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特水产动物养殖学0 (2)培训教材.ppt
67页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1二、引进的新品种及养殖概况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ti Brandt)产于前苏联,主要栖息在里海、亚速海、黑海水系内属洄游性鱼类,洄游到伏尔加河产卵1993引进我国大连,并养殖成功俄罗斯鲟个体大,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经人工驯化,成为工厂化、池塘、水库养殖优良品种近几年,我国俄罗斯鲟技术不断完善,特别是饲料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仔、幼及成鱼系列配方的使用和鱼病防治技术的提高,加速了鲟鱼养殖规模化的进程利用饲料培育俄罗斯鲟苗种,成活率可达60%90%,投喂1个月体重可达3克,2个月可达20克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ti Brandt)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Brandr) 1998-2000年中 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 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先后从俄罗斯引进发眼卵64万粒,在院属北京鲟鱼繁育技术工程中心进行孵化、苗种培育和商品鱼养殖等试验,并先后向全国十几个省市推广,已形成一定产量1996年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从欧洲引进了4龄鱼,2000年6月人工繁殖成功鲟鳇杂交种 是以鳇鱼为 母本与小体鲟为父本的杂种一代。
1997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和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引进发眼卵140万粒和小体鲟发眼卵26万粒目前该杂交种已推广到全国许多省市 该杂交种个体大,生长快,抗病力强,怀卵量大,兼有欧洲鳇生长迅速和小体鲟性成熟早的优点杂交鲟是商品饲养中最适宜的品种,能在淡水和咸淡水中生活,它们不仅可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而且可在池塘、网箱中养殖,在欧洲人工集约化养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广泛的鲟鱼品种之一鲟鳇杂交种 我国杂交鲟的工作也开展得较早,有关水产单位在50年代末期就开展了鲟科鱼类的属间杂交,现每年都能生产出一定数量的史氏鲟达氏鳇的杂交仔鱼鲟鳇杂交种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是美国特有的一种大型淡水经济鱼类,体重可达40公斤,主要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流域隶属于鲟形目,白鲟科,匙吻鲟属它与我国白鲟是同科异属的珍稀动物 匙吻鲟适温范围较广,在037水体均能生存以浮游生动物为食适宜PH为6.58,对溶氧需求量为3mg/l以上是一种大型速长鱼类,体重可达83kg,体长2m以上在我国湖北,当年鱼饲养到年末,鱼体长可达5060cm,体重7001000g;2龄鱼体长6780cm,体重23kg;3龄鱼可达5kg。
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 仙桃市水产研究所通过美国奥赛奇渔业公司经理吉姆、卡尔斯先生的帮助从密西西比河畔空运受精卵,成活2000余尾,按协议,连续9年从美国引进受精卵14批,共23万粒,培育成大规格鱼种4.4万尾,使匙吻鲟在我国安家落户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虹鳟(Oncorhnchus mykiss)于1959年从朝鲜引进虹鳟发眼卵虹鳟卵虹鳟稚鱼道纳尔逊氏虹鳟是美国科学家选育优质虹鳟品系1987年引进,在辽宁、山东、黑龙江、北京等地进行养殖,效果较好 金 鳟(Salmo gairdneri,Rainbow Rainbow trout) 日本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1996年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金鳟属冷水性鱼类,正常生长上限水温为22,下限水温接近0的仍能少量摄食,正常生存 它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是集观赏、游钓、美食于一体的优良品种,现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第二个重要养殖品种 金鳟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能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尤其在池塘流水中养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长,亩产可高达1万公斤2万公斤,经济效益极高。
