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权劝学的启示.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孙权劝学的启示 孙权劝学的启示篇(1):《孙权劝学》对比阅读及答案 (一)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秉烛夜读》 安:哪里疑问代词戏:取笑安敢:怎么敢疑问副词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那一个(更好)呢?昧:黑暗 1. 解释加点词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2) 及鲁肃过寻阳 (3) 恐已暮矣 (4) 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2.翻译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3.晋平公惦记学不好的理由是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 每个所填不超过5个字) 4.两文都是谈学习,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 (二)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凡得学者,有亲也一那么愿其不孤,二那么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邴原少孤 (4)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 (1)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侧重 乙文侧重 (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濮州刺史庞相寿坐贪财解任,自陈尝在秦王幕府上怜之,欲听还旧任魏征谏曰:“秦王左右,中外甚多,恐人人皆恃恩私,是使为善者惧上欣然纳之,谓相寿曰:“我昔为秦王,乃一府之主;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大臣所执如是,朕何敢违!”赐帛遣之相寿流涕而去 1.解释加点词 (1)但当涉猎 (2)非复吴下阿蒙 (3)是使为善者惧 (4)相寿流涕而去 2.翻译句子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今居大位,乃四海之主,不得独私故人 3.文中吕蒙与李世民有什么一致的品性?能反映这种品性的历史故事还有不少,试举一例 4.联系实际,谈谈从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四)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帝每叹曰:“上马能击贼,下马能做露布,唯傅修期耳 1. 解释加点的词 (1)卿言多务,孰若孤(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寻复南奔(4)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2. 翻译句子 (1)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3. 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出息的理由是什么? 4. 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5. 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附阅读答案: (一)1.迟、晚,怎么,2.年少爱好学习,就宛如刚刚升起的太阳3.年纪大,事务多4.提示:喜欢学习、珍惜时间、擅长引导、虚心听取他人的合理观法 (二)1.幼时丧父,读书2.你如立志学习,我容许白教你,不要学费3.学习可以变更一个人,赞美邴原少而好学。
(三)1. 这,离开,2.现在我在皇位,是天下的仆人,不能只偏爱老挚友3.一致之处:虚心听取别人的建议例如:战国时齐王听取邹忌的建议,展现各诸侯国“皆朝于齐”的局面鲁庄公听取曹刿的建议,取得“长勺之战”的告成4.有一份虚心,就会有一份收益唐太宗听取魏征的建议,成为一代明君而名垂千史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良好的建议,成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不断进步 (四)1.不久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3.他认清了学习的重要性,刻苦学习4.他遭叔父诽谤,受到刺激,熟悉到读书的重要性5.二人身份一致,都是武将,熟悉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出息孙权劝学的启示篇(2):《孙权劝学》阅读问题及答案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 ) ②涉( ) ③邪( ) ④孰( ) ⑤遂( ) ⑥岂( ) 2、依据课文,解释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当涂掌事: ②涉猎: ③才略: ④大兄: 3、朗读文章要留神句子的语气读读以下句子,写出句子中加点虚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答: 4、以下句子中,没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 A、卿今当涂掌事 B、孤常读书 C、蒙辞以军中多务 D、自以为大有所益 5、(1)《孙权劝学》选自《 》,《 》是 (朝代) 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 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 》《诗》《 》《 》《春秋》等书 6、古代文言文中的大量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 另写的一段文字: 7、宋代诗人刘过曾写过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这首诗运用了 修辞格,表达的意思是: 而《孙权劝学》那么以 为主,言简意丰地表达了学习的重要性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以下各句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为哪一项( ) A、①卿今当涂掌事 ②但当涉猎 B、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自以为大有所益 C、①见往事耳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2、对“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的正确翻译是: 3、在课文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仿照以下语段中划线句子, 再写两句句式一致的句子 4、人物的语言往往表达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以下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成不学! 答: (2)卿言多务,孰若孤 答: 5、以下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陪衬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报告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彼此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6、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答: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成以有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由于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成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之其费神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于是又为择师使之其费神率如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卿qīng 涉shè 邪yé 孰shú 遂suì 岂qǐ 2、①当官掌权,②欣赏群书但不作深入研究,③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④即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称呼。
3、①邪:表示疑问的语气,②耳:用在陈述句尾,表“只有如此而已”、“罢了”的语气③乎:表示慨叹的语气,同“啊” 4、C 5、(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2)《易》 《书》 《礼》 6、(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参考: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学识不熟,教学阅历少,在教学中往往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劳绩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 —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