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乾陵神道鸵鸟为射侯说.docx

8页
  • 卖家[上传人]:汽***
  • 文档编号:391936506
  • 上传时间:2024-01-31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3.28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乾陵神道鸵鸟为射侯说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陵墓,乾陵以山为陵,规模宏大,是唐代帝陵中制度最完备的一座陵墓乾陵文物丰富,陵区庞大的石刻群号为海内帝陵石刻之冠,深为世人瞩目 乾陵神道处于主陵正南,高大的石刻排列于宽阔的神道两侧自南而北,依次有华表一对、翼马一对、石鸵鸟一对、石马与牵马人五对、石翁仲十对再北的朱雀门阙外无字碑与七节碑东西峙立,朱雀门阙内左右则排列六十一王宾像,朱雀门前还立有巨大的石狮一对,石人一对这些石刻,共同组成了陵前石刻群,为乾陵营造出了一种雄浑庄严的气势 乾陵石刻的规模与组合形式,突破了历史上帝王陵前石刻的旧制,开创了帝陵石刻的新制度,对其后唐代帝陵布局影响巨大因此这些陵墓石刻具有哪些象征意义,也成为学者们聚讼的题目之一 乾陵神道石刻中最新奇者当数的石鸵鸟,其象征意义,也是争议最大者一般的观点,认为这对石刻雕凿的是来自外域的鸵鸟,以宣扬唐帝国国势之强盛也有学者认为设于朱雀门外的鸟形刻石,当是象征南方的朱雀有鉴于此,本文特对此石刻重新进行探讨从其结构等方面特点出发,结合古文献,提出其并非石鸵鸟,亦非朱雀,而应当是古人所说之“鹄”,鹄刻于石屏之上,实为法象古代的射侯。

      论文----乾陵神道鸵鸟为射侯说 论文----乾陵神道鸵鸟为射侯说 石鸵鸟的形制 将石鸵鸟树立陵前,为前代制度所无 神道石刻中的华表,古或名石柱,自汉魏以来,一直存在;翼兽在南朝陵墓之前也有峙列;建筑与陵墓前列金石人马古已有之,秦庭曾立有十二金人,汉宫有金马门之设;汉霍去病墓前存马踏匈奴之像;惟独刻鸵鸟于陵前,为前代所无,系乾陵首创鸵鸟原不产于中华之地,汉时入贡中国,是外来品种另外,乾陵神道石刻中的人与动物形象皆为圆雕,只有一对石鸵鸟是高浮雕,设计者将鸵鸟浮雕于一面方形石屏之上所以,在陵墓前设石鸵鸟不但于礼无徵,而且其艺术结构形式也与众不同,使之在石刻群中显得突兀不群,格外引人注目 这对石雕鸵鸟树于乾陵神道左右,东西对峙,两石皆由下部的底座与安置于座上的石屏两部分构成石座上面凿刻有长方形石槽,石屏安插于石槽之中,鸵鸟则浮雕于石屏之上东西两石形制大致相同,只是石刻尺寸小有差异 西侧鸵鸟与背屏为一石雕成,屏面呈竖长方形,厚35厘米,宽173厘米;高226厘米;下部18厘米向前伸出,形成一阶,屏面浮雕鸵鸟,鸵足立于石屏前下部的石阶上石屏下部为石座,座为长方形,正面宽200厘米,厚115厘米;地面以上部分高60厘米。

      [1]石鸵鸟左足部残,右足缺,鸟身中部有水泥修补痕(图一,西侧鸵鸟) 东侧鸵鸟与背屏亦为一石雕成,屏面呈方形,厚38.5厘米、宽156厘米、高209厘米,下部14.5厘米向前伸出,形成一阶,屏面浮雕鸵鸟,鸵足即立于石屏前下部的石阶上石屏下部为石座,座为长方形,尺寸及高出地面情况与西侧相近[2]石鸟嘴与右足部残缺,鸟身中上部有水泥修补痕(图二,东侧鸵鸟) 对石鸵鸟观察,两鸟身上的水泥修补处令人生疑:这两处填补水泥初看似为对破损部的修补,细看则发现被补处皆为圆形,说明该处本系圆形孔洞为什么东西两鸟皆有一圆形孔洞,且孔洞都处在鸟身之上?如果是后代破坏,为什么不如同破坏石人石马那样,大刀阔斧将石刻砸毁,而只是在其上认真地凿刻两个孔洞? 经测量,发现两孔中心距离原地面皆高145厘米,[3]这就说明,鸵鸟身上两孔很有可能是石雕的原刻,即带孔石鸵鸟为唐石刻的原造型这样的石孔,如同乾陵神道石马嘴角凿有石孔是用于安装马镳一样,具有一定的用途,并非后代破坏之痕如果不是破坏之痕,则用水泥将石孔填上,就是错误的 更重要的发现是:在石孔周围,分布有大量醒目的小白点,西侧鸟身上的白点较东侧更为明显。

