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ppt

42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592371436
  • 上传时间:2024-09-2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55.50KB
  • / 4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阶段 n关于社会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的阐述n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态学基础n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n三个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 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几种表述 马克思的六个阶段理论u马克思从宏观大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规律u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社会划分六个阶段u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预言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并被共产主义所代替,后者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Rostow的六个阶段u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Rostow(1960)出版了《经济成长的阶段》一书u利用历史与经验统计的方法将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与追求生活质量是两个突变阶段,也是极难跨越的u该书的副标题为-非共产党宣言,其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划分,但是他主要把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类似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Rostow对第六阶段-“追求生活质量”的描述是在1971年《政治与成长阶段》中提出的 u牛文元(1994)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与持续发展阶段。

      uH.Daly(1994)也从历史角度对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抽象描述,并提出两个新概念,“空的世界”(empty world)与“实的世界”(full world)空的世界” Daly的两个世界的描述(empty world) Full world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生态学基础 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学基础u作为地球上的最高级动物,从生物物理角度看,人类同其他物种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u人的生物属性,表明物种、种群等相关的生态学规律同样作用于人类u种群数量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遵循Logistic增长方式 Logistic曲线增长的数学表达种群增长率的函数形式种群增长率的函数形式Y:表示种群数量r:表示种群的内禀增长率K:表示种群的最大可能数量种群总量:种群总量: LogisticLogistic增长曲线的图示增长曲线的图示uLogistic增长曲线——系统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方式 Logistic函数的数学特征时间T0-T1T1 (A)T1-T2T2 (B)T2-T3T3 (C)T3-+∞Y缓慢上升-迅速上升-减缓上升-趋于平稳一阶函数迅速上升>0-缓慢上升>0MAX缓慢下降>0-迅速下降>0二阶函数 上升>0MAX下降>00下降<0MIN上升<0 三阶函数>00<0<0<00>0阶段划分生存阶段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 Logistic曲线的二阶与三阶表达形式uLogistic曲线二阶导数的表达式为uLogistic曲线三阶导数的表达式为 种群变化三个阶段的图示 Logistic增长过程的主要特征u第一阶段:在系统发展的初期,限制因素的作用较小,充足的环境容量驱动系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

      u第二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系统规模的增大,发展的空间再缩小,资源供给能力下降,环境条件的限制越来越明显地阻碍系统增长率的提高u第三阶段:当系统规模接近环境容量的时候,系统增长率趋近于零 发展的几种可能前景时间种群数量 一种可能情景的实证u动物数量超过了它的生物物理承载力的后果是种群数量的减少,相应的带来增加的致死率、较低的生育率u一个经典的例子:Klein(1968)研究:当初St.Matthew岛共引进29只驯鹿,然后繁殖至6000只,他们破坏了资源基础,最终减少到小于50只 人类与普通种群不同的数学涵义uLogistic增长曲线,表示环境对于物种数量的制约是即时的u现实世界中,人口数量的增加具有一定的时间惯性,因此,环境资源对于人口数量的影响是滞后的u在某种情况下,Logistic曲线可能不会在K处稳定下来,而可能会形成大幅度的震荡 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u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u人类社会发展阶段u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 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人类社会的生存阶段u时间尺度:从人类出现到工业文明u第一阶段:农业社会之前,狩猎动物与采集果实为生每个妇女在整个育龄期可以生育8.6个孩子,人口增长率100年不超过1.5%(倍增时间4700年)。

      据推算,农业革命前夕(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世界人口在500-1000万之间,实际上这也可能是狩猎、采集时期人口抚养能力的上限u第二阶段:进入农业社会,可以稳定地供给粮食,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公元前1000年到400年左右,全球人口数量已经达到1亿左右人口的年增长率为0.5-1%(倍增时间为70-140年)1750年前夕,人口总数量达到7.7亿,其中85%集中在欧亚大陆,这也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人口抚养能力上限 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几个观点1.总体思路:增加人口数量对社会发展有利,社会财富的积累是以劳动力数量的增加为源泉2.公元前七-六世纪,管仲:“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并提出利于人口增殖的政策:“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和独、问病、通穷、振困、接绝等九惠之教”3.十七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人口少是真正的贫穷有八百万人口的国家,要比面积相同而只有四百万人口的国家不止富裕一倍”4.亚当·斯密曾经说过:“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5.法国学者葛德文1793年在《政治正义论》(该书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马尔萨斯提出著名的人口论)中有如下描述:可以占用的地球,有四分之三现今尚未曾耕作。

