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依法治国专题教育辅导讲稿.doc
21页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一依法治国专题教育讲稿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一依法治国专题教育讲稿共讲三个大问题:第一个大问题:依法治国的提出、历史意义及基本含 义199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 同志指出: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 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 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 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使各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 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大会将"依法治国,建设社 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的其本方略;在1999年3月 召开的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又以修正案 的形式,将其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即宪法之中依法治国 方略的最终确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 它为改变中国社会几千年人治思想所厚积出来的专制习性 奠定了坚实基础,揭开了中国迈向法治国家的宏伟序幕,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史上,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1、依法治国的基本含义应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一是 必须依照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来管理国家,国家有关重要 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和其他社会关系主要应当依靠法 律来进行调整;二是在治理国家的各种手段和措施中,法 律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是全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 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的活动,都必 须以宪法和法律为准则和依据,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涉、 阻碍和破坏。
这就要求:(1)在法律制度层面,在国家的政治、经 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民主和专政的各个环 节,都要有科学完善、合理的法律规定,有法可依2 ) 在法律观念层面,普遍守法的观念要深入人心,依法办事 要成为不可动摇的原则3)在法律秩序层面,要正确运 用政治、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 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在当代中国,这个主体可 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即最高层次是人民;第二层次是 由人民选出,受人民监督的国家权力机关,即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第三层次是经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或任命的国 家行政机关、军事机关、检查机关、审判机关等国家机构 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进行依法治国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全国一切重大问题的 权力,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决定本地区重大问题的权 力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处于核心地位, 行政、司法机关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的,他们之间是领 导被领导、决策被决策、监督被监督的关系第二,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统一领导下,各国家机 关分工负责,协调一致地工作根据宪法的有关规定,国 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责权限的规定,要体现各国家机关之间 分工负责的精神,严格按照责任分工,有效地运行,人民 意志才能得到实现。
3、依法治国的实体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国家机 器和国家权力依法治国的“国”首先是国家机器意义上 的“国”,其次是国度意义上的“国”根据马列主义的观 点,国家是代表统治阶级管理社会的公共权力,是统治阶 级的工具依法治国首先要依法治权、治吏在古往今来 的一切国家中,对法治的威胁和危害主要不是来自公民个 人,而是来自公共权力和官员依法治权的重点是依法制 约和治理行政权力其二,是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 生活依法治国就是依法管理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公 共事务依法治国的精髓是治权而不是治民依法治国所 依照的“法”主要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宪法和基本 法律,由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由地方人大制定的地方 性法规不是法的文件、指示、领导人讲话、一些地方土 政策不是“法”第二个大问题:准确的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依法治国理念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是依据法律 而不是个人的旨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 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和实现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 具权威的标准,树立法高于人、法大于权的观念和价值取 向具体讲,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 国的核心内容,是我国宪法的一项重要原则。
这个原则有 三方面的含义:1、公民的法地位一律平等,不分高低贵贱、 贫富、性别、职业、信仰等,都平等享有宪法规定权利, 同时履行义务2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3,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二、 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因为法律权威是依法治国 的根基这是因为:1、任何社会和国家都必须也必然树立某种至上的、排 他的权威,以便实现和保持社会的秩序状态在现代社会, 确立这种权威的进程主要体现为法律与政府权力的矛盾, 当两者发生冲突时,谁服从于谁,是关系到法治是否实现 的最关健最突出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如 果一个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 个国家一定要履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 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 的保佑和赐福因此,法律至上理念或者说法律权威的存 在,是奠定法治社会的基础2、依法治国最显著的标志是法律具有巨大的权威工业滤布这种权威应当而且必须牢牢扎根于人们的意识之内, 明显体现于人们的行为之中,深刻印证于社会的政治运行 中其主要标志:一是,法律在整个社会调整机制与全部 社会规范体系中属于主导地位,不得以政策、道德、习俗 等调整手段或其他社会规范冲击或代替法律。
