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级下册数学素材资料综合应用:水与冰青岛版(2014秋).docx
11页综合应用:水与冰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33---34页教材简析:该综合应用是在学生已学过圆柱、圆锥的体积以及分数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安排的,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过的体积、百分数等有关知识,通过实验探索水和冰在变化的过程中,体积之间的变化规律该综合应用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是4幅反映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自然现象情境图4幅图分别是:河水结冰、雪糕融化、水瓶胀破、水管冻裂,并以对话的方式揭示了“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大,冰化成水体积会减小”目的是在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认识水结成冰、冰化成水时的体积变化情况,引发学生提出研究课题第二个板块是实验过程,包括实验准备、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实验记录、实验总结5个部分教学目标:1、综合运用学习过的有关知识,探索水结成冰,冰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化的一般规律,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经历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基本策略,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3、同过亲身经历实验的全过程及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信心。
教学准备:烧杯(或塑料瓶)、水、冰、尺子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出示课件,展示大自然中水与冰的体积变化情况(以动画形式展现河水结冰、雪糕融化、水瓶胀破、水管冻裂等自然现象)谈话:同学们,观察这些自然现象,这是怎么回事呢?(水结冰、冰化水体积会发生变化)水结冰体积会增加多少?冰化水体积会减少多少?水和冰在变化过程中,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想不想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设计意图]用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自然现象作为切入点,可以更好的引起学生的思维共鸣,再加上学生本身就具有好奇的思维特点,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探究水和冰之间体积变化规律的愿望二、小组合作,设计实验过程谈话: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我们要研究水结成冰体积是怎样变化的,我们应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冰化成水的实验应该怎样设计?1. 组内交流,设计实验过程谈话:请同学们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的同学,注意从实验的准备、步骤、注意事项和基本过程等方面进行讨论交流,并设计好实验记录单学生组内活动2. 组间交流,补充完善实验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交流自己的实验设想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各个小组设计的实验设想,对一些实验的细节问题进行完善补充。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学生会在杯子的选择、冰块形状的选择、实验记录单的设计等细节问题上进行考虑,为实验做好准备3. 阅读教材,优化实验过程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课本,阅读教材设计的实验过程,并与自己组内的实验过程进行对比,设计好如下实验单实验一 水的体积冰的体积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1 2 3 结论 实验二 冰的体积水的体积体积增加了百分之几1 2 3 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可以对实验的过程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下一步的实验做好了铺垫同时通过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设计过程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真正使学生的活动都有思维的痕迹,让学生的动手与动脑有效的结合三、教师引领,分组完成实验谈话:请同学们做好分工,团结协作;选择合适的杯子,便于精确测量里面的相关数据;杯子里的水不要超过五分之四;按实验的要求进行,记录好相关的数据;注意安全学生分组进行活动,师巡视予以指导填写记录单,组内做好数据分析,初步形成结论注意:实验一和实验二可同时进行准备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实验的过程,动手操作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组内成员要团结协作,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组间交流,形成结论谈话:哪个小组想把你们组的实验的过程展示给同学们?让每各个小组派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过程,并把自己小组的实验记录单呈现出来,并说出自己小组探究的结论学生随时对各个小组交流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进行评价实验一,学生可能会得出水结成冰体积会增加11%左右,实验二可能会得出冰化成水体积会减少10%左右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适时进行分析评价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设计意图]通过组间交流,可以组织学生更好对数学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形成结论,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渗透一些数学科学探究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所在五、相关链接,学以致用1.如果冰块的形状不规则,如何测出它的体积?写出你的设计方案2.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10%,有一块冰体积55立方厘米,化成水后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查阅相关资料比较一下自己的实验结论,根据整个实验过程写一篇数学日记[设计意图]将相关的数学练习与实验相结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数学的价值;另外第三题可作为课外作业对课堂实验进行延伸,体现数学的趣味性相关说明: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应用课,里面设计的实验应该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经历,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过实验的过程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方便的话可在课堂上完成实验,条件不允许我们也可以把探究活动放在课外,然后再组织交流即便是我们课堂做过实验,也可以布置学生课外与家长一起再进行一次实验六年级下第二单元回顾整理回顾整理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29-31页教材简析“回顾整理”部分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是以学生对话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并以表格的形式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体积计算公式两方面进行整理下半部分以框图的形式呈现出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样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同时,着力凸显了“过程与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及研究问题的过程进行系统的回顾,从知识与方法等不同的角度,自主完成对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过引导学生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2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3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一、情境激趣,回顾旧知谈话: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借助平时大家喜欢吃的冰淇淋的包装盒认识了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想一想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二、合作整理、归网建构1、自主整理,初步归网谈话:刚才同学们回顾了我们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的知识,下面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把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点整理出来吗?整理时要全面、系统、有条理而且重点要突出学生自主整理,师巡视指导2、组内交流,补充完善(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3、全班交流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成果展示的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整理的内容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4、归纳总结 老师把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整理成一个表格,看同学们能不能填写出来电脑出示表格图形特点体积公式侧面积表面积公式圆柱 圆锥 5、回顾知识的形成过程,初步建构研究问题的策略谈话:我们在这一单元的信息窗3中求冰淇淋盒的体积时,大家想到求冰淇淋的体积也就是求圆柱的体积,大家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想办法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你还记得我们是怎样推导的吗?(学生自由发言,如果学生说不到的,可以引导学生说。
[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方法,集体总结方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将知识点重新建构,形成知识网络让他们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这一过程中既要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谈话: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顾整理,比一比看谁在练习中表现的最出色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提高学生的基本计算技能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仔细读题,然后独立完成,集体订正3.出示“综合练习”第3题 教师先简要介绍雨量器的作用和构造雨量器的外壳只有一个底面,内部的储水瓶底部是圆柱形的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正方体、圆柱和圆锥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雕成的最大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等于正方体底面内切圆的面积,高等于正方体的棱长,然后计算,再集体订正5.出示“综合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求组合图形容积的题目。
练习时,要先使学生明确解题的思路,即粮仓的下半部分是圆柱形,上半部分是圆锥形,求粮仓的占地面积就是求圆柱体的底面积,求粮仓的容积就是求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之和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再集体订正.6.出示“综合练习”第8题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挤出的牙膏是一个小的圆柱体,它的底面积等于管口的面积,高就是挤出的牙膏的长度提醒学生注意单位要统一[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兼顾了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灵活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公式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与同伴相互交流一下[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独立解答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个别检查,组织交流、作业批改等形式掌握一些较典型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努力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课后反思】节课是对第二单元知识内容的回顾和整理,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时,想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是在探究中构建,在应用中发展2、注重建构,形成网络。
复习课不应是对知识的简单重复,而应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数学技能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本节课教师先引导学生将学过的圆柱和圆锥知识进行梳理,重点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让学生学得有法重视整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策略的比较和提升3、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设计的练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练习内容体现层次性、针对性,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从而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下第三单元信息窗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