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英国“疑欧主义”的探究分析报告.doc
11页.关于英国“疑欧主义”的探究分析 英国首相卡梅伦宣布将于20XX年6月23日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简称脱欧公投),公投结果具有法律效力,将最终决定英国是否离开欧盟近些年来,英国国的疑欧情绪普遍上扬,朝野就如何处理对欧关系的争论升级,主退出欧盟的人数有所增加当前,欧盟正身陷多重危机,英国此时搞公投无异于落井下石,而且英国一旦退出欧盟,将会给英国和欧盟乃至全球都带来巨大冲击事实上,英国已享受着置身于欧元区和申根区之外等特殊待遇,为何还不满足现状、提出这种有损欧洲团结的诉求?而且理性地看,英国退欧绝对是弊大于利,却为何得到许多英国人的支持?这里又有着怎样的逻辑?本文试图在梳理二战后英欧关系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深入考察英国疑欧主义背后的真实原因,并据此来探讨脱欧公投的可能结果与由此产生的影响 一、英欧关系的历史演变 英国疑欧、脱欧情绪可谓由来已久,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也一直表现得三心二意、踌躇摇摆,就像芬兰前总理亚历山大斯图布所形容的,总像一个不情不愿的新娘过去几十年,英欧间摩擦不断,爆发过多次危机,现在的脱欧公投可以说只是双方一直以来紧关系的极端化表现而已。
因此,有必要回到原点,考察英国参与欧洲一体化的整个过程,才能搞清英国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要脱欧的地步 英国从参与欧洲一体化走向脱欧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50年至1972年,英国从旁观到申请加入二战后英国致力于推行所谓三环外交,但这三环在整个战略中有位次之分:英联邦最重,美国其次,欧洲最远由于自身实力下降,英国政府希望借助英联邦来维持英国的世界大国地位,不愿屈尊以一个普通成员国的身份参与欧洲一体化舒曼倡议提出后,英国阁认为其中蕴涵超国家容,做出不加入共同体的决定于是,在没有英国参与的情况下,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于1951年创立煤钢共同体,迈出了一体化的第一步1955年,上述6国在意大利的墨西拿开会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也没有派高级代表与会随着《罗马条约》的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于1958年成立为了对抗EEC,1960年,英国与瑞典、挪威、丹麦、奥地利、瑞士与葡萄牙创立欧洲自由贸易联盟(EFTA)该联盟以自由贸易而非经济和政治一体化为目的,属自愿性质由于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很难与EEC抗衡欧洲形势的快速变化最终使英国作出了重大转向,决定申请加入被称作共同市场的EEC。
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影响欧洲的特洛伊木马,担心英国加入EEC会挑战法国的领导权威,故两次否决英国的入盟申请直到1969年戴高乐辞职,加之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日渐强大的西德,英国的第三次入盟申请才被接受 第二阶段为1973至1979年,英国刚加入就要离开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成员但是英国加入完全是出于实用主义,主要是想通过加入欧共体来获取经济上的好处由于英国没有赶上头班车,其加入时许多规则已经制定好,尤其是共同体预算摊款与共同农业政策对英国很不利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衰退使英国经济遭遇沉重打击,一些反欧人士把英国的不幸归咎于加入欧共体英国国在英国的欧共体成员资格问题上陷入了严重分裂:大部分保守党人、工业界和金融界,以与一小部分工党人士坚持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一小部分保守党人、工党左翼与工会则持反对立场由于工党部发生严重分裂,哈罗德威尔逊领导的工党在1974年的竞选纲领中提出,如果当选将就英国的欧共体成员资格进行公投公投于1975年6月5日举行,投票率为64%,其中%的民众选择留下 第三阶段为1979至1997年,保守党执政时期,与欧关系持续紧。
