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课汉译及其社会背景.doc
12页最后(zuìhòu)一课?汉译及其社会布景 一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承受,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土壤和话语空间而一部外国文学作品,借助翻译,在承受国成功地实现其生命的延续,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获得外乡化再造,也老是反映着承受国怪异历史前提,有承受国外乡社会激情的运作介入其间是以,追溯一部异国作品在中国的命运,就其与一个时代的精神糊口的联络加以考察,可以更好的熟悉它以及对它承受的历史,也更好地熟悉承载了这历史的我们本身十九世纪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1912年被译入中国①,从上一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持久入选我国中学语文教材,超越了时辰和不合意识形态的阻隔,是在中国最有普及群众根底的法国文学名著之一尽管在它之后,都德的其他作品也陆续译入,为数不能算很少②;可是关于都德,中国人记忆最深的,永远是普法战争,是?最后一课?可以说,在汉措辞说都德的语汇中,最具暗示力的就是?最后一课?,她甚至可以作为都德的代名词,作为“爱国主义〞的符码编入了近代中国人百年的经历史和激情史法国人眼中或许更是擅写南方风情的温婉的都德,在中国语境中被爱国主义作家置换尽管学者文人曾在以哀逝情怀叙写湘西风土的沈从文身上体认了都德的韵致,显示了他们对这位降生于普罗旺司的法国作家的审美回应,而对于通俗的中国受众,星光下牧羊人的柔情和赛甘师长老师的山羊遥远而陌生,只有?最后一课?和都德一路熔铸为爱国主义的代码,成为我们本身精神财富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对一个作家的承受,尤其是对一个异域作家的跨文化承受,有时会呈现对这一作家的部分的强调或部分的偏废,它是承受者自立选择的功效,与承受者所处的历史文化现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关系法国文学史家朗松曾言,“每部代表作的历史都浓缩着消费该作品的平易近族以及承受这一作品的其他平易近族的乐趣史和敏感史〞③是以,回复复兴一个作品的跨文化阅读中所牵扯的历史语境,考察其最初承受者的阅读敏感,有助于理解这一作品在相异文化中的机缘,同时也能提醒承受者自我在外来作品的外乡化运作中的意义本文从?最后一课?最初的译本着手,连络其他早期呈现的译本,分析这部法国文学名著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时代、出格文化语境中被承受时,中国外乡文化的切身经历和平易近族激情的积郁若何制约着译者,并经由过程译者的小我敏感穿透作品,奠定(diàndìng)了承受之基,使这部作品成为几代中国人在割地赔款的暗影下,在亡国的现实危机中爱国激情表达的媒介按照今朝把握的材料,胡适翻译的?最后一课?〔原名LaDernireclasse〕是都德作品汉译的第一篇,它最初刊登在1912年11月5日上海?大年夜共和日报?,译名?割地?④此后,同一译本又由留美学生编纂,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留美学生季报?在1915年春季号仍以?割地?之名从头刊出。
