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七章-新自由主义诸流派-经济学说史课件.ppt
2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经济学说史,第十七章 新自由主义诸流派,第一节,现代货币主义,20世纪的后30年里,新自由主义思潮重新风靡经济学界,现代货币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出现的一个经济学流派,它一开始就以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抗者的面貌出现,其领袖和奠基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其他代表人物有美国经济学家卡尔布朗纳、艾伦梅尔泽等,以及英国经济学家艾伦沃尔特斯、戴维莱德勒、迈克尔帕金等,代表人物和思想渊源,货币主义根源于传统货币数量论,其核心观点是:物价水平的高低和货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国货币数量决定的,货币数量增加引起物价上涨,货币价值下降,货币数量减少则引起相反的变化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的结论是相同的,都认为物价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多少;所不同的是交易方程式强调货币在支付过程中的作用,而剑桥方程式则强调人们手持现金的作用,货币主义的另一个直接的理论渊源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形成的早期芝加哥学派的经济理论,其主要特点是:(1)继承货币数量论的传统,重视货币理论的研究;(2)主张经济自由主义,赞扬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
60年代以后当凯恩斯主义日益陷入困境时,芝加哥学派的传统得到恢复和发扬,其中弗里德曼是最重要的领头人物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货币主义主要论述了这样一个观点:货币供给在短期内决定名义国民收入,而在长期内决定价格水平这种分析是在货币数量论的框架中进行的,并且依赖于对货币流通速度保持稳定的分析,1、货币需求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剑桥方程式实际上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货币现象作了分析,其中货币的供给由法律和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是一系列可供选择的资产组合的多元函数,M/P=f(y,w,r,m,r,b,r,e,(1/p)(dP/dt),u),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2、通货膨胀与自然失业率,菲利普斯曲线表明通胀率和失业率存在着稳定的反向变化的关系;货币主义一开始就怀疑是否存在一条稳定的菲利普斯曲线,弗里德曼引入了“适应性预期”和“自然失业率”两个概念对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作了改进;适应性预期指工人和企业会根据上一期的通货膨胀率调整工资报价,以保证实际工资不会由于通货膨胀而下降弗里德曼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所反映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有在短期内一定条件下才存在;在长期内,经济趋于自然失业率的水平,扩张需求的政策只能因为增加货币供给而引起通货膨胀。
弗里德曼从货币数量论出发,把通货膨胀说成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数量增长快于产量增长的结果;说明自然失业现象不是靠政府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所能解决的货币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3、经济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货币主义提倡的经济自由主义不是简单的回到古典自由主义那里,而是一种“新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具有“黏性”,货币主义认为价格和工资是相对灵活的;如果没有外来干预,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市场将会体现出最好的资源配置效率,私人经济就是趋于稳定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波动大多来源于政府行为,特别是货币供给的变动,弗里德曼所赞成的经济自由主义,既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也不是像凯恩斯主义所主张的那种国家和政府的干预政府要保护产权和契约的履行,解决市场的不完全性,对公共产品须由国家和政府提供或进行干预,但要把指令性因素降至最小,主要依靠自愿合作来解决经济问题货币主义的政策主张,1、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坚决反对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认为最佳的货币政策应该是货币供给以固定的速度增长,并且在任何经济形势下都维持这一速度,建议美国货币供应量应该按每年4%-5%的固定增长率增长,3、“收入指数化”方案,提出了“收入指数化”方案代替收入政策,将工资、政府债券和其他收入同生活费用(如消费物价指数)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它们根据物价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4、实行浮动汇率制,认为固定汇率制导致各国从美国输入了通货膨胀,而浮动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功能,有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自动均衡,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第二节 供给学派,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又一个直接与凯恩斯主义相对抗的自由主义经济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布鲁斯,巴特利特、裘德,万尼斯基、保罗,罗伯茨、罗伯特,蒙代尔、乔治,吉尔德等人,理论渊源,供给学派理论基础是比较薄弱的,没有能够提出能和凯恩斯主义相对抗的新理论,而只是把古典经济学的那套东西重新搬了出来,20世纪70年代,供给学派重新把“萨伊定律”搬了出来,认为正是凯恩斯主义长期以来不断的刺激需求,持久地损害了资本主义经济;要想克服“滞胀”危机,必须放弃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回到注重供给、提倡经济自由的“老路”上来,供给学派并不是一个体系严密、理论统一的经济学流派;它有两个核心特征:强调激励和倡导大规模减税,对减税的分析,在凯恩斯主义的乘数模型中,税收变化可以通过税收乘数影响总需求,并影响产出。
