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十四五”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工程专项规划.docx
23页宿迁市“十四五”公共体育设施提升工程专项规划第一章 总 则第一节 规划背景一、发展成效“十三五”期间,宿迁市中心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建成宿迁市水上运动中心,2018年建成宿迁奥体中心;宿城区、宿豫区均建有区级文体中心;镇(街道)级多功能运动场覆盖率为100%,达标率为95%以上市、区两级公共体育设施配置较为完善,至“十三五”期末中心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88平方米体育服务综合体、自驾(房车)露营地等产业项目逐步发展总体来说,宿迁市中心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已具备一定基础二、存在不足一是体育设施体系有待梳理完善缺乏对公共体育设施功能、布局体系的规范及梳理二是城市可利用地未能进一步挖掘对于城市金角银边、废旧厂房以及其他公共用地利用不充分三是城市体育空间构建亟待创新缺乏对城市体育立体空间的创新以及对于未来城市体育场景的构建四是智能化停留在体育器材层面智能化、智慧化体育场地设施以及体育场地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仍需进一步完善五是缺乏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仍以政府为主,未能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的投资运营第二节 发展形势一、发展机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基础上,广大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健康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
同时,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共同作用下,体育产业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体育产业配套服务设施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广大群众对于更高水平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为公共体育设施体系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契机二、面临挑战“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对室内外公共体育设施的提升和创新发展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够完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优化体育设施服务供给,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促进城乡公共体育设施更加公平可及,进一步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这一难题,促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以及体育产业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公共体育设施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第三节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宿迁市中心城市,主要包括宿城区、宿豫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共2085平方公里第四节 主要编制依据一、国家政策及法规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3. 《体育强国建设纲要》;4. 《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5. 《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6.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7. 《“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8.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1年版)》;9. 《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
二、地方政策及要求1.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 《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3. 《江苏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4. 《江苏省“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5. 《江苏省贯彻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实施方案》;6. 《宿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三、技术标准及规范1.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2.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3.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4. 《公园设计规范》;5.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分类配置要求》;6. 《城市社区多功能公共运动场配置要求》;7. 《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管理服务要求》;8. 《体育建筑设计规范》;9. 《江苏省公共体育设施基本标准》;10. 《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第五节 规划期限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系列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体育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推动体育场地设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扎实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着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按照高质量、全覆盖、可持续的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设施资源,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实现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第二节 规划原则——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坚持“以人为本”这一基本原则,优先布局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室外多功能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划设计应秉承绿色低碳的原则,与宿迁市生态城市概念有机结合——兼容并包,融合发展一是有效改造和提升现有存量场地设施,鼓励开发存量用地,扩展城市体育空间二是倡导公共体育设施与文化、教育、娱乐、城市公园等设施兼容——统筹兼顾,讲求实效统筹规划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兼顾基本和非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根据实际情况,改造、提升、新建一批室内外体育场地设施,使得改造提升的体育场地设施切实用于群众的日常健身活动 ——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发挥政府的顶层设计和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政策支持,培育体育消费市场,综合多渠道资金投入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维护中第三节 发展目标以室外公共体育设施为抓手,推进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提质增效,实现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惠及全民。