1919年,亚东藏书楼为已然成为新文化勾当俊的译者出版?短篇小说集?,以?最后一课?原题收入该译本此后,这一译本又在二十年代初开始,在白话文进入根底教育的布景下,被收入由中国现代史上最大年夜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中学语文教科书,成为都德这部作品在中国传布最广、影响最大年夜的译本,最有力地介入了汉语语境中都德形象(xíngxiàng)的机关与胡译重刊于?留美学生季报?同在1915年,同样在上海,创刊于1915年6月,以城市市平易近为读者对象,以娱乐休闲为灯号的小说周刊?礼拜六?推出了签名“静英姑娘〞译的?最后之授课?,是胡适译本之外今天所见最早的他译;因为?礼拜六?所牵扯的与?留美学生季报?不合的读者层,这一新译本的呈现对于回复复兴?最后一课?在中国的承受语境别有意义此外,在上述两个译本呈现之间的1913年,在长沙出版的?湖南教育杂志?刊载了标明“匪石译〞的?最后一课?⑤,尽管经过文本的比照分析发现这个译本只是对胡适译本的改写,可是这一现象本身,和都德之同一作品在不到三年时辰里几回再三被选择被发现,都从不合层面显示着承受者社汇合体意识在对异域文学作品移植和化入过程中的有力运作胡适译本初名?割地?,这一译名的选择就已准确无误地传递着光鲜的时代印记和强烈的激情信息,以一个(yī ɡè)词语的选用开启了外乡经历、平易近族激情对都德的再创作发明。
最后一课?法文原名LaDerniereClasse,光鲜而切近故事内容:一个学童对本身“最后一课〞的深切记忆在翻译时,译者与第一读者胡适,抛却了直接将其译为?最后一课?这样合情而又轻松的做法,而选择把这部作品最能激起他回应的故事的本质直接推向前台,“割地〞一语道出了超出作品主人公孩子所能理解的,河山沦丧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常识分子心中激起的辱没与悲愤恰是二十世纪初年承载着一系列割地赔款的历史,刻骨铭心地日夜感到传染着亡国焦炙的经历促使他做出了对这一词语的选择在为译本写的短序中,胡适看似随意地交代了译名的改变,字里行间也了了地透露了译者对都德作品的最凸起敏感点:著者都德生于公历千八百四十年,卒于千八百九十七年,为法国近代文章巨头之一当公历千八百七十年,法国与普鲁士国开衅,法国大年夜北,普国尽据法之东境明年进围法京巴黎,法人力竭乞降赔款五千兆弗郎,约合华银二千兆元,盖五倍于吾国庚子赔款云赔款之外,复割阿色司娜恋两省之地以与普国此篇托为阿色司省一小学生之语气,写割地之惨,以激扬法人爱国之心原名?最后一课?,今名乃译者所更也平易近国元年九月记于美国⑥下笔所及,处处以法国反不雅观“吾国〞,涉及赔款,那么折以“华银〞,比照“庚子〞。
对于近代中国,“割地赔款〞可以说是驱之不散的梦魇,是“亡国〞命运的榨取,而译者本人恰是在这榨取的疾苦中发现并感到传染了都德所以,“割地〞这一词语穿插着承受者激情历史与现实的积郁,在都德作品的刺激下脱口而出,几乎可以说是那时中国社汇合体意识借青年胡适之手的“自由(zìyóu)写作〞那时的胡适以庚子赔款公费身份留学,在美国已经两年这种经历和处境是他作为?最后一课?译者的怪异本钱尽管被美国“泱泱大年夜国之风〞浸漫,并已渐生第二故土的激情,故国之忧未能稍减从他那时的日记和手札中屡屡可见其“远人焦思〞随国内风雨而动在给母亲的家信中,他多陈述请示异国见闻,记述友人仁善,学业长进,尽管也难掩对故土排场境界的关切,对家境拮据的担忧;而在对平辈伴侣的手札中,在日记里,“亡国〞之威胁与贫穷之压力是那时并悬于头上的双剑,尤其是侧身于优游的美国中产阶层社会里感到传染的贫穷,加倍剧着对弱国、对亡国的体味可以说,作为译者的青年胡适,是在某种极其小我化的布景中,怪异地经历着亡国的惨剧和弱国的悲哀在那时国人的眼中,他或许应是幸运的,庚款留学,分开了以朝不保夕的小生意或卑微的教职餬口的苦境,来到“风气极佳〞、“无不有泱泱大年夜国之风〞⑦的美国。
可是,这一幸运却又是宿命地使他感到传染亡国悲哀的根源:他的留学本身恰是割地赔款的伴生物,他的“幸运〞又恰是家国不幸的镜子是以,他的留学身份带给他的,不仅是美式糊口陶冶的安然安静温厚,而且使他比一般中国人更痛切地体认割地赔款的激情意味那是一种无所不在的榨取,而这榨取使他反省,分袂写于1913年和1915年的?赔款小史?和?非留学篇?,见证了他对自身处境与家国命运的怪异敏感所以当他被都德的小说所打动时,他征服本身的激情波澜,在翻译勾傍边注入了本身正在身历的经历,并借移译都德之作一浇心中块垒割地?的译文最初颁布于上海的报纸,而报纸作为成熟中的城市糊口的公共空间直接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敏感胡适留学在美,持久处于“远人闻乱,心日夕不能安〞⑧的境地,报纸是他借以(jièyǐ)关注故国的首要媒介就在他翻译?最后一课?前后,1911年3月25日日记:“连日日所思维,夜所梦呓,无非亡国惨状〞⑨在1912年11月15日,那么有“读英报纸论吾国是,中心如捣,又至邹秉文处读上海报纸〞⑩等语,真实记实了青年胡适现实激情与国内危亡排场境界的照应,而他对故国命运的焦炙那么成为他感到传染都德、承受?最后一课?的精神土壤。
