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弗洛伊德文艺美学观.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平***
  • 文档编号:13267471
  • 上传时间:2017-10-23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12.91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弗洛伊德的文艺观精神分析批评,是二十世纪影响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西方文艺批评流派之一它是用精神分析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及其各种文艺现象进行研究所采用的一种批评模式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精神分析学一直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意识流、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等现代主义流派都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创作界,西方活跃于 20 世纪上半叶的遗留作家,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在批评界,精神分析学在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虽然在四五十年代由于新批评派的风靡而一度受到冲击,但进入 60 年代以后,由于拉康、霍兰德等人在理论上的“重新阐释”和在实践中的“创新” ,精神分析批评又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从《释梦》(1900)开始,先后撰写了《延森,格拉底瓦中的幻想与梦》《列奥拉多达·芬奇和他的一个童年记忆》《陀思妥耶夫斯基》等有关文艺批评的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弗氏应用精神分析学说对索福克勒斯和他的《俄狄浦斯王》,延森和他的《格拉底瓦》,达·芬奇和他的《蒙娜利莎》,米开朗基罗和他的《摩西》,莎士比亚和他的《哈姆雷特》,进行了分析批评。

      力图从作家童年经验、潜意识积淀中找出对他们的性格和创作的解释,力图从作品的表层结构中发现潜藏的深层结构显示了精神批评的实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结构,有三个层次:最深层次的心理是无意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本我相对应,主要表现为性冲动,他按快乐原则行动;中间层次是前意识,即可以召会的记忆,它与人格结构中的自我相对应,处于意识和无意识、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解的作用,一方面受超我的监视和约束,另一方面又保护本我,按现实原则活动;其表层是意识,与人格中的超我相对应,它远离人的本能,受人的良知、道德等社会原则的支配,压抑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按至善原则活动因此,人的本我与超我则经常处于矛盾之中而人的本能有生以来就具有生和死两种,前者包括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包括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而这些都以人的性欲冲动为基础,或者说是性欲的表现形式,由于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欲总是受着超我的良知和社会道德规范的抑制,便只有采取迂回的途径,求得变相的满足于是,通过梦境、宗教、哲学、艺术等方式,间接地求得转移和满足,也就是升华因此,在弗洛伊德看来,文学创作不过是人的无意识本能冲动(主要是潜在性欲)发泄和升华的一种方式。

      继弗洛伊德之后,莎士比亚引起了其他精神分析批评家的兴趣其中尤以琼斯的著作最为著名在《哈姆雷特和俄狄浦斯》一书中,他认为正是哈姆雷特无意识中“杀父娶母”的俄狄浦斯式的欲望,阻止了他向其叔父复仇的行动这一批评成为了精神分析文艺批评的一部经典作品30 年代,柏克的《弗洛伊德和诗的分析》论述了把诗视为一个梦的精神分析阐释方法,认为应该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个“祈祷者”和一张联想的“图表”本世纪 5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的文艺批评获得了迅速发展伯格勒的《作家与精神分析学》深入探讨了作家幻想生活的婴儿期起源克里斯的《艺术中的心理分析学探索》将精神分析学说扩展到了绘画和诗歌领域莱瑟完整的精神分析文学观体现在他的《小说与无意识》中,格里纳克的《斯威米特和卡罗》把精神分析理论用于作家的专题研究中60 年代弗莱的《讽喻:一种象征类型的理论》等著作都表现了弗洛伊德影响的广度霍兰德的《文学反应的动力》则表明批评家正积极地把精神分析方法的视野扩展到文学的接受过程、读者的接受心理中去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开始背离传统的精神分析方法,如以拉康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理论、以克利斯蒂娃为代表的女权主义理论以及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意识形态理论等体现了精神分析学的新的特征。