时任首相撒切尔夫人坚持把欧共体农业价格与解决英国的预算摊款问题起来,立场十分强硬,其名言就是要把我们的钱拿回来最终,她通过强势谈判为英国争取到欧共体预算返款(rebate)的特殊待遇但这位铁娘子并非一味地反对欧洲一体化,因为她深知欧洲单一市场对英国的经济价值,因此支持欧共体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推出的《单一欧洲法案》梅杰担任首相后,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谈判中成功地为英国争取到不参加货币联盟的例外权,而且当时荷兰政府提出的建设欧洲联邦目标也被改成更紧密的联盟(evercloserunion)1992年9月,国际金融市场大肆做空英镑,英国政府因无力应对而不得不宣布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RM)这一事件再次加强了疑欧派在保守党的地位,他们要求政府明确表示不参加货币联盟,至少在做出决定时应举行全民公投梅杰执政末期,英欧之间还因疯牛病问题发生严重对立欧盟对英国牛肉的禁运措施被英国媒体描绘成对英国主权的威胁,激发了英国国的反欧情绪,一些人再次提出脱欧主梅杰政府开始采取不合作政策,几乎对所有加深一体化的建议都持反对或牵制的态度 第四阶段是1997至20XX年,工党执政时期,对欧政策较为积极,但未能加入欧元区。
工党布莱尔上台后,宣称任要结束英国的孤立并担当欧洲的领导者,但其雄心壮志却屡次撞到英国民众的疑欧墙上1999年1月1日是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启动日期,由于财政大臣戈登布朗等人的反对,英国没有成为首批欧元启动国布朗随即提出英国加入欧元区的五项经济测试标准20XX年,布朗公布测试的评估报告,其结论是,除了金融服务标准外,其余四项测试均未获通过20XX年,工党、保守党和自民党都在竞选纲领中宣布将以公投方式表决《欧盟宪法条约》,由于法国和荷兰在全民公投中否决了该条约草案,布莱尔政府最后宣布推迟举行公投20XX年,针对宪法条约改版的《里斯本条约》,工党政府认为只是修改现有的欧盟条约,无需通过全民公投,事实助推了该条约的生效 第五阶段是20XX年至今,卡梅伦担任首相期间,英欧关系再度紧欧债危机爆发后,以德国为首的欧元区国家试图通过加强财政纪律等措施来缓解危机,英国却出来搅局,几乎在所有问题上唱反调20XX年12月,欧盟力图修订《里斯本条约》由于未获欧盟对英国金融市场地位的保证,卡梅伦以不符合英国国家利益为由否决了这一动议,迫使其他25个成员国在基础条约框架之外通过了一项财政契约20XX年,英国不愿加入欧盟的银行业联盟,但寻求对英国金融业的特殊保护措施,并威胁不满意就投否决票。
欧盟最后提出折衷方案双重多数投票体系,即任何欧洲银行管理局(EBA)的决议都要被未加入银行业联盟的国家以多数票批准20XX年1月23日,卡梅伦就英欧关系发表讲话,提出改革欧盟的设想并在此基础上与欧盟谈判,届时英国公民可以谈判结果为依据,在公投中选择是否退出欧盟20XX年,卡梅伦高调表态反对联邦主义色彩过浓的让克洛德容克出任欧委会主席,并与欧盟就移民、预算摊款等问题再起争执,甚至宣布部分退出欧盟司法合作指令20XX年5月英国大选后,卡梅伦蝉联首相,他明确宣布英国将于20XX年底之前就是否退出欧盟问题举行全民公投20XX年12月17日,《20XX年欧盟(全民公投)法》获得英国女王批准,为举行公投确定法律基础20XX年2月19日,英国与欧盟各国经过艰难谈判,就英欧关系协议达成一致次日,卡梅伦宣布英国将于6月23日正式举行脱欧公投 二战后英欧关系发展中所呈现出的阶段性,恰恰反映了这对关系的复杂多变,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些基本的结论其一,英国对欧立场是始终摇摆不定的从第一阶段的不愿参与一体化,到转变态度加入欧共体,再到第二阶段推出脱欧公投,以与之后各阶段的一系列反复,这显示英国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始终如一的对欧政策,其政策会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事而变。