      西侧鸟身白点分布区域直径约25厘米,且多偏于孔之左下侧(图三)东侧鸟身白点分布区域直径约20厘米,微偏于孔右侧(图四)这些小白点是如何形成,为何都密布在石孔周围?耐人寻味经用放大镜观察,并与它处石刻相类白点的成因分析,得知小白点皆因撞击所致石灰岩正常的色泽为青灰色,当石面受到外力击打或冲击时,撞击力点处会形成白色的伤痕斑点神道其它石马等腹部的凿痕也是这样,只是连续的凿痕为条状鸵鸟圆孔四周这些密布的撞击点皆不大,直径一般在0.2-0.7厘米间,白色斑点小,是比较尖锐之撞击物所致(图五) 这些白点有一部分为填充水泥所压在放大镜下观察,撞击点上已生成严重风化表层,可以断定白点为历史上形成的痕迹 小白点在圆孔旁的分布状况,与现代靶环上分布的弹着点极为相似,具有环绕中心,外疏内密的特点如果是古代形成的,这些白点有可能是射箭痕迹,圆孔则可能是射击的目标 石鸵鸟是特殊的射侯 前已说明,神道石刻在历史上皆有所本,那么,这处石鸵鸟之设,象征何物?我认为,石鸵鸟象征的是中国古代的射侯,即后人所说的箭靶 射侯作为古代的一种箭靶,主要在举行射礼时应用依《周礼》所记,射侯基本由两部分构成:一曰侯,就是背屏,大致为方形,用布或皮革制成,以木架支撑张开;二曰鹄(音鼓),即设于侯上的箭靶。

      古人张侯而射,侯上的鹄即是射击目标,故射中者曰中鹄《孔子家语.观射》: “发而不失正鹄者,其惟贤者乎?” 《宋史.王师约传》:“师约善射,尝陪辽使燕射玉津园,一发中鹄,发必破的 《天官.司裘》曰:“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注曰:“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饰其侧[4]这是说,司裘一职,要提供虎豹等皮制作的侯,并在其上设鹄 《考工记.梓人》记载了梓人所制的侯:“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上两个与其身三,下两个半之上纲与下纲出舌寻,縜寸焉张皮侯而栖鹄,则春以功;张五采之侯,则远国属;张兽侯,则王以息燕[5] 这里将射侯分为三大类,侯大致是方形的第一类是栖鹄之侯,第二类是五采之侯,第三类是兽侯,三种侯用于不同的射礼 从鹄的字面上看,原本应当是一种鸟形物所以疏云:“栖鹄者,各以其皮为鹄,名此为鹄者,缀于中央,似鸟之栖故云而栖鹄也[6]《说文》:“鹄,黄鹄也一作“鹄,鸿鹄也”[7]鹄(音湖)本是鹤类的鸟,鹤类的鸟长颈长足 鹄的材质,大约是容易受箭的皮裹草鸟或其它材料。

      依《周礼》所述,兽形的靶子也可以叫鹄,如虎鹄、熊鹄等[8] 射击目标的中央还有靶心,古时靶心有方圆两种,方者名“正”,圆者曰“中”《小乐雅.广器》说:“射有张布谓之侯,侯中者谓之鹄,鹄中者谓之正,正方二尺,正中者谓之槷,槷方六寸 《诗.齐风.猗嗟》:“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古有仿射礼的投壶之戏,投射目标多为兽形,背上所负受箭的“中”就是圆形[9]故清人朱骏声释中时曰:“着侯之正为中,故中即训正[10]如唐之画帛五规之类 据文献记载,射侯上靶心的大小,随射距而变,靶心皆描绘为红色,与四周显着有别 与上述的侯相比,乾陵神道石鸵鸟形制与古礼中所记之射侯非常相象石屏如同方形之侯,鸵鸟如同鹄鹄设于侯,鸵鸟则设于屏所以,石鸵鸟应当是仿古射侯而设,属于“张皮侯而栖鹄”的形式 东西石屏鸟身正中各凿有一圆孔,这应当是瞄准射击的“中”,即靶心经测量,东侧鸟身之孔,孔径约7厘米;西侧鸟身上的孔,孔径约15厘米,深度因为水泥填塞,暂无法得知 石孔周发现的白色撞击点,应当是古时的射痕 石射侯的象征与意义 乾陵在神道上设制射侯,是一件很有意义之举 射是古代六 艺之一,射技是士的必修项目。