金鳟(Salmo gairdneri,Rainbow Rainbow trout)山女鳟(Oncorhyhus masou masou)是日本樱鳟(细鳞大麻哈鱼)的遗传型陆封种于1996年引进细鳞大麻哈鱼山女鳟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鲑形目、鲑亚目、鲑科麻哈鱼属的1种九月份进入江河支流时体色银白或散布小黑点,两侧有不明显的暗色横条纹;生活在海洋时,体呈银白色生殖季节, 成熟鱼体两侧约有812条橙赤色横斑条,雌鱼色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 大麻哈鱼为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原栖息于太平洋北部,每年秋季由鄂霍次克海经萨哈林岛成群进入黑龙江图们江,上溯至中国境内大多数是在下游产卵,到达上游产卵的仅为少数受精卵孵化后,仔鱼喜潜伏在石砾间黑暗的地方,长至50毫米便开始降河下海,达到成熟时再归入淡水河川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 大麻哈鱼是一种比较珍贵的大型经济鱼类,最大重达6.5千克以上,脂肪含量极为丰富,肉味鲜美,其卵是中国东北名贵水产品之一,营养价值很高 在我国已有不少地区开展了养殖。
大麻哈鱼( Oncorhynchus keta Walbaum)驼背大麻哈鱼(Oncorhnchus gorbuscha Walbaum) 属鲑形目鲑科鲑亚科大麻哈鱼属主要特征和大麻哈鱼相同背部和尾鳍有较大黑斑生殖季节雄性头后明显隆起呈佝偻状名贵珍稀鱼类之一除少数是陆封型外,多数是溯河洄游型鱼类 每年67月份见于图们江支流浑春河下游溯河初期雄性少数个体有较明显的佝偻状,雌鱼生殖腺不发达怀卵量平均约1700粒产卵期在8月下旬至9月中旬,产卵场水质清澈,砂砾底质,水深0.41米,流速0.470.94米秒,水温613 幼鱼在江中栖息时间较短,于翌年45月份开始降河是我国鲑鳟鱼类中最为稀少的一种,已濒于绝迹分布于太平洋北部,我国境内仅见于图们江和绥芬河 驼背大麻哈鱼(Oncorhnchus gorbuscha Walbaum)驼背大麻哈鱼是大麻哈鱼属中生活周期最短的种类,仅在海域生活1年即性成熟溯河洄游,进入我国江河的是生殖产卵洄游群体我国1987年从前苏联引进发眼卵,经孵化与育成放流规格的稚鱼后,于1988年4月放流绥芬河1989年放流鱼群回归产卵,计算出回归率为0.023%,比放流前数量增加了30倍。
驼背大麻哈鱼(Oncorhnchus gorbuscha Walbaum)高白鲑(coregonus peled)高白鲑属于冷水性鱼类,主要分布在北纬50度以北的俄罗斯及北美地区的江河及湖泊中此鱼对环境条件适应性较强,在128的水温中均可正常生长,食性以浮游动物为主,并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所以被一些国家列为重要的养殖对象高白鲑的旺盛摄食期是68月(当水温达到20以上时),幼鱼和非产卵个体的旺盛摄食期可延长至10月份(当水温为1020时)秋季水温下降,其摄食强度也随之下降据资料介绍:冬季冰下,高白鲑仍继续摄食生长,一般充塞度为100,饲料中95为长刺蚤、剑水蚤和镖蚤,而亲鱼在产卵期则停止摄食高白鲑(coregonus peled)高白鲑在孵化后的第十天、1个月、2个月时,在水温0-28的范围内均可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当水温升至28以上时,则鱼苗、鱼种出现烦躁现象,游动不安,以后游动缓慢,逐渐侧卧而窒息死亡但在鱼池饲养过程中,夏季池水表温达30,底层水温也有28-29时,饲养的鱼种仍能正常摄食、生长高白鲑(coregonus peled)高白鲑属于中小型经济鱼类,较大个体重可达3000克,一般个体6001500克。