二是,国家 机关和公职人员的一切权力均来源并受制于法律因此, 他们必须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不得违反法律、滥用权力、 以权谋私,更不得以言代法三是,一切政党、社会力量 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法律为不可逾越的界限 四是,社会成员自觉认同与信奉法律权威,自觉以法律为 行为指南与平价标准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权威性是由社会民主政治的 本质决定的这是因为:一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现了全体 人民的意志,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高度统一在人民 当家作主的国度,依法治国即依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事务, 法律至上即人民至上二是,法律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 非经法定程序不得修改或废止三是,法律具有普遍性, 它在其有效时间内,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四是,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法律以国家权力为后盾,由 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任何个人或组织违反法律,都必 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些特性,决定了我国法律具有 崇高的权威性,从而奠定了依法治国的基础,体现了社会 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4、树立法律的权威,还要切实有效地实施法律依法 治国的关键是执法,难点和重点也是执法执法的难点是 对权力的制约因此,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制约权力的有 效方式就是尊重法律、落实法律,树立起法律在国家和生 活中至上的权威性。
当法律规定和国家权力在法律执行问 题上产生矛盾时,必须是法律的效力高于权力的效力,此 乃依法治国的真谛三、维护法律权威性的具体要求:1、必须确立法律是人们生活基本行为准则的观点在 一个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社会规范,包括法律、道德、 政策、习惯、宗教等等,它们都是调整人们行为和关系的 社会行为准则,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一定的规范和约束 作用但是必须明确,在一个实行法制的社会中法律是对 人们的社会生活起着最基本的并且是最有力的规范和约束 作用整个社会和全体公民都必须树立法律意识,言必称 法律,行必称法律,才能培养尊重法律崇尚法律的法治情 感2、 必须首先维护宪法权威因为宪法在法律体系中是 母法,是基本法,是总章程,是制定其它法律的依据3、 必须努力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4、 必须树立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法律的权威与执法部 门的公信力是密切相关的执法部门不能严格、公正、文 明执法,再好的法律也难以障显权威性,更难以起到规范 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表 明,“身正则令自行”凡执法机关及工作人员能够做到执法 如山,法制的权威与尊严就能得到较好的维护,就能建立 公众对法治的信赖,进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促进国家 的长治久安。
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 司法者或执法者有着严格的执法美誉国民对司法或执法V* ■ CBRejiz结果非常尊重,从内心深处崇尚法治因此,切实解决司 法不公的问题,提高执法部门的公信力,是维护法律权威 的一项治本措施5、必须严格依法办事法律的价值与宗旨,归根到底 要靠法律的有效实施和执行实现有法不依与无法无异” 一部法律,即使立法意图再美好,法律结构再严谨,法律 规定再具体,法律条文再完善,但如果在现实中得不到切 实执行,就等于一纸空文,法律的作用势必丧失殆尽因 此,严格依法办事,是保证宪法和法律得到严格执行和尊 守的关键环节,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更是法治区别 于人治的重要标志严格依法办事,就要做到“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具体包含以下四点含义:一是职权 由法定职权法定是法治的主要原则,也是严格执法的合 法性基础这就是讲不要发生越权行为如果没有罚款权 却实施罚款行为,没有收费权却乱收费等都属于越权办事, 也就是违法行为,违背了依法办事的要求二是有权必有 责这是宪法关于权力和义务相一致原则在规范国家权力 行使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对滥用权力的一种法律制约手段 在执法过程中,行使权力与承担责任是相对应的。
我们的 干警行使法定权力,就必须对行使权力的过程与结果承担 法律责任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必须 坚决克服那种权力在我手,想用就用,想不用就不用,想 怎么用就怎么用的错误观念,防止违法或失职渎职行为的 出现三是用权受监督权力必须受到监督,是一切法律 社会所共同遵守的法制原则,也是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之宪法原则的必然要求四是违法受追究执法者的违法 行为对社会主义的法治危害更加严重英国哲学家培根对 此作了形象的比喻,他指出,如果普通人违法犯罪是污染 了水流的话,那么执法者违法犯罪就污染了水源因此, 只有对执法者的违法犯罪毫不例外地依法受到追究和惩罚, 才能昭示严格依法办事的真正含义并给整个社会为树立起 依法办事的良好风范第三个大问题:实践依法治国理念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贯彻实施依法治国方略,是一场从思想观念到实际行 动的深刻革命,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检察机 关作为履行执法职能实施法律监督的国家专门机关,肩负 着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重要使命全体干警必须牢固 树立依法治国理念,自觉用这一理念指导执法行为具体 有以下四点基本要求:一、要努力提高法律素养,这是践行依法治国理念的 前提良好的法律素养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关键因 素。
依法治国需要一个与之相称的发达的法律文化氛围, 而决定法律文化是否先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主体的 法律素养的高低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 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 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 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 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 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法律素养就是人们对所获取 的法律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公民特别是行使国家公权力的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 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只有具备良好的 法律素养,才能深刻理解法律,尊重法律,严格遵守和执 行法律,正确认识和诠释法治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 从而实现依法治国要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其前提就是要培育人们一系 列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的进步的民主法治观 念,如人民主权观念、公民意识、法治观念和权利义务观 念等,它们构成了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人民主权观念, 是指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权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