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学校学科特点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docx
12页依据学校学科特点 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 技术转移及服务工作现状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成立于1984年,是学校处级建制管理单位,1985年进行工商注册取得学校全资的企业独立法人资格为促进学校科研项目的转化,1992年科技开发部并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自然科学处,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科技开发的规章制度,成为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为贯彻国家关于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的精神,2000年根据学校有关文件和通知,科技开发部从科学研究部分离出来,与国内合作部、产业管理部合署办公,简称北京大学科技开发与产业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企业在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2007年5月学校为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科技开发部列入学校教务长管理系统,由主管科研教学的常务副校长主管,作为学校处级管理部门独立运行从1985年起,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取得到长足发展,科技开发部积极推广学校技术,解决社会技术需求,代表学校签订技术合同额由初期的年均300万元发展到2007年1.3亿元,累计签订技术合同1970余项,涉及合同金额超过15.2亿元,并形成一批以北京大学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技术股份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如方正集团等。
业务定位及发展目标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是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主管部门,对内统一管理、组织和协调校内各单位的科技开发工作收集学校高新技术成果,审核、签署和登记各类技术合同;对外代表北京大学与各单位签订各类技术合同,积极推广北大技术成果承接企业技术难题并始终致力于促进北京大学与社会各界的科技合作,把学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与地方及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以促使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在已有灵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上述业务,同时从北京大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介入,逐步引导扶植,引入外部资源进行应用性开发研究并实现产业化,从而在技术转移的纵深过程中发挥技术中介的更大作用促进北京大学在国家技术创新和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机构的经营特色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是校内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部门,一方面它是一个学校的职能部门,代表北京大学与企事业大单位签订技术合同,并制定了一系列科技开发与成果转化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学校科技开发合同与经费;建立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支持校内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并承担相应风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主体,从事科技成果收集、宣传、推广等一系列属于技术中介范围的技术转移工作并提供与此有关的政策、法律、财务、信息等相关服务。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发挥学校管理机构的管理、组织、协调等功能,同时利用企业的灵活机制,招聘人才,筹措资金,为项目提供法律、投融资、信息等多方位的服务,更好地促进了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支持与合作合作伙伴及客户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拥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及客户群对内,校内科研是进行成果转化的基石,北京大学拥有中高级科研人员3000余人,研究生近万人从事与科研相关的研究工作,立项项目约计1500余项,科研经费8.6亿元近几年来,科技开发部收集了近500项可转化与合作的高新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和转化对外,北京大学现已与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签订了全面合作协议,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负责相关科技合作工作,并且与全国各地的政府科技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与各省(自治区)、市、区、县的科技主管部门建立了广泛和良好的合作关系,依托地方政府寻求合作伙伴每年应邀参加各省市各类成果展示交易洽谈会议30余个,展示学校高新技术成果项目,同时将地方企业需求反馈到学校促成合作与广东、云南、江苏、辽宁等科技厅设立长效联络机制,开展专项科技项目计划提供专项活动经费等促进技术转移科技开发部与各地的企业保持广泛的联系和密切的接触,包括国有大中型企业、私营企业、境外企业。
并加强与投资公司的合作,借助雄厚的资本金推动成果转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机构,如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IBM公司、富士通等建立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等多方面、多形式的合作关系,如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验中心,进行项目合作开发技术转移及服务的模式与管理方法多种运行机制下的专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并重事业机制目前科技开发部作为直属学校的处级建制职能部门运行科技开发部作为校内职能部门,有利于加强校内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工作,并能够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学校的科技开发政策,从而保护科研人员从事技术转移的积极性企业机制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85年学校成立了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注册为企业法人,由于具有独立的企业法人资格,因此在对外合作的商业谈判和一般事项中,科技开发部具有自己独立的决策权提高了效率,对技术转让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只有重大事项或需要学校提供较大的支持时,才报请校领导决策执行校长授权机制可以在合作中利用北京大学的声望,又可以充分发挥科技开发部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促成合作由科技开发部代表学校签署正式协议科技开发风险基金机制1996年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建立了科技开发风险基金,目前的主要资金来源是学校从技术合作和技术转移中提取的管理费。
