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docx
11页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 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1 成语: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孙康,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幼时酷爱学习,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他想夜以继日攻读,可家中贫穷,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特别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睡在床上默诵 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从窗外透进几丝白光开门一看,原来下了一场大雪屋顶白了,地上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披上一层银装,闪闪发光,使他眼花缭乱。
他站在院子里欣赏银装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动:映着雪光,可否读书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书来对着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比一盏昏黄的小油灯要亮堂得多呢!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砥砺求进,学有大成,终于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2 成语一: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二:凿壁借光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成语三: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成语四:韦编三绝 春秋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
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夹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他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成语五: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成语六: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成语七: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成语八:闻鸡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
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 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关于读书的成语故事3 《牛角挂书》篇一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
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随月读书》篇二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