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教学案.doc
43页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考查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和分封制下诸侯的权利与义务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重点考查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发展地、辩证地看待中央集权制的影响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突出考查中央官制(内外朝、三省六部制等)、监察制度(刺史、御史台等)、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地方行政制度(路府州县、行省制)等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注意了解内阁设立的背景、军机处设置的实质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不同点及相互关系分 封 制宗 法 制不同点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宗法制是通过血缘宗族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统治的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巩固分封形成的统治秩序;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特点①周王高高在上,邦国臣属于周王,进而分封属下,构成等级秩序②邦国有同姓、异性之分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义务关系联系在一起。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起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两者既是家族等级之分,又是政治隶属关系作用巩固和扩大了西周的疆域,传播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动了边远地区的进步但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步失去原有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皇权关系两者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分封制,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实行王位世袭制,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②以宗法制为核心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带有浓厚的血缘和部族色彩④权利和义务相统一⑤具有开创性、继承性和发展性夏朝开创了我国早期的一些典型的政治制度,如王位世袭制这些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发展有直接影响三、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中央:“三公九卿”;地方:郡守和县令 (4)四个统一: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 ①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②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1)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特点 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 3.作用 (1)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后期: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五、古代中国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 1.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设军机处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朝废分封后,官吏的任免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时期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封建官吏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剌史,唐朝在地方设道,作为监察区等六、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察举制 (1)建立: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个,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科举制 (1)过程: ①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②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 ③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明清采取八股取士 (2)作用: ①科举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4.选官制度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 (1)有利于维持古代中国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在先秦时期,维护了宗法制为核心的奴隶制政治体制的运转,保证了贵族政治、经济的特权和王权的正常过渡;在封建社会,维护了封建皇权至高无上和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保证了封建政治体制的正常运转 (2)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局面从中央政权体系看,通过选官制度选拔效忠于王朝统治者的中央官员,保证了王朝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从对地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看,有效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有效地治理与统治人民,维护多民族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3)选官制度的标准化、制度化对国家选拔官员,维持统治的长治久安起了重大作用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赋税征收以及防止了人民的反抗 (4)选官制度的变化和完善,有利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官员素质不断地提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5)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与时代特征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的选官制度所起的作用与影响不完全相同,应具体问题具体评价。
5.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2)人才选拔逐步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3)科举制度在早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考点一 宗法制和分封制例1、(2017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误变式探究】(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 【解析】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不会成为执政的基础,故A项错误;官员考核的依据应该是官员的德行和政绩,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官民具有共同的政治诉求,故D项错误;材料“民之父母”、“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体现的是“家国同构”的“家天下”观念,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
变式探究】(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白题干讲述的内容,这段话其实是王夫之《封建论》中的一部分,意思是关于封建和郡县之争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前一句主要是论述“封建”,也就是分封制,与分封制相对应的就是封建社会的郡县制,是说郡县制度实行了两千年也没有人能更改,因此空白处最恰当的就是郡县之制,因此选择B项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举一反三】 [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 【答案】A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逐渐强化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的相关内容由“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不开心的原因是因为史官对帝王的日常行为秉笔直书,他害怕自己偶尔的行为失误也会被史官如实记录,所以说修史会影响到君主个人的行为选择,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项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明显过于绝对,所以B项说法错误;宋太祖主要是担心史官如实记录自己不好的言行,并没有反映出史官与君主之间的尖锐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可知,宋太祖确实对史官如实记录的做法不开心,不愿意其记录,但这是表面现象的描述,不是对此事本质问题的反映,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变式探究】 [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 【答案】C考点三 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中央集权的加强)例3、(2016全国新课标1卷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相关内容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的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扩大地方权力,所以A项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