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学研究-时空的浓缩与延展:卢伦两首《塞下曲》的对立创意.docx
6页国学研究-时空的浓缩与延展卢伦两首《塞下曲》的对立创意 古典诗词的描景、状物、言志、抒情,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空间是人、物活动或存在的环境和背景,时间则是人、事进行的次序和流程没有它们,人或物就失去了依存,就无法构成画面,当然也就无法描景、状物、言志、抒情如何处理时空变化,往往成为诗作高下的关键,甚至决定着它的成败在这方面,中唐的边塞诗人卢伦则是位高手在他的诗作中,时而将时空浓缩,时而将时空延展,其间杂以空间位置的转换,物体大小的伸缩,时间流程的延展和刹时的凝固,从而构成纷繁多姿的艺术画面,生动形象地凸现着诗人的创作意图,其《塞下曲》可以说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 卢伦,字允言,河中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中唐时代著名的大历十才子之一,约生于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前后,屡举进士不第,后依权相元载,补阌乡尉,累迁密县、昭县令大历十二年,元载得罪赐死,卢伦亦被拘捕,后得昭雪,于德宗贞元元年(783)被河中府元帅浑瑊片于聘为判官,供职长达十年之久,这在唐代诗人即使是边塞诗人中也是极为少见的卢伦是大历十才子中唯一的边塞诗人,他之所以能在边塞诗中把战争写得那么真实又充满残酷意味,诗风又如此浑朴豪宕明显不同于其他才子的清丽衰瑟,与这十年的军幕生活关系极大。
其传世之作《塞下曲》即作于此时《塞下曲》一共六首,是和张仆射《塞下曲》的,所以又名《和张仆射“塞下曲”》张仆射即张延赏,德宗贞元三年官至左仆射同平章事卢伦的和诗共六首,分别描写发号施令、射猎追敌、奏凯庆功等军中生活,其表现手法也各不相同其中的第三首“月黑雁飞高”和第一首“鹫翎金仆姑”在创意上正好相反:前者在空间上是逐步浓缩,时间上则不断延展;后者则是在空间上逐渐拓展,时间上则是一个特定的瞬时下面即从时空两个侧面对此加以分析比较一 《塞下曲》中这两首诗的对立创意,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第三首所采取的是逐渐缩小之法,并辅之以空间画面的不断转换和移动它描述的是一次对偷逃敌人的追击行动: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这是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逃跑的是单于和他的部属单于是古代匈奴族的领袖,这里代指西突厥的首领,椐此可知战斗的地点是在青海湖边的茫茫沙原上诗中首先出现的是画面的上部——广阔的天宇,这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月黑,为单于的潜逃提供了方便,也给我军的追击增加了困难;“雁飞高”从情节上看是个暗示:单于的潜逃再诡秘,还是惊动了宿雁,大雁扑楞楞地惊起高飞,也必然引起我方的警觉因此,如果说“月黑”是为“单于夜遁逃”埋下了伏笔,那么“雁飞高”则为我军的“轻骑逐”提供了张本,两者在情节上关合得丝丝入扣。
从画面上看,高飞的大雁向天际不断地延展,也使画面的上部在不断扩张接着,诗人由天空转入地面,由背景集中到画面中的人物:敌方和我方先是敌方的“单于夜遁逃”,然后是我方的“欲将轻骑逐”,此间又采用了空间转换之法,类似现代电影技术的镜头切换,由逃遁的单于移向追逐的轻骑这种表现手法的好处是能从不同的视点去表现同一件事物,也更容易形成一种画面的动态感,从而给人一个更清晰也更逼真的艺术感受在卢伦前后的一些杰出诗人也多采用这种空间浓缩和画面移动、转换之法,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1】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等皆是如此卢伦这首《塞下曲》在空间浓缩上更有其出色之处:它略去了正在追逐单于的我方“轻骑”的群像,甚至也没有人物的肖像和形体动作的具体描绘,而是把画面直接浓缩到“轻骑”们手中的武器——积满飞雪的“弓刀”上在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个视觉原理:视野越来越缩小时,视野中的物体却越来越放大诗人在空间位置的处理上,先是月黑风高的长空,缩至地面上的人物;再由敌我双方缩至我方,最后缩至将士们手握的武器“弓刀”,让这把积满飞雪的“弓刀”横亘于天地之间,充塞着整个画面!我们设想一下:将士们的弓刀上积满飞雪,身上的铠甲岂不被冰雪积满?盛唐的边塞诗人岑参描述西北严寒之中将士们的战斗生活是“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3】,那是用战马身上的冰雪来暗示征战的艰苦和将士的豪情。
