血止血安胎 狗 脊v 【来源】为蚌壳蕨科植物金毛狗脊的干燥根茎原药或生狗脊片砂烫用v 【处方名】狗脊、金毛狗脊v 【药性】苦、甘,温归肝、肾经【功效应用】 风湿痹证—杜仲、续断、海风藤 腰痛—萆薢、菟丝子 腰膝酸软,下肢无力—杜仲、牛膝、熟地 肾虚不固之尿频、遗尿—益智仁、杜仲 冲任虚寒,带下过多清稀—鹿茸、艾叶 另,狗脊的绒毛有止血作用,外敷可用于金疮出血 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v【用法用量】煎服,6~12gv【使用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慎服 狗脊苦甘性温,能补能行,既能补肝肾、强腰脊、坚筋骨、利俯仰,又能祛风散寒除湿,故对腰痛脊强,俯仰不利之症,不论因于肝肾亏虚,还是由于风湿痹着,均可应用,而对肝肾素虚复感风寒湿邪者尤为适宜。
又有温补固摄之功,亦可用于肾气不固之小便不禁及妇女白带过多 本药属温补固摄之品,故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口苦舌干者均忌服千 年 健【来源】为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根茎切片,生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