以生态四项赛、宿迁马拉松等重点赛事为切入点,推进体育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丰富全民健身服务和体育消费产品供给规划本着分步实施的原则,逐步实现完善的现代化公共体育设施体系至2025年形成高质量的市级-区级-基层三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完善基层中镇(街道)级、行政村(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实现公共体育设施在“15分钟社区服务圈”提质增效、“10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中心城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90平方米远期展望至2035年,形成普惠性、均等化的镇(街道)-行政村(社区)-自然村(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四级基层细化体系,实现“5分钟便民生活圈”以及居住街坊公共体育设施全覆盖表1 宿迁市中心城市“十四五”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目标序号指标名称属性指标类型单位中心城市“十三五”期末实际完成省定市域“十四五”指标中心城市“十四五”规划目标备 注1人均体育场地面积预期性目标平方米3.883.63.902体育公园约束性增量个3520不少于12个(新建/改扩建占地面积不低于6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至少4个,占地面积不低于4万平方米的体育公园至少4个,镇(街道)级体育公园至少4个)省定市域“十四五”指标指江苏省制定的宿迁市全域范围“十四五”期间需完成的任务指标。
中心城市“十四五”规划目标指宿城区、宿豫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市洋河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六个区域“十四五”期间需完成的任务指标3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约束性拥有率72.5%100%100%4健身步道约束性增量公里548.3215060省定市域“十四五”指标指江苏省制定的宿迁市全域范围“十四五”期间需完成的任务指标中心城市“十四五”规划目标指宿城区、宿豫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市湖滨新区、市洋河新区、苏宿工业园区六个区域“十四五”期间需完成的任务指标5区级、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新建或改扩建)预期性增量个--46中心城市每万人拥有足球场预期性增量片1.1811.2注:约束性指标为必须完成内容,预期性指标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完成目标的内容第三章 公共体育设施布局体系第一节 中心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发展总体布局至2025年,宿迁市中心城市形成“一主三副一环多点”的公共体育设施空间布局结构根据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现状及发展空间,宿城区形成全民健身核心区,宿豫区形成体育综合服务先导区,宿迁经济开发区形成智慧体育先行区,市湖滨新区打造为时尚运动活力区,市洋河新区打造为篮球运动特色区,苏宿工业园区形成企业职工全民健身服务区。
各区在完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提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布局多功能多样化体育设施,形成各具特色的宿迁活力主城区第二节 公共体育设施主要功能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宿迁市中心城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打造活力城市形象,推动时尚体育城市发展,推进体育强市建设,围绕中心城市体育设施发展,体育设施以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城市配套功能为基础,以“体育+”融合发展为特色,构建更为完善的宿迁市公共体育设施功能体系一、全民健身功能各层级公共体育设施以全民健身为基本功能,设置各类人群适用的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以均等化、普惠化的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理念,直接作用于周边群众,保障广大群众日常体育运动的开展二、赛事活动功能进一步完善宿迁市中心城市公共体育设施承办各类赛事活动的功能,完善承接多样化赛事活动的公共体育设施体系,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三、城市配套功能为进一步完善宿迁市中心城市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城市的理念,体育设施作为广大群众享受健康生活、提升幸福感的重要组成,是完善城市配套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应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同步推进四、“体育+”融合发展功能一是“+教育”,扎实推进青少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加强非学科类体育技能的学习与实践。
二是“+旅游”,以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为目标,以户外运动为切入点,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三是“+康养”,普及适老性体育设施,将体育设施与老年康复、疗养结合四是与活力主城概念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酒都不打烊”夜经济策略中关于体育工作的部署,围绕宿迁马拉松赛道、宿迁城市慢行系统、体育服务综合体以及体育主题公园等设施,发展“城市跑”、“夜跑”、群众性夜间体育赛事、沉浸式观赛体验等时尚体育活动,塑造活力宿迁的新形象第三节 中心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体系依据宿迁市中心城市当前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现状,结合城市结构、人口规模和服务半径,形成“三层四级一专项”的体育设施规划体系并依照城市发展,充分利用金角银边,合理布局多功能体育空间一、市级公共体育设施市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对象为市域,在市域范围内统筹配置以竞演赛事和竞技训练为主要功能,满足承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和全国及以上单项高水平比赛的需要,同时具备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体育产业示范、体育文化交往、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十四五”期间市级公共体育设施以完善体育公园建设为主二、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区级公共体育设施服务对象为县(市、区)域,在县(市、区)范围内统筹配置。
满足承办地区综合性运动会和群众性单项赛事的需要,同时具备全民健身、体育培训、专业训练以及商业配套服务等功能根据中心城市实际情况,“十四五”期间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宿豫区体育中心改扩建以及区级体育公园项目为主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应按照服务半径和人口规模设置,宜布局在方便、安全、对生活休息干扰小的地段,并应结合居住区内人口结构配置类型多样的体育设施新建居住区应按标准配置,已建居住区可根据场地情况进行配置非体育用地中宜兼容设置公共体育设施,并应与公共绿地、文化设施、学校体育场馆统筹布局十四五”期间基层公共体育设施以镇(街道)级健身中心以及体育器材配置为主镇(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主要服务对象为镇(街道)域,主要满足全民健身需求主要服务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