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次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doc
3页1这次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能量从青藏高原向内陆释放中国地层分为青藏高原板块、华南地区板块、华北地区板块等6大亚板块四川汶川是地震活跃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这次地震聚集了巨大能量,突然间释放,能量沿着板块裂缝传递,对各板块进行挤压,地层破裂尺度较大,导致其他地区有震感,灾情严重全球7级以上地震大约每年18次,8级以上大约1至2次中国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推挤,地震活动比较频繁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因此,这里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挤压欧亚板块、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时,也同时向东运动,挤压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块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上个世纪初曾经发生过强震。
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是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李维森 ]8 月 22 日,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上报了“关于汶川地震地形变化监测结果的报告” 经国务院同意,国家测绘局、中国地震局联合发布公告,向全社会公布有关结果下面,宣读公告主要内容: 一、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区域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达 238 厘米,沉降量达到70 厘米,隆起量达 30 厘米二、龙门山断裂带西侧块体向东偏南运动,位移达 20-70 厘米;东侧块体向西偏北运动,位移达 20-238 厘米东侧块体下沉达 30-70 厘米三、陕西南部区域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大位移量达 4 厘米;甘肃陇南区域向东北运动,最大位移量达 5 厘米四、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监测点向西偏南运动,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为 2-3 厘米 监测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对灾区地形造成了较大影响,但对灾区以外地区的地形影响不大;灾区范围的测绘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但灾区以外则影响较小地震发生后,国内外一些研究机构、公众及媒体等,对地震引起的地形变化众说纷纭,有媒体报道:“12 日的错动使当地地壳抬升九公尺,喜玛拉雅山长高2好几公尺” 。
这种关于青藏高原因汶川地震隆起数米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据《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 GPS 测站所产生的复测资料(1999—2001—2004),以 1999—2001 年的运动为基本参考(阶段性形变背景), 从 2001、2004 年两期资料中分离了 2001 年昆仑山 8.1 级地震对其产生的主要影响量,结果表明:①昆仑山 8.1 级地震对青藏高原东北缘产生了比较显著的影响,且位移与形变的方式与背景有很大的差异;② 震后的位移分布更加有序,该区西北地区向西偏南向移动,东南地区向北移动;该区最大位移超过 15mm;③地震对该区西北地区的影响是能量释放性的,对东南地区的影响是能量积累性的;④震前面应变以收缩为主,震后西北地区为面膨胀(越西越大),东南部为面收缩地区从整体上看,昆仑山 8.1 级地震的发生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区地震活动具有"东增西减" 的作用监测结果表明,在北川、映秀等强震区地形变化较大——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区域监测点的水平位移量达 238 厘米,沉降量达 70厘米,隆起量达 30 厘米;——龙门山断裂带西侧块体向东偏南运动,位移达 20—70 厘米;东侧块体向西偏北运动,位移达 20—238 厘米,东侧块体下沉达 30—70 厘米。
——陕西南部区域向西北方向运动,最大位移量达 4 厘米;甘肃陇南区域向东北运动,最大位移量达 5 厘米 监测显示,青藏高原珠峰地区的监测点向西偏南运动,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为 2—3 厘米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大约 5000 万年前,印度洋板块向北漂移,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后俯冲到后者的下面,造成青藏高原隆升,使得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成为地震密集带最近三四百万年来,印度洋底的洋中脊扩张更趋明显,使地壳上部发生拉力与拆离,导致印度板块快速向北推挤,逼使青藏高原向东推挤华南板块(即长江以南、四川盆地以东广大区域,也称扬子板块) ,也同时向东北方向移动,挤压四川盆地向东北走滑,在板块交接处形成较大的断裂带,这就是著名的龙门山大断裂带,龙门山地块沿断裂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造成龙门山地块向西北走滑并推覆在成都平原地块之上,形成由逆冲断层 1 和推覆体构成的地质构造,地质学上称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回过头来看这次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发生的碰撞挤压密切相关在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这一带,北面是欧亚板块,南边是印度板块,这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时候没有发生某一个板块把另一个板块撞到软流层里的情况,发生的碰撞是属于大陆和大陆会聚的边界,碰撞的结果使得地面隆起,就形成现在图中看到的现在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的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地壳的厚度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地壳都厚的原因,也是为什么会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非常雄伟壮丽的珠穆朗玛峰汶川地震发生在龙门山地震,主要是因为茂县、汶川的地震,以及映秀、3北川的断裂是中间的这一条,以及宏县到万县的断裂,这三条断裂究竟哪一条参与了这次地震的发震呢,这是我们在这里要回答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利用全球地震台网记录的数据,对这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破裂过程做了系统的分析这些工作是在地震发生之后 4 小时得到的结果,这 4 个小时包括了3.5 小时下载资料的时间,真正用来分析和处理得到的结果只用了半小时时间,这是分布在全球地震数字台网记录的地震复杂情况(图) 根据分析,地震是从北东到南西方向分布的断层,地震断层是朝着北西方向倾斜,形象的看这个断层从北东延伸到南西方向,它是一个逆断层错动在地质学里,通常把地震的断层分成几个类型,其中一个类型就是所谓的逆断层,是指发生错动的时候,如果上排相对下排朝上运动,就叫做逆断层,如果是向下动就叫震断层,另外一种是断层面两面的岩体是沿着水平方向错动。
我们看到的汶川地震就是西北的上盘相对于东南的下盘向上运动断层向西北倾斜,这次地震余震的分布告诉我们,余震正好沿着我们定出来的一个轨迹分布,如果从地下西南往东北看的话,余震也是分布在一个 30 公里深的地震,跟这三条断层都有联系所以我们说,汶川地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地震断裂,它的发生虽然主要跟中间的映秀、北川断裂错动有关,但是在断裂东边宏县、万县的断裂,以及西边茂县的断裂都参与了这次活动这次地震发生的时候,断层的错动也是非常复杂的,震源机制也是由南而北逐渐的变化这次的地震的破裂过程也是非常复杂,所以下面跟大家简要的介绍地震的破裂过程这次地震,我们利用仪器测到的震源的位置来看,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都江堰映秀的下方,在地表以下 15 公里,现在大家熟知的震源位置或者震中位置是这次地震最先发生破裂的地方,整个地震破裂面从东北到西南影响了 300 多公里长,图中彩色图像代表地震发生逆断层错动幅度的情况,红颜色代表了错动最厉害的部分,最大的地方到达 8.9 米,就是发生在映秀的下方,错动一直贯穿到地面上来最长达到 7.9 米错动从映秀开始,但是朝着东北方向传播或者说拓展,也朝着西南方向拓展但是朝着东北方向拓展的时间长,面积也大,所以表面上让我们感觉到地震是从震源开始朝东北方向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