供给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夸大了税收对总需求的影响,结果导致政府过多地运用税收政策增加收入或刺激需求,而忽略了税收负担对激励的影响,阿瑟,拉弗通过“拉弗曲线”来说明税率和税收总额的关系,以及减税在刺激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供给学派的其他政策主张,1、减少政府开支,大规模缩减福利开支,提高私人投资的能力,2、采取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和长期的经济增长相适应,3、尽可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来自动调节经济供给学派和凯恩斯主义之间的分歧,不仅仅是供给自行创造需求还是需求自行创造供给之争,更是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之争,对供给学派的简要评价,供给学派是对凯恩斯主义的直接否定,是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的产物,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还是微观主体的生产积极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供给学派的观点从这一点来看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得到了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的赞同,其政策主张对美国经济走出“滞胀”阴影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供给学派在社会哲学基础和经济理论方面较为薄弱和贫乏,缺乏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来与凯恩斯主义相抗衡;供给学派从凯恩斯主义只强调需求这一极端走向了只强调供给的另一个极端。
理论渊源,一战后,本来在德国盛行的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和政策,既不能解决国内经济问题,也不能抵御社会主义思潮弗赖堡学派有三个理论支柱:自由主义的社会秩序观念是其核心理念;其社会哲学沿袭的是古希腊以来就有的个人主义,特别是亚当,斯密等古典经济学家所阐述的经济自由主义的原则;信奉边际主义的经济理论,以边际主义为分析工具,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市场经济”这个概念首先是在1947年由缪勒尔,阿尔玛克在经济管理与市场经济一书中提出的;社会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和法治的结合,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弗赖堡学派的这一基本理论:,1、经济秩序理论欧肯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秩序或经济制度,从纯粹意义上说,只有两种“理念模型”自由市场经济与集中管理经济;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秩序都是两种“理念模型”的某种交替或组合;现代人类社会最完善、最理想的经济制度是“社会市场经济”,所要求的是国家有限干预下的自由竞争2、自由竞争弗赖堡学派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社会富裕这个基本经济目标的唯一有效手段;独立和自由的意志不仅仅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动力,而且它本身就是人类的最高价值社会市场经济理论,3、国家的有限干预与古典经济学派主张的自由放任经济是不同的,认为社会市场经济中不能否认国家的作用,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来确保正常的自由竞争秩序;自由竞争是国家干预的基础和目的,积极的、有限度的、间接有效的国家干预:弗赖堡学派认为他们提出的积极的干预是针对凯恩斯主义而言的。
凯恩斯主义是一种消极的事后干预,扭曲了自由竞争和价格机制;弗赖堡学派主张积极的事前干预,通过国家干预为企业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自由竞争环境国家不应该直接干预私人企业的经营,国家干预的范围只应限于自由竞争秩序的维持,并且政策法令必须明确有效弗莱堡学派的政策主张,1、保护私有产权,2、反对垄断,3、稳定通货,4、自由贸易,5、公平分配,对弗莱堡学派的简要评价,弗赖堡学派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是亚当,斯密及其以后西方经济中的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在二战后的联邦德国具体条件下的运用与发展;对于德国的重建与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弗赖堡学派力求在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之间寻找一种妥协,走“第三条道路”,即社会市场经济的道路;其探索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的,货币理论,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包括中性货币理论和自由货币理论两部分,其中性货币的含义是:货币对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不引起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不会引起生产方向的误导,即货币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哈耶克中性”,货币保持哈耶克中性有三个条件:1)货币总流量一定;2)价格可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灵活变动;3)所有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的正确预期基础上,中性货币理论是哈耶克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货币理论,哈耶克相信,通货膨胀的主要麻烦在于它扭曲了经济生活中的生产结构,认为要实行货币的非国家化,让私人发行的竞争性货币(也就是,自由货币,)来替代政府垄断发行的货币,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证:,1.政府垄断货币发行权的危害;,2.货币可以多元化;,3.私人能够发行稳定的、良好的货币。
经济周期理论,哈耶克继承了庞巴维克的迂回生产理论,并进一步分析:迂回的生产包括顺次相继的若干生产阶段,其中每一个阶段都以上一阶段的产出为投入,又以自己的产出为下一阶段的投入除了最后一个阶段外,其他阶段的产品都是中间品哈耶克把这种具有纵向顺序的诸生产阶段,叫作“生产结构”;整个社会的货币数量一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一定,从而生产的纵向结构一定时,经济就处于均衡状态生产结构的稳定与否,取决于各生产阶段上企业的赢利状况,而赢利状况又取决于各阶段产品的成本和相对价格,因此,相对价格是决定生产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也是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最重要因素,哈耶克认为,要克服经济周期性波动,最重要的不是通过稳定的货币供应来维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稳定,而是要保持货币的中性,即货币不干扰商品的相对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