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设新型教师团队的管理机制的思考.doc
2页建设新型教师团队的管理机制的思考教师作为先进牛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弘扬者和推动者,作为青少年学牛健康成长 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疑是推进教育创新的中坚力量, 所以,要实现适应培养创新能力需要的教育创新,首先要有具备创新意识和创 新精神的教师当然,仅凭一人Z力,势单力薄,难成气候,因而建设新型教 师团队才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有力之举,针对H前状况作如下思考:一、 培养教师团队合作精神不同教师基本素质会深深地影响着教师的团队意识,导致教师团队意识的 缺失因此 学校团队建设n标确定为打造“让学习成为习惯,研究成为风气, 高绩效成为追求,精诚合作成为品位”的和谐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除了 在培养青年教师这件事上,就是在教学上、生活上、课间活动上都要求体现团 队合作要集体备课,资源共亨,发挥集体智慧,新老教师配合,编写学案和 教案做到统一学案,统一教案,统一作业,统一授课吋间从而为课堂教学 提供精编精讲的符合学情的资料二、 优化团队功能,增强办学活力我们过去经常讲“人多力量大”,但事实也未必,只有当教师融入到一个 个具体的团队里并释放着自己的智慧时,这样的团队力量才更人要根据形式 多样、合理组合和有序交叉的原则组建了不同的团队,这不仅给能教师们增加 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而且还给这样的团队管理赋予了团队建设的内涵。
一个 教师有可能是多个团队的组员,这样使得教师不会产生等级差别的感觉,也能 使各团队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更好地体现团队的融洽、合作、创新和进取的 精神三、 激励团队行为,提升办学实力1. 制度激励为了加强教师的团队建设,凝聚教师的团队精神,应对教师 的考核评价等制度作了调整,从小渗透了发扬团队精神,鼓励团队合作的思想2. 榜样激励著名球星乔丹说过一句名言:“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 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我想这就说明骨干教师在教师团队建设小的 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他们不仅体现在专业引领上,也休现在团队合作精神的 凝聚上3. 情感激励在教师的团队建设中如没有有效的沟通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 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团队因此加强 对话和交流是情感激励的主要途径四、 探索发展性教学管理模式,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教育生命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对 学生生命的培养与塑造但是,陈旧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己经制约了教师的 发展,难以统领新课改的实施因此重建教学管理模式,使之适应课改的需求, 推动学校的发展,已成为学校管理的重点工程那么,如何构建新型教学管理 模式呢?以课改新思想、新理念为指导思想,改革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整合 教学管理资源,深化和谐管理理念,探索-•种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发展性 教学管理模式。
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比武,评选学科带头人等1、 要使学校健康发展,必须让全体教职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培养 一种团队合作的创新精神教职员工要有“学校兴衰,我的责任”思想观,用 责任心来统一全体教职员工的思想和意志2、 还有推门听课、换班上课等也是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在学校管理上, 采取了以制度保证课改的顺利进行和推动各项工作的有序发展如课堂中,牛 生互动,教师点拨,成为课改的着力点3、 学生在教师编写的学案指导下进行口学,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和调度 者,根据学生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岀的疑问,先由学生组 合的四人学习小组讨论释疑,学习小组长由优生担任,负责主持本组讨论和帮 扶学困生,学生讨论和帮扶亦无法解决的问题由老师进行点拨,使学生之间的 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留有15分钟左右吋 间让学生自主复习巩固,当堂训练,以减轻课后作业的负担4、 要求教师们精编习题,讲求实效教师从成千上万个题海中精选精编习 题,避免重复练习与泥沙俱下的弊端产牛,教帅大量的艰辛劳动换来了学牛从 题海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落实好减负5、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师 的思想。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I佃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课堂教学改革依然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为加快教师课改理念的内化和 实践的步伐,本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原则,学校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 开展多层面的课堂教学研究活动6、 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学品位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如何,说到底实 际上就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工作之小,落实到每一 堂课的教学之中,以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推动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7、 .、鼓励实践,张扬个性课改实验,不但使教师成为教材知识传授的 实施者,而且使教师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成为课程的决策者8、 开展校木研讨,深化课堂改革围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个中心,开展 丰富多彩的教学研讨活动解决在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营造良好的 教研氛围,促进校本教研制度化,深化反思型教研活动,范围包括课堂教学反 思、课题研究反思、个人成长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