      张侯习射,是古代保持尚武之风与选拔武士之礼制,许多礼仪中都设有射礼射礼分为大射、宾射、燕射、乡射等,其中等级最高者为大射之礼郑注《天官.司裘》曰:“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射者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而中多者得与于祭[11]这是说大射是祭祀前的一项礼仪,射不及格,参与祭祀的权力将会被剥夺唐初所定的《贞观礼》、《显庆礼》中均载有大射之礼,且“行用不废”[12],说明唐初还保持射礼 初唐最尚骑射,这一点,从当时唐墓壁画中多绘弓马之图便可窥及,射风之盛,连女子也有习射游戏唐太宗李世民即以骑射威行四方,《旧唐书.太宗本纪》说太宗驰入敌阵,“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为振武风,太宗曾引将士在长安显德殿前大举教射《旧唐书.薛仁贵传》记薛仁贵善射,深得唐高宗赏识薛仁贵率大军至天山征九姓突厥,“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 皇帝谒陵在唐代算是一种大祭,其隆重可比郊庙之事,设石侯于乾陵前,且侯上存有累累射痕,说明这处石刻,可能曾作为射侯使用如果推测不误,那么唐谒陵时应当还保持有射礼。

      乾陵神道设立射侯之石,不单单是一种增加陵墓肃穆的艺术陈列,或仅仅是礼制等级的体现,其中只怕还怀有一种“弧矢之利,以威天下”之意图,怀有对唐王朝威加四海强盛国势的张扬之心古礼中存有祭祀射侯时的祭辞,中曰:“惟若宁侯,母或若女不宁侯,不属于王所,故抗而射女[13]意思是:老老实实呆在侯位上,如果不安份,不服从于王,就要射你这表面上是对靶子上的鸟说话,但不言而喻,同样也是对参加射礼的诸侯、外蕃与群臣的威胁之词唐王朝以武力平定天下,东征西伐,致使四海来朝,乾陵之前,有六十一陪臣刻像以示臣服,便是这种宣扬威势的体现 所以这处石刻之设,可谓用意至深 宋聂崇义撰《新定三礼图》,中载射侯图多幅书后曰:“旧图十卷,形制阙漏,文字省略,名数法式,上下差违既无所从,难以取象,盖久传,俗不知所自也……其名义多而旧图略,振其纲而目不举者,则就而增之,射侯丧服之类是也[14]可见射侯古制在宋时已有阙疑,书中有些绘图也是靠不住的那么乾陵神道这处射侯的形制,恰可以补射礼之缺按古礼,地位高者所用侯大,卑者所用侯小,乾陵东西两石侯虽尺寸相近,但其上石孔却大小不同,可能是供不同等级者所用至于石上孔周箭痕何时所射,何人所为,却无由推考,惟有存疑而已。

      但是,唐睿宗桥陵陵前石刻中也有石鸵鸟,身上却无有孔洞,大约与当时忽略武备,射礼弛废有关,[15]虽同为陵前石刻,却已与乾陵有别,成为纯粹的陈设 今乾陵这一对刻石之石孔已为水泥所填,射痕也渐渐风化恐年深代远,史迹湮灭,不为后人所知,故不揣浅陋,为之记说文中不当之处,尚乞识者教正 补记:此文发表后,传有位先生提出疑议,曰建国后:此物由百姓家中寻得,当时作为井上轳辘架其上之孔,即老乡为装轳辘架而开凿 但其说有误,盖百年前外国人至乾陵时,此鸟即在乾陵,一直未入乡民之家幸外国人于百年前照有照片,其上已经有孔痕,所见与今日同则其孔为老乡所打,也是推测之言第 8 页 共 8 页。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