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娄底涟源市湄江镇洞庭新井煤矿“7.11”顶板事故案例分析.docx
3页娄底涟源市湄江镇洞庭新井煤矿11顶板事故案例分析、概述1 .事故发生时间:2007 年 7 月 11 日 16 时 10 分2 .事故单位名称:涟源市湄江镇洞庭新井煤矿3 .事故发生地点:三水平南四石门5 煤回风上山4 .事故类别:顶板事故5 .事故伤亡情况:死亡2 人6.直接经济损失:60 万元(详见附件3) 二、事故单位概况(一 )矿井概况该矿开采渣渡矿区沙坪区段栗山桥井田测水组煤层,矿井出露的地层由新至老依次为:下石炭统梓门桥组(C1z)、下石炭统测水组(C1c)、下石炭统石磴子组 (C1s)下石炭统梓门桥组(C1z):以灰〜深灰色泥质灰岩为主,含泥灰岩及石灰岩,中厚〜厚层状,水平层理, 顶部夹串珠状燧石结核中部为泥质灰岩及少量的石英灰岩下部为泥灰岩,底部为深灰〜灰黑色钙质泥岩全层富含单体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厚 120〜230m, 一般150m与下覆测水组呈整合接触下石炭统测水组(C1c):根据含煤性和岩性组合的不同,分上、下两段,其中下段(C1C1)为主要含煤段①测水组上段(C1C2):主要由石英砂岩、细砂岩、含泥灰岩、砂质泥岩等组成,厚80〜105m, 一般厚94m 。
②测水组上段(C1C1):主要由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煤层组成,厚70〜100m,一般厚85m o含煤4层,分别命名为 2、3、5、6煤层,5煤层为矿区主要可采煤层, 3 煤层局部可采, 2 、 6 煤层属不可采煤层下石炭统石磴子组(C1s):主要由钙质泥岩及泥灰岩等组成,深灰色,裂隙发育,含方解石脉,富含珊瑚、腕足类、海百合茎等动物化石全组厚度不详50°〜79°3煤层:厚0〜1.0m, 一般厚0.4m,灰黑色、黑色,粒状结构,似金属光泽,易碎成粉煤层倾角 一般 65 ° 5煤层:厚0.2〜1.8m,平均厚0.84m,黑色及灰黑色,似金属光泽,粒状结构粉状煤,为半暗〜半亮型煤, 多滑动镜面煤层倾角50一般655 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薄层状砂质泥岩,一般厚1.5m; 老顶为灰白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一般厚13.0m,此类岩层除因构造破坏外,一般压力不大,抗压抗剪性能好,为I级顶板底板为深灰色、薄层状砂 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一般厚12.0m o伪底为炭质泥岩或泥岩,厚0〜0.3m,有轻微底鼓现象该矿采用平碉-暗斜井开拓方式,分南、北两翼开采,主平碉井口标高+212.155m,长165m;一级暗斜井上部变坡点标高 +211.44m,坡度-29 °,斜长169m,落底标高+129.59m;二级暗斜井上部变坡点标高+129.91m ,坡度-23:斜长228m,落底标高+36.09m;三级暗斜井上部变坡点标高+35.99m ,坡度-23 °,斜长166m,落底标高-33.869m;风井井口标高为 +271.692m,斜长58m,落底标高+258.6m。
矿井一水平(+130m 水平 )以上煤层已采完,二水平 (+35m 水平 )还有少量残余3煤在开采,现生产水平为三水平(-32m水平),共布置了 6个掘进工作面(其中2个岩巷掘进工作面,4个煤巷掘进工作面)矿井采用巷道式采 煤,炮采回采工艺该矿采用中央并列式通风系统,机械抽出式通风方法风井安装了2台YBK56N10型轴流式抽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配套电机功率为 15kw,额定风量为5〜15m3/s,额定静压为320〜1000Pa矿井实测总进风 量 480m3/min ,总回风量530m3/min 该矿属低瓦斯矿井,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6.94m3/t ,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 3.54m3/t 煤尘无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危险性等级为不易自燃矿井正常涌水量6.25m3/h ,最大涌水量18.75m3/h 该矿采用双回路供电,主供电电源来自湄江镇湄塘35kv变电站,经10kv架空线“T接至矿,供电架空线规格LGJ-3X35mm2;备用电源来自君子塘35kv变电站,经10kv架空线“俄至矿,供电架空线规格LGJ—3X35mm2矿井现安装变压器 2台,其中S9-200/10/0.4型变压器专供井下生产用电,S9-160/10/0.4型变压器专供地面生产生活用电,供井下的变压器中性点未接地。
(风险管理世界网 -安全管理的专家)(二 )事故现场及相邻区域基本情况本次事故发生在三水平(-32m〜+35m)南翼四石门5煤层回风上山三水平5煤层厚度0.6〜1.0m, 一般0.8m ,坡度 75°左右,属急倾斜煤层 -32m 运输大巷和+35m 回风大巷均布置在3 煤层与 5 煤层之间,距5 煤层4〜5m左右该回风上山开门于-32m水平南翼四石门见5煤处(标高-29.5m),上与+35m回风石门贯通(标高+35.8m) ,下段和上段有10m 沿煤层倾向布置,中部沿煤层伪倾斜成 “之 ”字 (坡度40°左右 )型布置,全长 99.5m 该巷道主要作三水平的回风用回风上山上段和下段有10m 采用方形四边支架支护,支架间距 0.1m ,净断面积0.64m2;伪倾斜布置段采用梯形木棚支护,巷道净高1.6m,巷道宽0.6〜1.0m(见顶底板),净断面积0.96〜1.6m2,支架间距0.5m〜0.7m巷道支护材料为())60- 80mm的圆松木,采用毛柴和柳条背帮背顶事故地点煤层厚度较小,约 0.7m ,无伪顶,顶板为较坚硬的厚层状石英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细砂岩,较稳定,巷道顶板 有淋水回风上山于 2007 年 4 月开掘,至5 月底与 +35m 回风石门贯通,至事故发生时仅 2 个多月。
该回风上山两侧均没有开采,只在该巷两旁掘了 3 条长约 10m 的伪倾斜支巷;该上山已进行过多次维修矿井未编制专门的巷道维修安全技术措施三) 、事故前的监管监察情况2007 年 6 月 30 日,涟源市煤炭工业管理局到煤矿进行现场执法检查,发现该矿存在超深越界行为,责令 矿井锁住绞车、停止井下一切采掘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