      二精神分析批评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一)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弗洛伊德的《释梦》和《性学三论》标志着其思想的成熟弗洛伊德认为“梦”决非无意义的混乱意像的复现而是“通往意识的康庄大道”之后,他又把梦的假说应用到文学创作的分析中并发表了《创作家与白日梦》(1908)指出,作家的创作活动与儿童游戏一样是一种幻想活动在 《性学三论》中弗洛伊德还提出了“升华”说成为其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二十年代后期,他把自己的假说应用到社会学研究中向人类学、社会学、哲学、美学、伦理学等学科渗透,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英国的恩斯特琼斯(1879—1958)是最早把精神分析用于批评实践的人琼斯对历代莎评一一细镂,详加批驳,然后对《哈姆雷特》一剧的重要场景,对话和主人公的全部独白都作了精神分析使之成为二十世纪“莎学”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荣格(1875—1961)创分析心理学特别是对种族无意识和原始神话的研究有兴趣荣格对力比多的解释修正了弗洛伊德唯性欲论的弊病他主张力比多是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生命力,性欲仅其中一部分他说:“力比多,较粗略地说是生命力,类似于泊格森的活力由此出发,荣格否定婴儿性欲、恋母情结的存在第二,荣格提出了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

      把人格的三个层次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二)自由联想精神分析批评 美国的著名批评家肯尼斯柏克,他受到弗洛伊德在治疗精神病人和释梦时采用的自由联想方法的启发,认为批评家在诗歌分析时也可以采用“自由联想的变体”他说:“批评家抽取某一细节即兴评论时,无法请回作者,尤其是过世了的作者,迫使他讲叙自己的想法但是批评家可以注意到意象合格观念的关联域,”意象就出现在关联域里通过这种分析,他还可以注意到围绕‘穿过’这个意象的种种价值判断注意‘穿过’的行为方式,伴随它的附属意象,它起于什么事件,导致什么事件,什么样的节奏和语调变化决定了他的特点,等等这样就可以把握动因的意义柏克还按照自己修正过的方法对柯勒律治的几首诗做了精神分析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批评 法国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家拉康(1901—1981) ,运用了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就与人的主题问题有关的所有方面,尤其是无意识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对弗洛伊德主义进行了改造和重新阐释,提出了自己的阅读和批评策略拉康对精神分析批评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他把精神分析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联系起来考察运用语言学和符号学的术语来阐释精神分析学。

      拉康运用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尤其是他的“能指”和“所指”的概念,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主义,把侧重点放在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的概念上其二,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自我”概念也作了重新阐释其三,在文本阐释方面,拉康通过重新评估语言的作用,对这种传统的批评理论及实践提出了异议,如果说传统的精神分析批评家注重的是文本和作家的话,那么拉康关注的则额是文本、语言和读者四)“美国最重要的精神分析批评家”诺尔曼霍兰德于 1966 年发表了《精神分析学与莎士比亚》一书,确立了他在精神分析批评领域中的地位他随后发表的两部著作《文学反应动力论》(1968)和《本人的诗歌:文学精神分析学引论》(1973)是他的批评理论中关于建立人的个性身份与其文学经验之间的关系的核心著作他在 1975 年出版的《五种读者阅读》中深入地研究了不同读者对同一作品的反应他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是作家的幻想的投射,从无意识的需要与抵抗的相互作用中产生,构成了作品同作者的一致同格读者个人的“主观”反应作为一种“相互关系”的经验,同作者的文本中投射的内容发生共时作用这种反应大多取决于个人特殊的抵抗、期望,以及满足欲望的幻想,构成了读者自己的“认同”。

      三精神分析对西方文学之所以能产生深远影响,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比较清楚:一是精神分析主要研究人的无意识动机,而文学本身就特别要写人的性格和心理,二者共同关心着一个对象——人的心灵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的理论,其合理因素就被许多文学家运用于创作和批评:如弗洛伊德对性的问题的强调和研究,使得一些文艺家从他的学说得到启示和触动诺贝尔文学奖金获得者、德语作家海尔曼·黑塞在 1918 年谈到精神分析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时说:“……自从精神分析完全直接转向民间神话、传说和文学以后,艺术和精神之间便产生了紧密而富有成果的接触又说:“今天在年轻一代艺术家中间比在医学家和专业心理学家中间有更多的人在讨论和接受弗洛伊德的这一思想世界《艺术家与精神分析》)黑塞的判断不仅来自于当时的文艺现状,而且为后来的外国文学发展历史所证实劳伦斯、茨威格、海明威,普鲁斯特、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这些著名文学大师虽然分属于不同的艺术流派,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却都深浅不同地显现着精神分析色调试引二十世纪中外著名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劳伦斯、鲁迅、郭沫若之创作为例:詹姆斯·乔伊斯(1882—1914)生于爱尔兰,于 1922 年在杂志上连载的小说《尤利西斯》经庞德为首的巴黎一些先锋团体的相助出版后,他成为意识流文学中的泰斗。

