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doc
3页镇远报京镇远报京“三月三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的保护与传承一、报京“三月三”的起源与发展 (一)报京“三月三”的起源 报京乡位于黔东南镇远县南端,距离县城 39 公里,报京侗族“三月三”是镇远县独有 的传统节日,名为“播种节”,又被称为“讨葱蒜”,其历史悠久,大约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相传,古代报京侗族人常年都以村里桐梓树开花作为播种的信号,直到有一年桐梓树未按 期盛开,侗家人便认为时机未到,最终延误了农时,全村当年遭遇饥荒从此,人们吸取 教训,寨老决定不再以桐梓树开花为播种的信号,便将桐梓树正常盛开的季节“三月三”定 为人们进行播种下田的日子,后来发展成为“播种节” 另一个“讨葱蒜”传说源于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相传 300 多年以前,村里一个贫穷 男子跟一个富家姑娘相爱,因为遭到女方父母的强烈反对,在三月三当天,这对恋人心有 灵犀地到洗葱塘旁边,两人相拥而哭,他们无力对抗家人的反对,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来生, 便在洗葱塘边一颗桐梓树干上印上自己的脚印,随后跳进洗葱塘殉情这对追求自由幸福 婚姻、敢于与封建社会婚俗观念抵抗的情侣,感动了报京大寨的侗族同胞人们为了纪念 他们,在三月三当天,未婚的男女双方互表倾心、相互定情,在洗葱塘旁边用讨葱蒜、洗 葱蒜以及唱情歌的方式纪念他们。
因而这天也被人们称为“讨葱节” (二)报京“三月三”的发展现状 报京“三月三”,即在三月三当天,村民在大寨上一起吹芦笙、跳芦笙舞,未婚男女 对唱情歌,互表倾心、互相定情活动结束后,人们便把芦笙封存起来,停止一切娱乐活 动,专心一意搞生产,等待秋收结束闲时再来吹芦笙,唱山歌如今,报京“三月三”的意 义不仅是人们庆贺播种、农业生产的节庆活动,也成为侗族未婚男女寻爱、找对象的盛会, 因而也是报京侗族的情人节 报京侗寨在 2014 年 1 月不幸遭遇火灾,给报京村民造成了十分惨重的后果镇远县 对报京大寨重建进行整体规划,将报京侗寨按 AAAA 级旅游景区改造成既有民族文化特色, 又有现代气息的民族村落,形成生态、有特色的文化村落在经过一系列的破坏后,再加 上历史的演变和现代元素的融合,当代的报京“三月三”虽然不及多年前那么传统跟活力, 但文化脉络以及文化底蕴也依旧存在在“三月三”当天,报京不仅能迎来大量游客,还有 学者、记者、摄影师,甚至是电视台来此进行调查和了解,这也意味着报京“三月三”正逐 渐成为一块文化品牌,被更多的人所认识和熟知 报京“三月三”当天,一大早,热情好客的报京人为前来参加活动的宾客举行了隆重 的迎宾仪式,来宾喝了牛角酒,便被侗族接宾人群带入活动开幕式现场,接着一系列民族 歌舞等表演节目纷纷开始,在活动开幕式结束后,侗族同胞还为来宾准备丰盛的长桌宴, 让游客感受侗族不一样的饮食文化。
此时,捞鱼塘里,村里未婚男女成群结队捞鱼虾,嬉 笑声不断,相互培养情感中午时分,洗葱塘边,未婚男女互唱情歌、讨葱蒜、洗葱蒜, 互表倾心,从此结缘,便许下誓言永不相离,共度一生在三月三后的几天,人们都在庆 贺的愉悦当中白天,朴实的侗家人聚集在芦笙坪上举行盛大的芦笙舞会,人们尽情地唱 歌,跳舞晚上,人们则相互串门,老人聚到一起喝酒叙旧,年轻的男女便相邀聚到一起 对唱情歌,谈情说爱,无不欢喜 (三)镇远报京“三月三”的文化价值 “三月三”民俗活动作为集歌舞表演、服饰饮食、文化娱乐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化活动,是报京最有特色的群众文艺载体,也是报京古老侗族文化的遗存报京“三月三”比较 完整地保存和再现了侗族古代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以及宗教信仰,是挖掘、研究和保护 侗族古老文化的活态文化,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于 2014 年成为国家级非遗 文化遗产,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演变,拥有丰富的文化结构和文化内涵 二、报京“三月三”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问题 (一)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现状 报京“三月三”民族文化活动历史悠久,成为报京大寨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在 每个侗族同胞的心中都有着无比厚重的意义。
自报京“三月三”成为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后, 得到镇远县的高度重视为了更加有效保护和传承报京“三月三”民俗活动,镇远县制定了 一系列的保护传承措施,建立“报京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全力培养民族文化 传承人,除此之外,积极支持开展“报京三月三”非遗文化活动,让侗族同胞能够更多地发 现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价值,提高当地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民族文化 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报京“三月三”虽然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与传承, 但由于环境、人文、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传承人缺少、保护意识不够等一系列问 题 (二)镇远报京“三月三”保护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1.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主体的缺失 虽然镇远县在一定程度上积极开展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工作,但由于科技的发 展以及现代文化元素的冲突,传统文化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成为民 族文化动态传承的一大瓶颈为了生活,报京侗族年轻人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来养家糊口,家中剩下老人和小孩,不能��任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大工作另外,缺乏从事报京“三月三”保护与传承的专业型人才,不能给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和 建议,也无法让侗族文化得到更好的静态保护。
