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docx
7页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在当代全球化的环境哲学和生态伦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对一些特殊的地域环境都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并提出了相关的环境哲学命题,如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伦理,罗尔斯顿倡导的"荒野";之美等而在当代中国环境美学的研究中,对中国大地上的一些独特环境类型缺乏充分的关注,中国北方的草原环境就是一例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习惯于从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角度研究草原文化,本文试图换一种视角,从环境美学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草原景观形态的审美经验和价值,及其对当代全球环境美学建构和实践途径的启示意义 当代环境美学的基本主题是如何正确地欣赏人类生存和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环境)所谓"环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各种各样受人类影响或由人类构建起来的环境[1](P2)因此,当代环境美学要求在审美对象上从"艺术";迁移到"环境";,在审美欣赏模式上进行创新和拓展,以丰富和深化人类既有的审美经验和生存方式,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简单来说,环境美学主要"回答环境是什么、环境 体 验 是 什 么,以 及 其 美 学 性 质、审 美 价值";[1](P22),换言之,当代环境美学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几大问题:什么是环境?环境审美模式如何?环境审美的基本途径有哪些?以及环境审美的效应和价值等。
本文拟从环境审美的对象、审美参与模式以及环境审美效应等三个方面来重新看待草原景观暨草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 一、作为环境审美对象的"草原景观"; 当代环境美学试图超越长期以来以艺术为对象的分析美学传统,转向建构一种以兼容艺术和自然在内的"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一元化美学在当代环境美学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鉴赏对象就是我们的环境,即环绕我们的周遭世界作为鉴赏者,"我们不但身处我们鉴赏的对象之中,而且鉴赏对象也构成了我们鉴赏的处所";[2](P5)因此鉴赏者和鉴赏对象(环境)是亲密、整体而包容的关系我们日益认识到人类与所居住的环境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人类与环境是统一体";[3](P9)环境美学的范围和关注对象非常广阔,从荒野、草地、农业景观、乡村、郊区一直延伸到城市景观、周边地带、购物中心、室内环境等等,简而言之,整个世界千差万别的环境,都为我们提供了视觉、听觉以及各种感官感受的对象 从环境美学的对象来看,中国北方的草原景观及其文化形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质和魅力由于草原文化是指"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环境下的人们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的结果,既具有显着的草原生态禀赋,又蕴涵着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包括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基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宗教信仰、道德情操等";[4](P1)。
因此,我们考察草原文化的审美内涵和价值,首先需要从草原最基础的自然生态-景观形态入手中国草原文化作为一种建立在"草原";这一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基础之上的文化形态,他具有悠久的历史人文意蕴和浓郁的地域环境特色,因此千百年来各个民族赋予它以审美文化想象,使其愈加充满着神秘、美丽和浪漫色彩只要深入草原当中,我们就能体验它那与众不同的景观之美和风情之韵北朝敕勒族的着名民歌《敕勒歌》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据史书记载北朝时期的敕勒名将斛律金(公元488年―567年)曾演唱过这首民歌来鼓舞士气,使其传颂久远阴山是整个蒙古高原的至高点,歌中对阴山下的草原风情和景观的生动描绘,曾引发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的视觉期待和审美遐想读来趣味盎然,如同置身于苍茫寥廓的草原当中更重要的是,歌中描述了欣赏草原风景的独特方式:先是仰望天空,后又俯视大地,在俯仰之间感受到草原空间的辽阔与时间的绵延,正是由于欣赏视觉的上下左右的移动,从而把握了敕勒川草原上方天空的特点:仿佛圆形的穹庐笼罩着草地,这也体现了古代草原文化中"盖天说";的宇宙观[5](P48)。
同时,诗人还运用了触觉和听觉来感受草原的风的存在,置身于草原之上,风吹草低的审美愉悦是需要触觉、听觉甚至嗅觉的全方位把握来能深入感受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草原环境的审美方式需要调动所有感官的参与,这也是当代环境审美理论所极力提倡的当代很多的草原牧歌也为我们建构了欣赏草原景观的多重视角 以至"草原";一词华夏不同民族的审美语汇中,都蕴涵"田园牧歌";式的文化内涵汉语语境中的"草原";一词含义丰富,除了指北方游牧民族(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环境以外,更主要的内涵是指在辽阔天宇下白云、草地、羊群与优美牧歌结合中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景观与意境而蒙古语中的"草原";一词一般都是与"家乡";一词连用,称为"塔拉努图克";,既是指蒙古民族以草原为主的现实生存生活环境,也用来指称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而形成的精神家园 当我们投身于草原并开放全部感官去感受之时,常常会被深沉博大、辽阔无边、瞬息万变的景象所震撼无论是清醒的审视,还是沉醉的体验,都会收获非同一般的审美愉悦那么,草原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景观具有什么特点呢?据统计,地球上草原面积仅次于森林,是第二大绿色覆被层,约占全球植被生物量的36%、陆地面积的24%[6](P3~7)。