卢伦吸收了前辈诗人的创作成果又有所创新,把战马置换成弓刀,这样浓缩成的空间更小,让我们在吟咏之中反推过去:既然弓刀上满是冰雪,将士们的铠甲上、坐骑上岂不也满是冰雪?整队的轻骑岂不是正在顶风冒雪、勇往直前?何况弓刀本身就是英武的象征!因此,从表面上看,空间在成十、成百倍地缩小,实际上,将士们的英姿和豪情却在成十、成百倍地放大,而这正是此诗的主旨所在,也正是诗人如此空间处理的目的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比卢伦稍后的柳宗元在他的名诗《江雪》中,几乎完全承袭了这一手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由上部的千山移至地上的万径,再由万径缩至一叶扁舟,再缩至舟上的一位渔翁,最后浓缩到渔翁手中的一根钓竿之上,写足了寒江独钓的“独”字诗人的孤独、高洁也就从这无限缩小的视野,却又被无限放大以至充塞了整个画面的钓竿上凸现了出来中唐的另一位诗人李益的《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人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也是把画面逐渐浓缩,最后集中到一支芦笛,使视野中的物体无限放大,使主主题从中得以充分体现我们尚不知道柳宗元、李益的诗作是否直接受了卢伦此诗的启发,但我们至少可以说,他们的上述诗作出于同一原理,也收到了相类的效果。
与第三首相反,《塞下曲》的第一首采用的则是空间逐渐拓展之法: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鹫翎”是鹰的健羽;“金仆姑”即利箭,春秋时,鲁庄公曾“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鹫翎金仆姑”指用鹰的健羽装饰的箭绣蝥弧”是饰有绣带的帅旗,“燕尾”则是形容帅旗的前部似燕尾诗人意在表现一位号令千军、英姿勃发的军中统帅,描绘他在发号施令时千营共呼的声威,但落笔却从一支箭写起,让这支饰有鹫翎的金仆姑充塞着整个画面;然后,将画面逐渐向外拓展,在箭头的上部展现出一面饰有绣带的燕尾型帅旗——燕尾绣蝥弧;然后,画面再由上向下拓展,帅旗下站着一位正在发号施令的将军——独立扬新令独立”二字不止是形容这位将军所处的位置,更表现出他杀伐决断的刚勇之态;诗人不说施令或发令,而说“扬新令”,其动作幅度和空间位置自有向上和向下之别,况且所“扬”者又是“新令”,看来又是一番新的军事部署了千营共一呼”从情节上是对将军扬新令的呼应,暗示这是一位千军共仰的主帅,其新令也得到将士们的普遍欢迎从空间构图来看,则是由物到人,由个人到全体,由帅旗下的将军到呼应的千军万马,画面伴着“共呼”的巨大声浪,延展向无限的空间将军的声威,将士的豪情,上下的同心,皆从这由物到人、由点到面、逐渐拓展已至无限的画面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种空间位置逐渐拓展的手法与第三首“月黑雁飞高”正好相反,但却殊途同归,对题旨的表达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卢伦之前,盛唐诗人刘方平有首《春怨》,用的也是这种空间拓展之法:“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诗中首先出现的是黄昏中的一扇小窗,让我们想象诗中的女性大概就在窗下苦守独坐;然后,画面由小窗拓展到整个房屋,这位脸上挂满了泪痕的女性也由我们的揣想之中,直接走到我们的面前:“金屋无人见泪痕”至于为何流泪?为谁流泪?当然仍需我们去想象,但题目“春怨”已给了我们足够的暗示接着,诗的空间位置进一步拓展,从住房扩大到室外的庭院,但其内容仍与前面几句紧密呼应:用“春欲晚”呼应首句的“日落渐黄昏”,用“寂寞空庭”呼应次句的“无人”至于最后一句不仅在诗意上是个暗示,空间位置上也是进一步拓展:那飘落的梨花不止是落满了院内,恐怕也飘过了紧闭的院门,散落到院外了吧!落花尚可飘出院门,人却被紧闭院内、寂寞窗下,终日泪水洗面,即使是“金屋”,又有什么生活的意趣呢!作者以此手法写足了“春怨”这个题旨宋人有诗“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两者的内涵完全相同,只是在表达上宋诗更为显豁一些。