2龄鱼体重200400克,3龄鱼体重在5001000克日本国引入高白鲑后,采用集约化养殖,产量达到了27公斤/m21985年3月我国从日本引进在我国引入黑龙江后,曾放养几个水库,均未获成功高白鲑(coregonus peled)湖白鲑(湖鲱)(Coregonus artedii Lesueur)湖白鲑,又名湖鲱,是白鲑属中生长速度适中、增殖速度较快、食物链较短,且肉质细嫩鲜美的一个种,最大全长57.0cm(male);最大体重3350g湖白鲑是适应性较强的鱼类,可以适应026C以内的温度变化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北纬6944之间的广大地区,最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分界的大湖区及附近的河流和海湾是一种中型经济鱼类,即可进行商业捕捞,也是多种大型鱼类的饵料生物,是大中型湖泊增殖的品种1997年由哈尔滨水产研究所从加拿大引进发眼卵湖白鲑(湖鲱)(Coregonus artedii Lesueur)体长形,略侧扁背部褐色,体侧浅棕色,腹部白色,体侧下部有橙色或黄色圆斑,体背部和体侧有白色的斑点,白点鲑由此得名胸鳍和腹鳍的前缘白色属冷水性鱼类,主要摄食浮游动物,也摄取部分底栖生物属中小型经济鱼类,一般个体重6001500克。
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naenis f.pluvius)白点鲑原产于日本,喜欢栖息于水温低于15清澈无污染的山涧溪流,要求水中溶解氧量不低于6mg/L,人工养殖条件下的白点鲑可以适应较高一些的温度,最适生长水温17,水温一般不超过201985的由日本引进,尚在试养中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naenis f.pluvius)白点鲑喜欢栖息于河流的上游,但某些种类的白点鲑具有降海习性,其中又有陆封型群体白点鲑基本是肉食性,主要摄食浮游动物、水生及落水的陆生昆虫降海型2年返回母亲河产卵;陆封型的成熟年龄基本一致,部分种类3年性成熟白点鲑是一种适合于人工增养殖的冷水性鱼类白点鲑(Salvelinus leuconaenis f.pluvius)大眼狮鲈(Stizostedion vitreum Mtchill)属鲈形目,鲈科,狮鲈属,俗称白眼鲈大眼狮鲈原产于北美洲东部,是美国和加拿大的重要游钓经济鱼类黑龙江省1993年开始多次从加拿大引进大眼狮鲈受精卵进行增养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眼狮鲈是一种偏冷水性鱼类,生活最适水温1823一般适应较低的光照度,生活在水体的中下层,也可在混浊度较高的水体中生活。
在池塘饲养条件下,大眼狮鲈喜欢在水体的中上层活动,容易捕捞要求水中溶氧量在4毫克/升以上大眼狮鲈属肉食性鱼类大眼狮鲈(Stizostedion vitreum Mtchill)引进后大水面放养效果较好黑龙江省和北方地区湖泊、水库很多,麦穗鱼等小型鱼十分丰富,放养该鱼是十分适合的,即可以用低值鱼换高值鱼,又可控制水体的种类组成,减少非经济鱼类的数量,提高大水面的产量大眼狮鲈(Stizostedion vitreum Mtchill)大鲮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Pseta maxlma)原产于欧洲,栖息于大西洋北部海域,是一种底栖性大型名贵比目鱼类我国于年引进大鲮鲆进行人工养殖,年取得了全人工育苗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大批量生产性育苗的成功,使大鲮鲆成为我国一个新的水产养殖良种,大鲮鲆饵料转换量高,生长迅速,耗氧量低,非常适合高密度养殖和远距离运输大鲮鲆是冷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温度为,最高致死温度为,最低致死温度为;对盐度的适应范围,最适宜盐度为;耐低氧34mg/l大鲮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Pseta maxlma)大鲮鲆为底栖性鱼类,平时游动较少,觅饵时跃起捕食,性格温驯,互相残食现象极少。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大鲮鲆很容易被驯化而养成有规律的摄食习惯,饵料转化率相当高,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达千克,只要鳃及头部暴露,其他部位相互重叠达以上对大鲮鲆生长无碍大鲮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Pseta maxlma)作业题在引进一个新品种时,应考虑到哪些方面的问题?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露斯塔野鲮(Labes rohita)亦称泰国野鲮,是恒河流域、南亚次大陆等国的传统养殖鱼类,东南亚国家引进后,很快便发展成为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1978年我国从泰国引进,1981年首先获得人工繁殖成功试养证明,露斯塔野鲮具有个体大、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