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可修改).docx
12页中国通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类书籍从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一直到民国的历史,这本书都有记载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通史》阅读笔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1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 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 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
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2 今年小女已上中学,中学已开设历史课程,小女很是喜欢,常在家中与我讨教历史问题,为了不至于尴尬,我又从新从书橱中翻出《中国通史》,粗略看了一遍 《中国通史》上至唐尧,下至明清、民国,历经三千余年,这其中的朝代更迭,风云人物的兴衰,个中滋味谁能评说泱泱大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演绎着一部中华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恢宏诗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 两千多年前的先哲孔子是如此的感叹着时光易逝,如流水一般,一切都会成为过去;而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又一位哲人兼伟人伟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过伟人不是感慨着过去,而是想象着未来 从过去到未来,流淌着历史的长河一个人的一生,在这历史的长河中,至多像流水的一次涌动,当然也有的泛起一两朵浪花,甚而推起一片波澜,但随即与流水同去可能是这个缘故吧,人们常常对着历史,抚今追昔,发出这样那样的感叹,这正是: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不过,历史的长河毕竟是向前流淌的,永远不可能倒流人们读历史,凭吊历史,感慨之余,总会深化着对今天,对明天的思考,这也是我读《中国通史》最深的体会 过去的历史是今天的镜子,但历史这面镜子,并不是一览无遗地折射历史之光的,这是由于,往事如烟,越远越不真切,再加之写史之人的个人观念,几千几百年后,就不免镜面如雾了对此,现代大文豪,爱国主义战士鲁讯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未来的命运,只是因为涂饰太厚,废话太多,故很不易察出些底细来这就是说,历史是面好镜子,只是使用时,需擦去镜面上的雾气 中国的历史,悠远漫长,有五千年之久。
中国的历史看上去风云变幻,其实它总是在昭示着一种必然性,那就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至现在社会主义社会,文明是在不断进步发展,刀耕火种,驾辕铁犁,火箭卫星等等,这是历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中国的历史,到现在廿一世纪,这其中的荣辱心衰,又有谁能诉说的尽中国历史的发展常常是流血来推动,来验证的,特别是近现代,我们仍记忆犹新历史的血迹,展示着历史发展的残酷性,我们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呢?只有吸取血的教训,在前人的基础上,加倍的建设我们的国家,增强我们的综合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我们的祖先,无愧于我们的后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现在读历史,就是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让我们变得更聪明要知道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的经济现在是上去了,可在某些国际问题争端上,还显得太软弱,像现在的南海争端,与我们的大国身份不相符经济上去了,我们可不能就只顾享乐,要知道这样下去,是要挨打的,会给后人留下骂名的 因此,我们只有以史为鉴,努力自省,发扬中华民族的韧性精神和进取精神,加快国家的经济,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世界民族的强者 历史的脚步,尽管有些沉重,但终究是向前的。