其二,决定英国政府对欧政策的并非党派属性很难说工党和保守党哪一个更亲欧,1975年搞脱欧公投的是工党,但工党在布莱尔时期对欧态度却相对积极,更愿意在欧盟发挥领导作用;最早主入欧的虽然是保守党,但对欧态度强硬的铁娘子和现在要搞公投的卡梅伦都来自保守党其三,英国总是在围着自己的利益转圈子英国当初不愿入欧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利益受损,后来发现不参与一体化的潜在损失更大,但加入后又觉得难以维护自身利益可以说英国始终处于利益的纠结之中,一直在艰难地寻求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其四,英欧总是处于斗争与妥协之中英国虽是后来者,但自身实力地位摆在那里,无论《单一欧洲法案》的施行还是《里斯本条约》的通过,都离不开英国的支持,缺少了英国的欧盟也必然落得四分五裂、难有作为的境地正因为此,英国才有资格与欧盟叫板和讨价还价,才能在一体化制度安排中得到部分特殊优待 二、英国搞脱欧公投绝非偶然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英欧之间的纠从一体化初始就从未停止过在其他欧盟成员国看来,英国这个三心二意的伙伴只能同甘、不愿共苦,特别喜欢在危难时要价、威胁甚至打算脚底抹油但英国这种疑欧主义情绪非一日造就,搞脱欧公投更非一时兴起,其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逻辑,需要从多个视角来加以分析。
其一,英国一直将自己定义为欧洲之外的全球大国可以说,这是英国对欧政策的心理基础,一直长期存在,并不会因国政党更替而发生根本变化和英吉利海峡将不列颠群岛与欧洲其他地区隔离开来,使之孤悬于欧亚大陆之外这一地理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民众具有一定的岛国心理,即保守、疑心重、缺乏安全感、排外等,也自然使其视英吉利海峡对岸为欧洲,而本国则不属于欧洲的畴同时,地理分割在心理上造成这种与欧洲大陆的隔阂,又被民众关于欧洲大陆的历史记忆所强化从罗马帝国对英格兰的征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英欧双方的交往基本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充斥着征服与被征服、侵略与被侵略一方面,诺曼征服后英国从未遭遇重大失败二战中,英国是对希特勒作战的欧洲国家中仅有的两个战胜国,还是唯一一个从未被占领的国家,英国人对此极为自豪另一方面,英国认为其面临的安全威胁都来自欧洲大陆,因此一直将外交和国防重点放在防止欧洲大陆出现霸权国家此外,法国大革命、纳粹德国暴行等使英国认为欧洲大陆是专制盛行的地方有英国史专家就指出,英国始终认为,过于强大的国家机器会危害人类的自由,所以对欧洲大陆的强权总有一种戒备心理当自己的生活都要受到隔着海峡的巨大国家群体支配时,英国人就十分恐惧。
丘吉尔1953年在议会下院发言时表示,英国和欧洲的关系是由介词和(with)而非之一(of)表达的我们和他们,但我们不是他们的一部分20XX年2月12日,卡梅伦在德国汉堡演讲时坦言,我们带有岛国的特点,独立、直率、对捍卫主权以与良好服务我们数百年的国家机构充满激情同时,英国的离欧意识也与其历史上的大国荣耀有直接关系英国自认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优等民族,政治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对本国的政治制度充满尊敬从光荣革命开始,英国从一个小岛国成为现代史上的第一个超级大国,主宰世界200多年到1914年,英国拥有3350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和亿人口,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的137倍和人口的8倍昔日全球霸主的辉煌历史使英国人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自我认知世界大国因此,多数英国人不热衷于欧洲建设,不相信英国作为一个全球角色的命运是与欧洲设想的成功绑定在一起的1950年,当美国呼吁西欧国家开展一体化时,时任英国外交大臣欧斯特贝文愤怒地表示,大不列颠不是欧洲的一部分,她可不是像卢森堡那样的国家 其二,英国不认可也不愿支持欧洲一体化的政治进程可以说,英国与欧陆国家关于一体化发展一直存在理念之争和路线之争英国外交政策受实用主义、渐进主义、经验主义和怀疑主义等哲学思想影响较大,普遍对各类政治工程持不信任态度。
1961年,时任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在一本政治宣传册里指出,对于欧洲联盟,英国更青睐一种基于经验上的渐进式合作,而不是纵身跃入黑暗中英国加入欧共体不是出于对欧洲观念的热心,而是意识到不加入的代价太大有英国学者这样形容当时英国的心态:英国相信只有加入才能影响舰队的行进速度或最终方向,而在大部队后面一个人游荡是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