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精编.docx
31页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级中学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复习资料(必修Ⅰ)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知道周朝的建立;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课) 1.约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 2.分封制:①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分封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 ④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3.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结合,使其具有浓厚的宗族色彩②等级森严③以血缘为纽带,确定权利分配方式 (2)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的创立和郡县制的史实;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含义;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2课)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 2.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特征:皇权至上 3.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5.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3)列举唐三省六部制及宋朝分割相权等措施,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列举汉朝郡国并行制和元朝的行省制度等史实,说明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3课) 1.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宋朝设立中书门下省,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皇权不断加强 2.汉朝郡国并行制: 3.元朝的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4.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 (4)了解明内阁、清军机处设置的史实,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4课)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 2.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因而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里所以说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 3.君主专制在明清发展到顶峰我国多名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 4.从秦到明朝,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列举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概述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0、12课) 1.虎门销烟:林则徐领导1839年6月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2.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①根本原因:英国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资料,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②结果:中国战败,签定《南京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③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发动,1856-1860 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了 4、甲午中日战争: 1894年7月——1895年4月 ①根本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黄海海战邓世昌牺牲 ②1895年4月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割地、赔款、通商、开厂 ③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了 台湾人民进行反割台斗争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6月发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略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义和团运动:1898—1900年 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体现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意义,列举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等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16课) 1.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开始侵略中国。
2.七七事变标志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 3.日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等罪行 4.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名族统一战线全民族团结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5.国民政府抗战初期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中国军队取得了平型关、台儿庄战役的胜利 6.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7.历史地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金田起义、定都天京、北伐和西征、天京变乱及天京陷落等史实;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影响;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11课) 1.太平天国运动历程: 1851年金田起义,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正式政权北伐和西征达到军事上的全盛时期1856年天京变乱由盛转衰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天朝田亩制度》 1853年 a、核心:解决土地问题,提出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b、内容:①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归国库、平均分配产品 c、理想目标:建立一个“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d、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革命性)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空想性) 3、《资政新篇》 1859年,洪仁玕 a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b内容: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发展资本主义 c评价:(1)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2)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因而《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推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第一,太平天国革命达到了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第二,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清朝统治的衰落和崩溃 第三,打击了外国侵略者,阻滞了中国半民地化的进程。
第四,太平天国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意志 第五,太平天国革命也是当时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同时也震动了欧洲大陆 5、教训: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6、局限性: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是小私有者,具有自私狭隘特性不是新生产力的代表,不可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说明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②时代局限性:当时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没有形成,先进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还未产生,因此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而失败 主观方面(农民阶级局限性)①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广大将士不明确革命目的 ②定都天京后,贪图享乐,争权夺利③战略失误:偏师北伐,孤军深入 (2)了解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的史实;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及影响;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3课) 1、兴中会: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武昌起义 ①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2)社会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3)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两个中心:东京、上海;三个代表: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6)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成立 A、革命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B、革命政党:同盟会(政治纲领——旧三民主义、组织、领袖、性质) (7)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 4、清宣统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5、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 内容:A、主权在民; B、国民自由、平等; C、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责任内阁制(防止袁世凯个人专权)性质: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概述五四运动的原因、经过,认识其在中国民主革命史的地位与作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知道中共“一大”内容,认识中共成立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4课) 1、五四运动: ①原因: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导火线) ②经过:第一阶段:运动中心在北京,学生充当先锋 第二阶段:6月5日起运动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③作用: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爱国运动从此,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