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细则.docx
38页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细则监 理 实 施 细 则 示 例(工程项目名称) 工程监理实施细则 编制人:(专业监理工程师签字)审批人:(总监理工程师签字)XXXXXX监理公司XXXXXX项目监理部(项目机构印章)年 月 日目录一、编制依据 21. 法律法规 21. 设计文件 31. 技术标准 31. 合同文件 4二、工程概述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目标 52.3 项目地点及规模 62.4 建设内容 62.5 项目实施计划 82.6 项目效益 9三、监理工作范围及目标 93.1 监理工作范围 93.2 监理工作目标 10四、监理组织机构及职责 114.1 监理组织机构设置 114.2 监理人员职责 12五、施工准备阶段监理工作 155.1 施工图纸会审 155.2 施工组织设计审查 175.3 施工单位资质及人员审查 20六、施工阶段监理工作 216.1 质量控制 216.2 进度控制 25七、竣工验收阶段监理工作 267.1 竣工验收条件审查 267.2 竣工验收程序 277.3 竣工资料审核 28八、后期监测阶段监理工作 298.1 监测方案审查 298.2 监测数据审核 298.3 监测报告审查 30九、监理工作制度及方法 309.1 监理工作制度 309.2 监理工作方法 33十、监理资料管理 3510.1 监理资料内容 3510.2 监理资料收集与整理 3610.3 监理资料归档 37十一、结语 38一、编制依据1. 法律法规◦ 《xx建筑法》([具体修订版本号]):建筑领域的基本大法,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包括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活动进行规范,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明确各方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监理工作提供基本的法律遵循 。
◦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具体修订版本号]):详细规定了建设工程参与各方在质量控制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监督管理、质量保修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是监理单位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法律依据,保障治理工程达到合格质量标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具体修订版本号]):专门针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的法规,明确了地质灾害防治的原则、规划、预防、治理和应急等方面的要求,为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提供了专业法规指导,确保治理工程符合地质灾害防治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当地关于地质灾害治理或工程建设的相关法规名称及版本号]:结合当地实际地质条件、地理环境和工程建设管理要求,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施程序、技术标准、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补充规定,使监理工作能够紧密贴合当地实际情况,有效开展监督管理1. 设计文件◦ 《[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名称] 可行性研究报告》:全面分析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对项目的规模、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社会效益等进行详细论证,为项目决策提供依据,也是监理工作在项目前期了解工程概况、把握项目总体目标和方向的重要文件◦ 《[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名称] 初步设计文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对治理工程的总体布局、工程结构、施工组织设计、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初步设计,明确工程的基本技术参数和设计要求,是监理单位审查施工图纸、监督工程建设是否符合设计意图的重要参考。
◦ 《[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名称] 施工图设计文件》:包括详细的工程设计图纸、设计说明、施工技术要求等,是施工单位进行工程施工的直接依据,也是监理单位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核心文件监理工程师需依据施工图设计文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工程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工1. 技术标准◦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 - [具体版本号]):规定了建筑边坡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监测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标准,为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支护结构设计和施工提供了技术准则,保证边坡工程的安全可靠◦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 [具体版本号]):对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施工、检测等方面作出规定,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涉及到基础工程时,需遵循该规范,确保基础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满足治理工程的要求◦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 - [具体版本号]):针对混凝土结构工程的原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质量验收等环节制定标准,治理工程中如涉及混凝土结构的浇筑、养护、质量检测等工作,需依据此规范进行监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 《砌体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3 - [具体版本号]):若治理工程采用砌体结构进行挡土墙、护坡等工程建设,该规范为砌体结构的材料选用、砌筑工艺、质量检验等提供标准,监理工程师以此为依据,对砌体结构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验收◦ 《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GB/T 50290 - [具体版本号]):在滑坡治理工程中,可能会使用土工合成材料进行排水、加筋等,该规范对土工合成材料的选择、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等方面作出规定,确保土工合成材料在工程中的正确应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 - [具体版本号]):治理工程的施工测量工作,包括地形测量、施工放样、变形监测等,需遵循此规范,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定位和监测信息◦ [其他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相关的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名称及版本号,如某地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技术规程等]:结合行业特点和地方实际情况,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定技术要求、施工工艺、质量验收等方面作出补充和细化规定,使监理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1. 合同文件◦ 《建设工程监理合同》:明确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规定监理工作的范围、内容、期限、酬金等,是监理单位开展监理工作的直接依据,确保监理工作按照合同约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