学校每年将管理费的约40%作为科技开发风险基金,主要用于资助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项目研发,防范合同执行中的可能的风险,技术转移中的一些意外费用等规范项目管理,完善制度与机构建设健全并逐步完善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的规章制度为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正在重新制定和修订《北京大学科技开发管理办法》、《北京大学科技开发收入管理规定》和《北京大学技术股权管理办法》加强组织机构建设,保障机制运行为加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作为处级建制的管理机构独立运行下设部门分工明确,紧密合作保证了机构的高效运行学校科技开发工作统一归口合同制管理正在修订的新的《北京大学科技开发管理办法》进一步界定了北京大学的科技成果的定义,及其转化过程中个人与单位以及非独立法人机构与校内外科技开发与合作必须统一归口科技开发部进行合同制管理,进一步明确了技术负责人在技术合同中的责任、利益,加强技术合同履行的过程管理发挥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优势,加强重点项目的过程管理与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北京大学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优势,对于重点项目在项目初期进行介入,逐步引导扶植,引入外部资源进行应用性开发研究,尽快实现产业化。
充分利用多种机制的优势,从技术的提炼集成、宣传策划推广、商业谈判、委托评估、上级部门各种报批一直到最后以技术持有人的身份入股企业,并为企业的规划、发展提供后续支持等科技开发部对学校技术转移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一条龙服务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的互动合作模式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技术转移在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上都体现了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领域间相互促进的特点我们与各级政府科技部门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广泛接触各地各类企业,建立点面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多领域的合作伙伴及客户群在项目合作方面利用北大多学科优势,组织跨学科多领域联合开发,根据项目的不同性质,合作模式既有四技合同包括专利技术许可和技术入股,也有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验中心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到中试产业化的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合作近两年来在技术转移及服务方面所取得的业绩2006年科技开发部代表北京大学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28项,涉及合同总金额1.23亿元,合同到款总额6801万元2007年度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66项,合同金额超过1.3亿元,合同到款总额7225万元合同涵盖了电子、信息、新材料、化工、生物医药、农业、规划等多个领域,合作伙伴遍及全国各地、港澳台地区及海外;近两年有42个涉外合同,合同金额折合人民币2330万余元,合作对象包括美国、德国、法国、瑞典、荷兰、日本、新加坡、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企业和机构,较大的合作项目包括与泰国Gold Gift公司的合作(合同金额468万元)、与荷兰壳牌公司的合作(合同金额150万元)、与瑞典哥德堡大学的合作(138万元)、与世界银行的合作(117万元)等。
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的技术转移服务收入合计567.36万元其中425.52万元为科技开发风险基金近两年科技开发部收集校内各院系可推广转化的高新技术成果项目120余个,涵盖农业环保、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汇编印制成册每年科技开发部将学校的成果汇编提供给各地科技厅局、发改委、高新技术开发区、地方科技园、网上技术市场和企业,积极进行项目推广,同时收集地方科技需求,组织学校教师认真对接科技开发部组织参加包括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福建“618”项目成果交易会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展洽会和技术交易会,加强与地方和企业的技术信息交流,并继续保持和首都高校科技信息网、国际应用科技开发协作网的联系,借助于网络的平台,与兄弟院校和地方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促进产学研的合作重大技术转移项目和国家或地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签约与成交情况近两年科技开发部签署的技术合同中,有三项合同金额超过2000万元7个项目成果是国家“863”、“973”或地方科技计划项目,在已经成交的680余个技术合同中还有相当多的项目成果源于国家或地方的科技计划项目其中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的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油气勘探新领域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三个子合同分别是“中国北方与邻区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综合对比研究”、“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盆地构造演化研究”、“中国北方晚古生代‘过渡层地层系统沉积特征及生烃潜力分析”,合同总金额2000万元,已收到前期经费合计750万元。
与北京万坤永嘉科技有限公司及沙钢等签订的《关于成立北达万坤(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合作协议》,合同总金额2500万元该公司是为人工耳蜗系列助听设备项目转化成立平台,该公司已经进行工商注册人工耳蜗系列助听设备项目是中古两国政府部门共同关注、支持的项目这个项目集成了学校多学科领域多项科研成果,是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科技攻关、“973”、“863”、国家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大量课题,所取得的一系列有独创性的重大成果,研究人员分别来自电子系、数学系、计算机系和心理系等这个项目把北京大学在本领域的软件算法优势与古法方面的硬件生产优势相结合,由于现有的人工耳蜗产品是针对西语开发生产的,全部是国外生产,人工耳蜗及数字助听器系列产品的产业化将给我国大量的听力障碍患者带来福音,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还获得北京市技术转移专项的经费支持,并出色地通过了项目验收對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与技术进步所做的贡献北京大学拥有实力雄厚的理科基础,每年有大量的科研成果产出但是这些成果多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成果,其中不乏新发明新创造的科技成果,但是要与产业化接轨还有很大欠缺,北京大学科技开发部充分发挥技术转移机构在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着重加强为地方区域经济需求服务,一方面为国家重大重点科研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各地政府、企业的联系,主动出击。
采用多种模式促进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成功转化的项目为所在地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培育和转化原创性成果促进行业快速发展北京大学1993年在我国率先开展了氮化物蓝光发光二极管(LED)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以及产业化专项项目的支持,取得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氮化镓基兰光、白光发光二极管的生产的上中下游一系列科研成果科技开发部积极寻求合作伙伴,先后将大功率、高效率LED芯片生产技术、白光LED的封装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成果产业化北京大学宽禁带半导体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了4家公司,累计吸引社会资金过亿元,技术转化占股过千万元,初步形成了半导体白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