这里仅以我国境内的内蒙古草原为例来说明据统计,目前内蒙古草原约占全部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它由六个板块构成,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别是: 阿拉善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内蒙古高原的地形分布大致以高原、山地、丘陵、平原为主,东起大兴安岭和苏克斜鲁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西北端的马鬃山,南沿长城,北接外蒙,其间分布的草原类型主要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等[7](P51) 同时,蒙古高原的自然延伸也造就了东西有差异、四时有变化的广袤无垠的草原地理环境为了生存和适应于独特的草原自然环境,蒙古牧民的衣食住行都有自己的规范和特点,牧民合理利用牧草资源,进行轮流放牧;为了草场的可持续更替,必须敬天时、谋地利、重人和因此,从人文地理学的角度看,在这草原环境和草原经济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民族生存观、生态观和生命观,与中原文化迥然有别因此,草原景观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审美对象,在环境美学视野中可以呈现出别一种特别的类型;从环境美学来看待草原景观,可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衡量草原的内在价值及对当代文化建构的基源性意义 毋庸置疑,地球上的每一种环境类型都可以为人类提供了审美鉴赏的大量素材,"在大千世界中,不同环境在美学意义上如同艺术作品一样,含义隽永且价值颇丰。
";[8](P12)因此,内蒙古草原作为一种重要且悠久的环境类型以及栖居于此的草原民族独有的自然生态观念,应当能给我们带来欣赏环境的新模式和新视角草原作为一种景观系统,它具有天然性、荒野性、再生性与亲和性的特征一般认为,草原的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它是由草原地区的多种生物类型(草本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的,具有进行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的基本生态功能由于内蒙古草原是比森林、湿地等更为辽阔的自然生态系统,因此,从当代环境美学的视野审视蒙古族草原文化,发掘其中的环境美学思想,即人天相谐、顺应自然的环境审美论、万物有灵的自然价值观、敬畏自然的环境伦理观、俭约实用的朴素生态主义消费观这些朴素的环境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的启示意义不可小觑 二、草原景观的环境审美经验 千年以来,草原文化在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蒙元、满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各民族的推动和磨合下,逐渐形成了以蒙古族文化为主流、多民族融合的一种文明类型,其间它还与各个时期的中原文化不断冲突、交流和借鉴,以丰富和壮大自身同时,草原文化不仅包括以草原为基础的游牧经济模式,它还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9](P2),因此,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马背文化、蒙古族文化、生态文化等有具有家族相似性,在内涵和外延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当代学者指出,草原文化包括草原民族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子系统[10.草原文化产生的环境基础就是以水草为基本生物特征的"草原景观";,草原民族与草原的最基本关系(生产关系)就是"游牧";,而 "游牧";方式与草 原审美 经验有 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当代环境美学摒弃人与世界对立的主客二分的传统静观审美方式,追求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审美"参与";模式;同时,环境美学超越传统的以艺术为中心的美学,而以兼容艺术和自然在内的"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的总体美因此,在环境美学看来,"环境体验指的并不是欣赏外部的风景";,对象式的审美静观和如画式的艺术欣赏都不是环境审美经验的适当方式,对环境的审美不仅需要视听感官,还需要调动所有的身体感官来参与,从而创造一种"参与美学";的新模式柏林特为了区分一般性概念的"环境";和独特性概念的环境,他将后者称为"景观";,景观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类作为知觉个体参与到环境中去";的特点,因此,"景观 是 一 个 有 生 命 的 环境";[3](P10)本文中的"草原景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草原环境或草原景观是无限的、"无边框的";,人作为欣赏者是融入其中 并 随 之 流 动 的 一部分。
环境美学建构了一种从分离到融合的审美"参与";模式,从而重新界定了审美的主客关系,使其走向一元化美学环境美学的参与模式的建构,力求打破传统美学以艺术为中心的静观审美模式和非功利审美观在当代环境美学看来,艺术作品与自然环境是两种不同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是非现实的虚构世界,而环境则是真实的生存世界艺术品作用于人的视听感官而可能催生审美幻境,而环境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集合体,更是人类的生存家园和栖居之所环境的审美经验是运用多元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来对环境进行总体性的感知和全面的把握:"完整地感受世界,使用全方位的感知,这是在放大我们的经验、我们的人类世界、我们的生活由此,它的目标是一种扩张的但有识别力的意识,作为整体地活动着的有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在全幅经验中要有机敏的,智慧的和积极的投入";[1](P24)因此,对环境的审美感受就容纳了人类生活经验的基本维度,扩展和开放了人类的审美视阈,并重新构筑人类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艺术经验是对日常经验的超越,那么环境经验就是对生活经验的强化,环境美学的这一观点来自杜威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中提出了一种试图颠覆康德审美无利害说的实用主义美学观,他主张应当"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11](P9)。
杜威认为艺术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具有本质上的连续性,一种完整、统一而有强度的日常经验就是审美经验环境美学家柏林特等受到杜威实用主义美学的深刻影响,从而主张环境欣赏是一种多元感官的共同参与,是人在环境中的全身心投入而获得的整体经验由此反观我们以往对草原景观的欣赏,采取的主要是静观的"如画";模式,人将草原景观视为一种"图画";,站在主客分离的立场,以视听感官为主的欣赏途径,这是艺术审美方式在草原景观欣赏中的一种延伸这正是环境美学所着重批判的问题 从环境美学的视域来看,草原的环境景观系统具有与传统艺术审美完全不同的内涵和价值以往的欣赏景观的方式主要偏向于人与景观的分离,人对于草原而言只是一个外在的欣赏者,而不是内在的参与者而草原民族特有的游牧方式实际上具有一种人与自然的内在亲和性,人与草原之间通过游牧这一生存行为而获得了参与、尊重和亲近关系,游牧对草原采取了一种利用上的限制,从而防止过度的索取比埃尔曾指出两种不同的景观涵义:"解释1:景观表示风景时(我们所见之物),景观规划意味着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解释2:景观表示自然加上人类之和的时侯(我们所居之所),景观规划则意味着一系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