◦ 《建设工程施工合同》:规范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合同关系,对工程的质量、进度、价款支付、竣工验收等方面作出约定,监理单位需依据施工合同,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保证施工单位履行合同义务,实现工程建设目标◦ 其他相关合同(如材料采购合同、设备租赁合同等,若有则列出):这些合同涉及到工程建设所需的材料、设备的供应和租赁等方面,监理单位需关注合同执行情况,确保材料、设备的质量、供应时间等符合工程建设要求,为工程顺利施工提供保障二、工程概述2.1 项目背景[项目所在地] 地处 [具体地理位置描述,如山区、丘陵地带等],地形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地势起伏较大,山峦纵横交错长期以来,该地区饱受风化侵蚀的影响,岩石逐渐破碎,土壤结构变得松散降水冲刷作用也较为显著,尤其是在雨季,大量的雨水携带泥沙奔腾而下,进一步削弱了山体和土体的稳定性此外,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诸如道路修建、房屋建设、矿山开采等活动,不可避免地破坏了原有的地质结构,改变了岩土体的应力分布状态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境内部分区域的地质条件变得极为不稳定,逐渐形成了多处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隐患点这些隐患点犹如一颗颗 “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一旦发生崩塌或滑坡灾害,可能会导致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使无数家庭失去温馨的家园和至亲的家人;还会对交通道路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交通中断,阻碍物资的运输和人员的流动,影响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发展;对水利设施的破坏则可能引发洪水、溃坝等次生灾害,进一步加剧灾害的影响范围和程度 同时,地质灾害隐患的存在也极大地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由于担心受到地质灾害的威胁,一些投资者望而却步,阻碍了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限制了产业的发展和升级居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无法安心从事生产活动,社会秩序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为了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隐患,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相关部门] 经过深思熟虑和全面评估,毅然决定启动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为当地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筑牢安全防线2.2 项目目标1. 消除安全隐患:通过科学合理、严谨细致的工程治理手段,运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对崩塌及滑坡群进行全面、深入的整治在危岩清除工作中,采用人工与机械精密配合的方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对危岩体进行逐层细致的剥离、破碎,并安全有序地搬运至指定地点堆放,确保彻底清除潜在的崩塌风险对于难以直接清除的危岩,通过精准的钻孔作业、精心安装锚杆或锚索,并灌注高强度的水泥砂浆,将危岩与稳定岩体紧密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大幅增强危岩的稳定性。
在滑坡群治理方面,对滑坡体上部进行精确的开挖削坡,严格控制开挖顺序和坡度,减少下滑力;在滑坡体前缘或中部设置坚固的抗滑桩、抗滑挡土墙等抗滑结构,深入稳定地层,有效抵抗滑坡体的滑动通过这些措施,使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稳定性达到安全标准,将灾害发生的概率降低到最低限度,彻底消除对周边居民、基础设施的威胁,让居民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2. 恢复生态环境:在治理过程中,始终秉持生态友好的理念,高度重视对周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采用对环境影响较小的施工方法和技术,减少工程建设对地形、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的破坏在完成工程治理后,积极开展植被恢复工作,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乔、灌、草植物进行种植这些植物的根系能够深入土壤,起到固土护坡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山体和土体的稳定性同时,植被的恢复还能美化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的生态系统功能,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修复与良性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 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治理工程,为当地居民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居住和生产环境,让居民能够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等活动,促进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合理规划和利用土地资源,避免因地质灾害隐患而导致土地闲置或低效利用。
保障交通道路、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为区域的经济交流、物资运输提供有力支撑,促进当地农业、工业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注重治理工程的长期效果和可持续性,建立完善的后期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治理效果的长期稳定,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 项目地点及规模1. 地点:项目精准定位于 [具体地理位置,精确到乡镇、村落或街道等,如 xx 省 xx 市 xx 县 xx 镇 xx 村],涉及 [具体受影响区域范围,详细描述受影响的周边区域,如 xx 村的 xx 组、xx 组以及连接两村的 xx 道路沿线部分区域]该区域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地质条件较为脆弱,是崩塌及滑坡群地质灾害的高发地段周边分布着大量居民住宅,还有重要的交通道路和水利设施,一旦发生地质灾害,后果不堪设想2. 规模:本次治理工程任务艰巨,涵盖 [X] 处崩塌隐患点和 [X] 处滑坡群隐患点崩塌隐患点总体积约 [X] 立方米,这些危岩体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有的高悬于山体之上,摇摇欲坠,随时可能崩塌;有的已经出现裂缝,稳定性极差滑坡群总面积达 [X] 平方米,总方量约 [X] 立方米 ,滑坡体厚度不均,滑动面复杂。
这些崩塌及滑坡群隐患点严重威胁周边居民 [X] 户,人数达 [X] 人,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时刻处于危险之中同时,还影响交通道路 [X] 米,这些道路是当地居民出行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一旦受损,将对当地的经济和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影响水利设施 [X] 处,水利设施的安全关系到农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