      已经耕作的部分,尚能有无限的改良人口再继续增加几万世纪,地球亦能够给居民以生活资料” 关于人口数量增加的不同观点u清朝的洪亮吉于十八世纪,在分析“乾嘉盛世”(此时的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三亿)的基础上,于1793年写出《意言》二十篇,其中《治平篇》和《生计篇》专门论及人口增长带来的危害u1798年,英国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马尔萨斯(Malthus)发表了著名的《人口论》,他提出两个公理与两个级数的论断,认为必须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并提出消极抑制与积极抑制两种手段u虽然时间已经过了两个世纪,但是马尔萨斯牧师的思想对于今天的人们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仍具有启迪意义 u( 马尔萨斯讲到:“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情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维持现状这两个法则,自从我们有任何人类知识以来,似乎就是我们本性的固定法则”我的公理一经确定,我且假定,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产人类生活资料力,是无限的较为巨大人口,在无所妨碍时,以几何级数率增加,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率增加略有数学知识的人,就会知道,与后一种力比较,前一种力是怎样巨大”人口增殖力及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自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需继续使其结果平衡”。

      生存阶段的主要特征u人类生存的资源基本上完全来自于生物资源u人口的数量增加基本上完全依赖于粮食数量与质量的增加u粮食产量的增加来自于人类劳动能力的增强u此阶段,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比较缓慢,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取决于人的生产能力 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u时间尺度:工业革命到二十世纪末u第一阶段:到二十世纪中叶煤炭与石油代替薪柴成为能源基础,人口增长迅速,到1950年人口数量已经达到25亿发达国家的人口数量急剧增加u第二阶段:到二十世纪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加快,全球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加快1960年为30.2亿,1970年37亿,1980年44亿,1990年52.7亿,1999年10月12日则被定为世界人口60亿世界人口数量基本上以每10年7亿左右的速度增长 人口数量与粮食生产之间关系的经济学分析u粮食的生产函数:u式中,F表示粮食产量,A表示技术系数,T表示时间,E表示可以耕种的土地面积,K表示投入的资本数量,L表示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分别表示土地面积、资本数量、劳动力数量的产出弹性 分析结论u人均粮食产量的增长率由五部分因素决定,它们分别是技术、土地面积、资本、劳动力等四部分的正贡献率以及人口增长的负贡献。

      u虽然资本及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但是,如果粮食产出的增长率大于人口的增长率,则人均粮食的增长率仍将大于0u粮食产出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土地面积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四部分之和u大多数情况下后三者的投入变化几乎不变,所以,粮食产出增长率几乎等于技术进步率最终人均粮食的增长率等于技术进步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后两者共同决定着人均粮食的变化u由此可见,技术进步在粮食产出中的重要作用,Daly(1994)认为世界粮食产量在过去的25年时间内增加了一倍,但是其中90%来源于新技术的采用与化石燃料的输入,而只有10%是由于土地面积扩大而产生的 从从NPPNPP角度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角度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u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on):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多指绿植物)所固定的总能量(主指太阳能)减去其呼吸作用所剩下的能量数量uNPP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食物的总来源,是所有异氧生物(消费者和分解者,包括人类)提供维持生存和实现再生产的物质基础 Vitousek and Ehrlich夫妇(1986)的工作 u全球NPP总量为224.5Pg(其中陆地132.1,水体92.4)。

      u直接被人类及牲畜使用的NPP占总量的3.2%人类通过占用耕地、林地等所直接和间接使用的陆地NPP占总陆地NPP比重的30.7%,水体占用的比例为2.2%u人类直接和间接行为对潜在NPP影响达到38.8%,已经超过三分之一;只剩下将近60%的潜在NPP量供数以百万计、与人类共享地球资源的其它陆生生物所使用 发展阶段的“成果”以及可能的前景u如果现在的环境资源开采、分配、消费方式维持不变,并且不能高效地利用陆地NPP,那么地球将不能支撑更多的人口数量--在现有数量上增加一半或更多;u然而由于人口预测是以现在的年龄结构及增长率为基础,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将维持增长,那些认为增长的极限还很遥远的人们,只能表明他们对生物现实性的无知 uVitousek等估计,如果人口的增长速率和消费水平按照现在的这种速度继续增加,那么到2030年左右,人类消耗的NPP将达到总量的80%;u如果消费水平持续上升,其倍增时间还有可能缩短u如果沿着现在的方式发展,人类将不断地篡夺地球上其它生物维持生命的营养份额,虽然不能准确地计算出关键的生态阈值(critical ecological limit)被不可逆地超过的时间,但是可以得出结论:地球系统必将加速崩溃。