唐代诗人刘禹锡说得好“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我们应当记住历史,面向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3 这本书是吕思勉,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现代四大史家”这本书主要概括了中国从古代一直到20世纪初的历史故事首先子在开头就写到:史学之所求,无外乎1、搜求既往的事实2、加以解释3、用以说明现社会4、因已推测未来,而指示我们以进行的途径这一节里主要讲了古代的开化以盘古开天辟地说起,然后讲了三皇五帝的故事,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史记·五帝本纪》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之说 接下来就讲了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韩国、赵国、楚国、齐国和魏国)的故事,前246年,秦始皇立,秦大发兵以攻燕前226年,燕王喜奔辽东前225年,秦人灭魏前223年,灭楚前222年,发兵攻辽东,灭燕前221年,即以灭燕之兵南灭齐,而天下遂统一这一节还讲了秦朝治理天下的政策,对内不仅消除其他人的武器,还从思想上消灭不同的声音,典型的事迹是焚书坑儒,目标是建立一个久安长治的规模,对外则是动用战争将其收入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然后秦朝灭,汉朝兴。
这与秦始皇不无关联,后来贪图享乐,穷奢极欲,又大兴建造宫殿,加上苛捐杂税多且大,搞地民不聊生,最后各个地方群起而攻之,最后走向灭亡 汉朝灭亡,后汉从公元25年到220年为魏所灭,共192年原因总结有几点:皇帝的权力到了后汉被宰相掌控,皇帝与宦官之间,官与官之间有利益和权力之争,官与民之间有冲突,矛盾重重,并且日益突出,内部政治甚是紊乱二,中国边境也太乱原先的界限被打乱,想同化他们,却因为实力不够,同时又遭到了他们的反抗,而当时派兵剿办花了很多金钱,将帅又腐败后汉分裂后预示着中国就进入三国时代 再讲,讲到了魏,吴,蜀国三国的故事,从200年开始经过近60年的战争,魏国的匹马炎(匹马懿的孙子),最后灭了吴,于265年统一了中国,是为晋武帝 公元420年,刘裕篡晋,是为宋武帝,后天下遂分为南北朝其间南北的强弱,以宋文帝的北伐失败及侯景的乱梁为两个重要关键南朝的治世,只有宋文帝和梁武帝在位时,历时较久北方的文野,以孝文的南迁为界限,其治乱则以尔朱氏的侵入为关键自尔朱氏、宇文氏等相继失败后,五胡之族,都力尽而衰,中国就复见盛运了 南北朝时期,无如在政治上,为国为民之义,未能彻底明了,而自封建时代相沿下来的自私其子孙,以及徒效忠于豢养自己的主人的观念,未能打破,而君主时代所谓继承之法,遂因之而立。
而权利和意气,都是人所不能不争的,尤其以英雄为甚同干一番事业的人,遂至不能互相辅助,反要互相残杀,其成功的一个人,传之于其子孙,则都是生长于富贵之中的,好者仅得中主,坏的并不免荒淫昏暴,或者懦弱无用前人的功业,遂至付诸流水,而国与民亦受其弊这亦不能不说是文化上的一个病态了 隋文帝则勤政恤民,俭于自奉,的确是代表了汉族的文化自西晋覆亡以来,北方至此才复建立汉人统一的政权此时南方的陈后主,亦极荒淫589年,为隋所灭,南北朝的对立,起于公元420年宋之代晋,终于公元589年隋之灭陈,共170年西梁则前两年已被灭天下复见统一两晋、南北朝之世,是向来被看作黑暗时代的,其实亦不尽然这一时代,只政治上稍形黑暗,社会的文化,还是依然如故而且正因时局的动荡,而文化乃得为更大的发展其中关系最大的,便是黄河流域文明程度最高的地方的民族,分向各方面迁移 自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直到公元907年朱全忠篡位为止,唐朝一共还有了152年的天下在这一个时期中,表面上还维持着统一,对外的威风亦未至于全然失坠,然而自大体言之,则终于日入于衰乱而不能够复振了 唐朝中叶后的痼疾,不是藩镇,实在是宦官。
因为唐朝的藩镇,并没有敢公然背叛,或者互相攻击,不过据土自专,更代之际,不听命令而已而且始终如此的,还不过河北三镇倘使朝廷能够振作,实在未尝不可削平而唐朝中叶后的君主,如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昭宗等,又都未尝不可与有为其始终不能有为,则全是因被宦官把持之故事势至此,已非用兵力铲除,不能有别的路走了一个集团当其恶贯满盈,走向灭亡之路时,在他自己,亦是无法拔出泥淖的于是中国复见统一自907年朱梁篡唐至此,共计72年若从880年僖宗奔蜀,唐朝的中央政权实际崩溃算起,则适得100年 宋朝的灭亡,可以说是我国民族的文化,一时未能急剧转变,以适应于竞争之故原来游牧民族以掠夺为生产,而其生活又极适宜于战斗,所以其势甚强,文明民族,往往为其所乘,罗马的见轭于蛮族,和中国的见轭于五胡和辽、金、元、清,正是一个道理 于是成吉思汗以1264年定都燕京蒙古的根据地,就移到中国来了明年,理宗崩,子度宗立宋将刘整叛降元,劝元人攻襄阳自1279年,元朝灭宋至1368年顺帝北走,凡89年 明朝从武宗1506年即位起到1627年熹宗之死,此122年,内忧外患,迭起交乘,明朝已成不可收拾之局1647年,清人遣吴三桂陷四川,张献忠败死,清兵入福建,隆武帝殉国。
到了清朝,康、雍之世,政治还算清明,财政也颇有余蓄到乾隆时,虽然政治业已腐败,社会的元气却已经损失严重了从1683年台湾郑氏灭亡起,到1793年白莲教起兵和清朝反抗为止,凡110年,海内可说无大兵革清朝的灭亡和西方的交涉有很大关联,从初期友好往来直到最后的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开通通商口岸,割让土地,赔偿金钱,不计其数 辛亥革命即1911年10月10号起事于武昌,至此,沦陷了268年地中华至此光复且将数千来的君主专制体制加以颠覆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4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
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 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