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社工让社区更美好”.doc
5页云南:“社工让社区更美好”困地区及革命老区发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和经验 社工为社区带来和谐 57 岁的李燕双早早地来到家门口的健康小站自从小区“牵手 ”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她和邻里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更多的便民服务 李燕双是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广福小区的居民,社区有着 16900 多居住人口 “您血压有点高,看医生了吗?请记得按时按量吃药 ”健康小站体检专员蔡士雯正忙着为排队的居民测血压她介绍,健康小站通过与社区合作,会不定期为居民提供血压、血糖、尿酸测量等 10 余项体检服务,并为他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 “除了免费体检,我们还会进行健康知识宣教 ”蔡士雯说 “以回应居民需求为目标、以社区为服务平台、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以专业社会工作为服务手段”的“ 三社联动” 社会治理创新,近年在云南省不少城乡社区铺展开来健康小站,并非小区与社会组织和专业社会工作者“牵手成功” 的全部,而是一个缩影 广福小区在 2015 年开始了“三社联动” 的尝试社区引入专业社会组织绿砖瓦社区服务中心,承接了社区儿童之家、居家养老服务、流动儿童课后一小时等服务平台,为社区的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和特殊人群提供专业服务。
社区居民对社工的工作表示非常认可,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增加,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也提高了 如今,小区孩子放学后可以在社区专业社工的照看下做作业、玩游戏;老人们闲了可以到社区驿站,和老伙伴们一起活动活动;谁家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专业社工可以上门帮忙调解缓和……小区氛围也更加融洽 “‘ 三社联动 ’弥补了社区服务资源的不足,带动居民、商户和志愿者共建社区,激发了社区活力 ”广福小区社区党委书记丁川明说,小区以“社区+社工站”模式开办舞蹈、柔力球、太极拳等 8 个兴趣班,共有学员 300 余名,还成立志愿服务队、书法协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等 “自从小区引入社会组织,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66 岁的高崇英是一名退休工人,去年 9 月起参加小区的舞蹈班 “班里有 40 多名学员,一周上一次课,既锻炼身体,又增进与邻里的感情 ”她说 西山区民政局去年共投入 200 万元在 10 个社区推广“三社联动” 试点工作,培训社工人才 300 余人次,目前全区共有 1526 名社工人员 成立于 2014 年的西山区社会组织培育基地,是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工合作的桥梁基地负责人母丽娟说,围绕“ 将成熟的社会组织引入社区,让专业性社会工作者为广大群众服务”,目前该基地已孵化培育公益类社会组织 25 家,业务范围涉及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及特殊人群等领域。
社工为民族山寨带来活力 年还没过完,社工李小菲和陈江龙就已急匆匆奔赴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中贺勐村他们是沧源县“微笑阳光 源心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两人都是当地佤族人 3 年前,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的李小菲,受云南连心“三区计划” 选派,来到沧源县勐董镇刀董村 “三区计划 ”是由民政部 2013 年开始实施的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支持计划” ,主要以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受灾人员为重点,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同时为这些困难地区培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 云南连心将沧源县的社工站设在了刀董村的南源小学 刀董村是一个与缅甸接壤的佤族村寨,外出打工的村民较多在最初的 3 个月里,李小菲和陈江龙在村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走村串户,摸清了每家每户的生计状况和需求,建立了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的档案社工们从陪伴留守儿童开始,依托社区、学校建立儿童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提供日间照顾、文化娱乐活动、课业等课后服务,减少他们的安全隐患,填补他们情感缺失的空白 3 年来,他们服务当地儿童约 2000 人次在此期间,他们逐渐认识到“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像瓜藤,开始摸到的是尖尖,慢慢深入才是问题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只有发展经济,才能留住农村青壮年”。
然而,他们却并没有直接从发展产业开始 “社区的内生动力和社区本土资源的分析与盘活,是精准扶贫的前提 ”李小菲说, “社区资源不仅是指资金、物资等,也包括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社区历史、族群文化、生产生活技术和人力资源等非物质资源,社区资源的盘点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新认识社区,培养社区自信和行动力的过程 ” 陈江龙也认为,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核心之一就是社区的人才培养 “这些人才并不一定是经济能手或家族头领,生产、劳动、文化领域中都可以找到男女老少不同的人才” 果然,他们发现了 6 名能干的妇女在社工站的鼓励下,她们组建了两支分别由老年妇女和年轻妇女组成的文艺队,用歌舞来讲述历史和关注社区妇女发展、儿童保护等问题社工站还协调资源为文艺队提供了 4000 多元购买音响、乐器等设备 文艺队组建以来,吸引了当地大批留守妇女的参加,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强了他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对村寨更有归属感 社工与扶贫 在刀董村工作了一年后,李小菲他们了解到,畜牧业一直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于是他们向村委会提出了成立养鸡合作社的想法,经过多次村民大会后被通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