      人口控制的相关观点uW.Dieren(1995)在向罗马俱乐部提交的报告中,以1990年的数据为基础对人口数量以及鱼类产量、土地面积、森林等人类直接需要依存的生活资源基础变化进行预测,对总量变化与人均变化进行比较分析u表中显示:除森林面积外,各种可再生资源的总量都会增加,但是,由于人口总数的增加,人均资源拥有量的变化都呈现出负增长u这些数据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如果不存在较大的技术进步,人均拥有的可再生量将会减少,生活水平可能将下降;如果维持生活水平的不递减,则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加 世界人口数量与可以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变化表(预测至2010年) 1990(百万)2010(百万)总变化(%)人均变化(%)人口数量5,2907,030+33-捕鱼量(吨)85102+20-10灌溉地(公顷)237277+17-12庄稼地(公顷)1,4441,516+5-21草地与平原(公顷)3,4023,540+4-22森林(公顷)3,4133,165-7-30 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u人类生存的资源基本上完全来自于生物化石燃料u随着化肥、农药、基因等技术的发展,粮食的产量急剧增加,导致人口数量的急速膨胀。

      u人类不单纯满足于吃饱,而且还要吃好,后者需要资源与环境的代价(据统计生产1公斤猪肉需要粮食4-5公斤,1公斤牛肉需要粮食6公斤、1公斤肉鸡需要粮食4-5公斤、1公斤蛋需要粮食3-5公斤 )u大量环境污染的出现开始反作用于经济增长,同时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质量开始进入消费需求的当然内容u同时,新鲜卫生的饮用水逐渐取代粮食成为人口数量控制的最重要的因素 相反的变化趋势u西欧等部分发达国家的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u由于妇女地位的解放与文化教育的普及,工作与社会环境的压力,促使生育与抚养的成本大幅增加,从而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逐渐下降u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仍然不断提高,承担着世界人口数量增加的主要贡献u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其命令式地控制人口增长,不如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方面,外部性地获得人口控制的效果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阶段u时间尺度:二十一世纪——u第一阶段:调整期改变生产与生活方式;降低人口增长速度;降低物质与能源的消耗强度;降低生态和环境的恶化速度u第二阶段:稳定期稳定的人口数量;稳定的人均物质消耗水平;稳定的资本数量;稳定的环境质量;在较低水平上维持稳定。

      几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综合比较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分类和特点比较项目比较项目前发展阶段前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低发展阶段 高发展阶段高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可持续发展阶段段时间尺度时间尺度大约1万年以前农业革命以后(约1万年前开始)工业革命以后(1750年左右)信息革命以后(最近50年)空间尺度空间尺度个体范围或者部落范围区域范围或国家范围国家范围或洲际范围洲际范围或全球范围哲学思考哲学思考无中心,低智状态追求“是什么”追求“为什么”追求“将要发生什么”对自然的对自然的态度态度 自然拜物主义自然优势主义(天定胜人)人文优势主义(人定胜天)天人互补协同(天人和谐)经济水平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中初级水平(农业为主)高级水平(工业与服务业为主)优化水平(知识经济与第三产业为主) 经济特质经济特质采食渔猎,个体延续自给型经济(简单再生产)商品型经济(复杂再生产)协调型经济(高效、和谐、再生)系统识别系统识别无结构特征简单网络结构复杂功能结构控制调节结构消费标志消费标志满足于个体延续需求低维持水平的生存需求高维持水平的发展需求自然-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需求生产模式生产模式从手到口简单技术与工具复杂技术与体系智力转化与再循环体系能源输入能源输入人的肌肉人、畜及简单天然动力非生物能源清洁的与可替代的能源环境响应环境响应环境无污染,无干扰环境低度与缓慢退化短期污染与长期生态应力与环境协同进化,资源再生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能源消耗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能源消耗 项目项目原始原始人人猎牧猎牧期期农业前农业前期期农业发农业发达期达期工业时工业时期期现代技现代技术社会术社会火家畜风水化石燃料核能人均能量消耗+8.37+20.93++50.23++++108.84+++++322.32++++++962.78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活动工具和范围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活动工具和范围 项目项目原始原始人人猎牧猎牧期期农业期农业期工业时工业时期期现代技现代技术社会术社会步行畜力车风车舟船铁路公路飞机火箭平均活动半径+2+5++++20+++++++100++++++++50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