胡适与?大年夜共和日报(rìbào)?的联络,在于他中国公学时代的同窗叶德贞,那时叶在这家创办于1912年初的报纸工作在胡适的日记中,1911~1912年间曾几回呈现与“德征〞手札交往的记实如:1912年9月28日,译?割地?时代〔据日记实,9月26始,至9月29日译毕〕,“夜作长书寄德征〞,9月29日“夜译?割地?成,寄德征,令载之?大年夜共和?〞10月15日,又见“得德征寄报甚多,一一读之〞可见,此时德征和报纸更直接联络起了在异乡的胡适与故国而故国的报纸对游子来说老是切盼而又深恨的──因为它经常传递着“国亡在旦夕〞的哀音,加剧着远游者的焦思查阅仅见的?大年夜共和日报?1912年10~12月,?割地?落款与连日各版面警报般的标题问题互相照应,彼此协调,传染着阿谁时代常识者层体认亡国期近的高度严重:10月27日社论?呜呼蒙古,竟为朝鲜继也?,10月28日评论?忠言濒死之支那?,10月29日?呜呼蒙古,呜呼青岛?──来自故国的动静声声中听皆为泪,成为亡国危机下译者胡适以中国悲怀演绎异国之?最后一课?的底子语境同样浸润着故国焦炙、陪同译文颁布的周边文本──译者的媒介后记,更直接地表达了其作者翻译勾当的意义指向:借“他者〞之历史,写“自我〞之现实。
在前引译序中,他以法国命运对中国的比附,不仅使译文的读者更切近都德,也使中国人遭遇的割地赔款的历史直接介入对外来文本的解读比之媒介,置于文后的“译者识〞暗示(ànshì)了青年胡适对都德短篇小说艺术的赏识,但他最不能忘怀的仍是作品艺术地暗示的“割地之惨,奴隶牛马之痛〞,并呼吁“读者勿等闲放过〞胡适的译文为白话,精练俭朴,尽管有细节的删略,那以无邪的孩童口吻传递的深挚的伤痛以其俭朴平实打动了几代中国读者在胡适译本对细节的删略中,有一点比较凸起表达了译者的翻译策略,更值得注重,这就是对人名的尽量简化:第一人称叙事的主人公小佛朗茨之名在原文有三次呈现,而译本从未呈现这一改变削减了因为陌生的名字带来的文化隔膜,拉近了外乡读者与异国故事的激情距离 ,使读者更等闲直接进入主人公的情境,发生超越地域与文化的照应尽管也要看到,在胡适译本此后的遍及传布中,译文载体──白话的崛起和译文作者的身份都可能是首要成分,可是译本本身及其发生之初的底子语境已然奠定了这一作品的总体承受指向,并给后世以深化影响当胡适译本再刊于?留美学生季报?时,处于欧战布景下的中国进一步从历史在现实的延续中再度选择了都德假设说?留美学生季报?的读者主假如(jiǎrú)青年学生和常识分子,涉及最为敏感的精英的社会阶层,那么,同期出现在通俗文艺期刊?礼拜六?的另一个译本那么可能从不合层次提醒?最后一课?在中国被普及承受的激情根底。
礼拜六?是创办于1915年6月的小说周刊在编者为其发刊写的“赘言〞里有编纂者钝根的出名辞吐:“买笑耗金钱,觅醉碍卫生,顾曲苦鼓噪,不假设读小说之省俭而安泰〞,“一编在手,万虑都忘,劳瘁一周,安闲此日不亦快哉〞它不仅诠释了该刊所以命名的原因,也张起了安康休闲的灯号而在该刊创办不及一年,第38期〔1915年2月20日〕就有作者马二师长老师在其“寓言小说〞,?赌?的“著者曰〞中说:“时局至今,何暇更做小说,然小说未始不成把持以促起国平易近之迷梦〞在他的寓言中,子孙众多、曾广有财富的“华老头〞家成了赌场,被来自“西村〞的赌徒“英〞“法〞“德〞“俄〞“管领〞,而又有阴险的紧邻“东方〞的欺侮觊觎……都德?最后一课?的又一译本,静英姑娘译?最后之授课?就刊出于同时代的1915年3月27日第52期在此前后,关于战争、爱国、英雄的作品密集呈现于?礼拜六?,如?血性男儿?、?爱国少年传?、?裸英雄?等等,小说实已成为“惊起迷梦〞的工具,而不再追求使人“万虑全消〞第56期?裸英雄?的作者黑子照应马二师长老师的感伤,说,“时局如斯,吾人非特无暇做小说,且亦不忍作小说,……呜呼,强邻狼突,或战衅将开〞刊登于同一期,签名“剑侠〞的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