2.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不够 报京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相对模糊,其主要体现:一方面,报京侗 族人民的思想相对传统,文化结构相对较低,没有全面地认识“三月三”的文化特色和文化 价值,缺失民族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报京“三月三”所带来经济价值不够,无法给人们的 生活带来更多的帮助因此,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比较模糊,也无法积极地参 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3.软硬件缺失 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除了在传承主体上的问题外,还存在外部环境软硬件的缺失 首先,从软件上讲,报京侗族村寨的文化、价值观念相对落后,当地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 传承意识不够明确其次,从硬件上来讲,当地民族文化基础设施不齐全,包括交通、设 备以及文化制度等,其科技水平跟不上时代的进步这些都让报京侗族文化不能更好地与 外地对接,造成人们对报京“三月三”的认识模糊,也不能将“三月三”带向范围更广的地区, 形成宣传不够、信息不全面等一系列的影响 三、浅谈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 之道 虽然报京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族文化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 提升,涉及到的文化事项、文化领域也不断扩大,但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依然面临 着许多困难和现实问题。
因此,对于“三月三”进行有效保护与传承任重而道远 (一)提高文化保护与传承意识,加大文化传承培训力度 全力展开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对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训力度,提升文 化传承人的技艺能力以及民族文化自信另外,对报京“三月三”传承人建立健全的保护制度例如,在传承人的生活、工作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以及经济上的部分支持,提高报京大 寨村民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让他们能够更加自觉、高效地参与“三月三”的保护 与传承工作另一方面,培养从事民族文化相关事宜的专业型人才,对报京的民族文化因 素以及实际情况等各方面进行实践调查和综合分析,以便能够对报京“三月三”的保护和传 承,针对性地做出部分调整措施,让民族文化得以继续传承和发扬 (二)完善基础性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与空间高度融合的生态环境 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在于民族文化的内在结构以及文化内涵,也在于对 人文环境以及外在环境的构造因此,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应注重加强民族文化外部结 构的建设,完善相关基础性设备建设,在尽量保存当地自然风貌、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的原则上,注重自然�h 境与人文环境、社区与居民相互依存、共生相融的关系,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外部环境的构造。
打造文化与空间高度融合的文 化生态环境,实现动态传承与静态保护的统一 (三)利用现代科技技术手段,加大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全球最炙热的通讯平台,打破时间和 空间上的阻碍,实现资源上的共享因此,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高效、 全面、便捷等优势,对报京“三月三”进行全面推广和宣传,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一方面能 够加强“三月三”文化节的宣传力度,将报京侗寨民族文化带向外界各地,甚至全世界,覆 盖面更广,涉及人群更多,提高了宣传效率另一方面也给热爱民族文化的人群以及相关 民族文化学者研究侗族文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对侗族文化的 保护与传承 (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许多民族地区都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导 致民族文化被过度开发和利用,面临文化溃烂、消失等后果,极其不利于文化的保护与传 承文化建设与经济开发是一个整体,应该让两者自觉融合,共同作用,促进文化、经济 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基础上,可以合理地对文化进行开发与利 用,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协调发展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库”,也是民族的文化脉络。
因此,对报京 “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局限于表面形式,更应该挖掘它的文化精髓、集中体现的民族 精神和民族性格,用最实在的方式留住报京侗族文化的“根”,尽可能地保持文化的原真性, 让传统文化得以持续发展与弘扬 (贵州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院) 课题名称:本文系镇远报京“三月三”的保护与传承探究项目(项目编号: 2016DXS05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