      《尤利西斯》的写作正当欧洲心理分析方兴未艾之时,作品吸收了传统小说中已有的作者退出、内心独白等艺术手法,使意识流小说趋于成熟小说的三个主要人物中,斯蒂芬艰深晦涩的理性意识流充斥着古代和近代的外语引文,于互文性的间隙中生发意义;充满七情六欲又无可奈何的布卢姆是个务实的人,他的意识流虽然也涉及科学、哲学和文学,然每有张冠李戴之嫌;莫莉丰腴娇艳,专写此人内心独白的第 18 章被公认是全书最为精彩的部分,它实际上是一种生命之流创立原型批评的荣格自称用了三年时间才读通《尤利西斯》他给作者的信中风趣地评论道:“但我大概永远不会说我喜欢它,应为它太磨损神经,而且太晦暗了,我不知你写时心情是否畅快我不得不向世界宣告,我对它感到腻烦读的时候,我多么抱怨,多么诅咒,又多么敬佩你啊!全书最后那没有标点的四十页真是心理学的精华我想只有魔鬼的祖母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一位很有地位的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他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作家在短短的二十年创作生涯里,他著有十多部长篇小说,数量众多的中短篇小说、诗歌、游记和文学评论其中长篇小说《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被西方文学界公认是劳伦斯创作高峰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他本人则认为它(Women in love)是“他的最佳作品”.他的创作主题和表现手法在这部小说中得到全面、充分的体现。

      《儿子与情人》完成于 1913 年,是劳伦斯第一部长篇小说,具有自传色彩,据有的学者判断,劳伦斯夫妇关于弗洛伊德的争论,增强了小说中母子关系的情节推演小说主人公保罗是一个矿工的儿子,母亲是一位较有教养的小学教师丈夫的粗暴酗酒,使妻子将爱倾注于儿子身上由于长子外出工作,次子夭逝,三子保罗自然成了她的感情中心,甚至连儿子有了女友,也使她不由地嫉恨、反对小说细致地描绘了保罗处在母爱和性爱之间的心理矛盾,一方面由于对母亲的爱占据了他的心灵,不得不先后同两个女友分手;另一方面,他每次都抑制不住想与女友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肉体上亲密接触,但总因对方的拘谨而未成功,以至后来他写信对女友说:“我不是通过我的感官知觉同你对话,——而是通过精神这就是我们何以不能普普通通地恋爱的缘故”在对待精神和肉体的问题上,劳伦斯既反对迷恋于情欲,也反对从爱情中排除肉欲,变为纯粹精神恋爱他主张灵与肉的统一当劳伦斯后来对精神分析有了进一步了解后,更加有意识地把《儿子和情人》同精神分析联系起来,觉得这部小说不只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悲剧……英国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的悲剧这个旧式的儿子、情人就是俄狄浦斯,而新一代的儿子和情人则是这芸芸众生。

      这一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后期短篇代表作《美妇人》中再次得到表现小说写了七十二岁的“美妇人”宝玲对她儿子精神上的控制,使他不能自主,一生只是个负数,连性本能也受到压抑以至他自己也承认,“我就不会作一个情人”从劳伦斯所写的《精神分析与无意识行为》(1921)、《无意识行为者之狂想》(1922)、《性的展望》(1929)《色情文学与淫猥行为》(1929)等论著的题目就可看出他与精神。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