盛唐诗人刘方平此诗的手法极其所取得的成就,对中唐的卢伦,不可能不产生影响二 《塞下曲》中的这两首诗,在时间上也采取了对立的创意 第三首“月黑雁飞高“采用的是时间延展之法所谓时间的延展,即是从某一特定的时刻出发,或向前追溯,或向后延伸,或兼而有之,造成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画面的广阔感,从而使诗人某一时刻的特定情绪得以扩展,涵盖面更广,社会意义更为普遍卢伦之前的杜甫,就是位运用此法的高手,他的一些名作,象《阁夜》、《登岳阳楼》、《发潭州》、《九日》等皆是将时间前后延伸,从而产生一种“雄盖宇宙”【4】的胸怀和深沉的历史沧桑感例如这首《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短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夏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诗人从特定的时刻——西阁冬夜写起,在描绘了三峡之夜银河澄澈、江天辉映的壮伟美景,然后,将时间推溯到八年来的安史之乱:“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使阁夜这一特定的时刻融入了时代的氛围;之后,再将时间延展到六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慨叹当年的英雄诸葛亮、公孙述都终归黄土,充满一种世事变迁、人生苦短的沧桑感,使诗人在阁夜的感慨产生了一种普遍意义,这就是时间延展手法的价值所在。
卢伦的“月黑雁飞高”在时间处理上亦是采取延展之法诗人首先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再具体到一个特地的时刻:大雁惊起高飞之时从末句的“大雪满弓刀”我们可以得知,月黑的原因是由于彤云密布;正因为彤云密布、昏黑莫辨,单于才会借此“夜遁逃”但“夜遁逃”又并非无迹可寻、神不知鬼不觉,因为他毕竟惊起了宿雁,使之高飞在情节上,“单于夜遁逃”与“雁飞高”一个是因,一个是果;在时间上,两者也是一前一后,相继发生雁飞高”在情节上还带来另一个结果,那就是我方的“轻骑逐” 发现单于遁逃有多种可能,但大雁的惊飞肯定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对于有军事素养的边防将士来说,宿雁夜惊意味着敌人定有军事行动所以在情节上,“单于夜遁逃”与“雁飞高”皆是“欲将轻骑逐”之因,但在时间处理上,“欲将轻骑逐”则只能是“单于夜遁逃”的后续,这样,前面三句在时间上就形成了延展:在月黑之夜这个特定的时刻,单于借此而遁逃;单于的遁逃惊起了宿雁,也被百倍警惕中的我军将士发觉,于是开始了轻骑的追逐敌酋的狡猾,我军的警觉,战斗条件的艰苦以及战胜艰苦所必备的英勇和豪迈,都从这不断延续着的时间流程中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至于结句“大雪满弓刀”在空间处理上如前所述是个特写,在时间处理上则是刹那间的停滞,其目的是让我们缓缓地凝视着这个特写镜头,慢慢地咀嚼着边塞征战的艰苦和体味着从中流露出的英勇豪情。
诗人将时间凝滞在这个瞬时而没有再延续下去,因为其结局完全可以推断出来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推断其结局是:“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那是明白地道破,此诗则是让我们去悬想这种时空的交织和配合,是此诗成为不朽之作的另一个,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 《塞下曲》的第一首“鹫翎金仆姑”在时间处理上恰好相反,它截取的是一个特定的时刻——军中主帅正在发号施令而且获得全体将士响应之时为了宣扬主帅的声威,他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以及全营将士同仇敌忾的英武豪迈之气,诗人将这一时刻分解成四个侧面来展示从空间位置来看它是逐渐拓展,但从时间位置上来说,则出现在同一个特定时刻 第一个侧面是一支利箭——“鹫翎金仆姑”这是在暗示人物的身份,是一位腰挂翎箭的武将,其中也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既然腰挂翎箭,肯定会臂挽硬弓,也定是顶盔贯甲,所以这个侧面意在显现这位将官的英武之姿燕尾绣蝥弧”则是进一步暗示人物的身份和地位:他不但是一位武将,而且是位军中的主帅,你看他的身后,就是一面饰有绣带的燕尾型帅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