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学校教育中传承彝族烟盒舞的实践反思 -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doc

73页
  • 卖家[上传人]:飞***
  • 文档编号:23002981
  • 上传时间:2017-11-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447.50KB
  • / 7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   课题名称: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 课题批准号:DMA090343 课题类别:教育部重点    课题资助经费:2 万元 学科分类:民族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2011 年 6 月   课题负责人:普丽春 云南民族大学   主要成员:安学斌 雷 兵 陈 柳 胡 洁 鲁德忠 李云芳 张晓梅 彭艳云 李文杰 刘亚君 郑惠帆 周凤丽 任 红   2   研究总报告 “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个案”  序言  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而言,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少数民族文化带给我们众多人类发展的珍贵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去解读、探索、认知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是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之一,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

          摘要    少数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过程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不仅是一个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主流教育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还是一个更具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教育传承是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    本课题应用教育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立足于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学校教育现状,探讨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提出学校教育如何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路    3   2009 年 7 月,课题《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彝族烟盒舞为例》获准立项后,按照开题报告中的组织分工和计划安排,主持人普丽春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积极努力,于 2010 年 3 月基本完成课题主体调研之后,课题组对云南省学校教育中彝族烟盒舞等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进行了认真整理和分析,经过进一步深化和综合研究,形成本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问题,是世界各多民族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千百年来,战争与和平重要诱因之一在建设和谐世界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负责任大国,以向历史负责的态度和构建和谐生态文化的高度,传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民族史研究表明,某一特定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逐步消亡之期    民族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不仅是一种被长期忽视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和一种民族古老生命记忆的延续,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一个更具人性发现和理性精神的民族文化整合过程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应肩负起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保存、传承和创新的历史使命研究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传承,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和教育选择的可能性  (二)研究意义 少数民族文化学校教育传承命题的深入探索,本身是一个特殊的文化苦旅与概括。

      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 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世界似乎朝着同一种经济模式、同一  4   种物质需求、同一种价值观念发展,人们忽略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习俗、不同生存价值观等等区别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 776.23 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浩如烟海烟盒舞是彝族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舞蹈,广泛流传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带,是我国民族舞苑中的一朵奇葩2006 年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据调查,目前云南民族大学等民族高校,以及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石屏等县的中小学均开展了彝族烟盒舞传承的教学活动,也存在问题和困难,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切。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进程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研究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代表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在理论上拓展了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研究成果不仅在同类研究领域中居于前沿地位,而且在实践中对于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教育学意义三)研究假设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建构的过程,以及作为国家主流文化代表的汉族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与融合过程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普遍存在的,具有全球性意义的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过程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公民” 、 “国家”及“中华民族”认同相统一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渗透到本土文化中去,成为各国、各地、各族群或社群文化,特别是它们的城市文化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佐料” 同时,中国少数民族教育也是一个地方化和本土化的过程 (1)文化宰制下的少数民族教育 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文明”的强势话语下,往往有意无意地否定少数民族文化,忽视少数民族的“人观” 、宗教信仰、文化理念和文化传承。

       在现代话语下,从自然村、行政村、乡镇、县城、州府(地市) 、省城、直辖市、首都这八个行政空间的梯级秩序同时构成了文化的等级分别,既被认为从缺乏文明的自然村,到了具有最高文化水平的首都而在这种行政和文化空间秩序下,占有或居住在这些不同秩序  5   空间的社会主体,便同时被赋予或视为,有文化和没有文化的人而教育正是要把没有文化的人变成有文化的人,在文化上,把欠文明的少数民族乡下人变成具有现代文明的城市人于是,少数民族学校变成“飞地” 、 “孤岛” 、 “异己”的空间、 “村落中的国家”     在实践层次上,城乡社会文化的等级结构关系被化为城市为本的教材和课堂内容在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的课堂和课本上,学生们不仅读不到与他们的农村经济生产、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内容,难以看到他们熟悉的乡村图景和听到抒发情感的民族民间音乐而在全球化和旅游业兴盛的今天,这些民族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往往被视为珍贵的世界的物质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种少数民族学校课堂与当下的上述社会认知的强烈反差,正是我国教育的指导理念中存在的上述“文明”和“落后”强势话语的突出反映 (2)游离于传统文化的少数民族教育    学校的位置、围墙、大门、标语、口号等仿佛“村落中的国家” ,与村落和日常生活隔离学生们从家中来到学校,也就等于从散漫的乡土社会进入一个更为严整,由人为秩序控制的场所借用安东尼·吉登斯的说法,场所作为与社会互动相联系的自然和人工化了的环境,它特别关注的是社会日常生活所赖以进行的那些环境的物质方面如何被用于于人类生活的主体活动过程,又如何在社会活动中生成和复制场所要经过时空上的分割才能成为互动互动的环境,这就是所谓的区域化在少数民族学校,借由空间位置和文化意义上的区域分化,学校成为外在于学生日常经验的场所,在这个场所里,由家庭和村落获得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行为与国家的规训短兵相接    在这样的情形下,个人需要在村落、国家的二重空间中不断进行转化与调适例如,孩子刚入学,首先要学会处理的是严格划分的活动周期、时间安排及其相应的行为规范在辍学中,害羞是十分普遍的原因 在有的少数民族社区,一家人年龄的大小,有时连母亲都说不清楚在家庭劳力的规划和劳作安排方面,通常也没有一个严格区隔的时间段及任务规划,而是根据季节更替,随农时变化,做出适当的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起主导作用的是经验,而非纪律。

      乡土社会的时间观是循环的,而非线性的没有时间及纪律的制约,个人自我意识主体性更强,一旦进入学校,就必须设法适应按时上课、下课,每日的课程、习作、娱乐全部一板一眼地规定在课程表上小考、大考、留级、升学的压力,造成个人心里上的难以适应  “人”是由社会文化界定的, “女人”和“男人”同样受制于不同社会给与的界定在有的少数民族的“人观”中,刺绣是女人的基本功课,是一段人生经历,是学做女人,是走  6   向婚姻和成熟的必要实践学校侵占了她们实践“女人”这一性别身份的时间和空间 在有强烈家户导向,或说家户中心的少数民族社会,家户成员的随着性别、年龄、自身身体和身份的变化,家户长者对幼辈成员的人生安排,既根据他们对幼辈成员才能和性格的评价判断,又服从当时家户成员和社会文化再生产的需要通常经济的实际,保持家户的生机和内部的和谐是它们最重要的考量之处男女家长地位平等,在家户内部,在日常生产生活安排及子女教育即婚姻方面,女家长权利大在社区层面,如对外交涉及祭祀等方面,男家长权利大子女均有继承权 在有的少数民族社区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性别分工,在很大程度上与外向型的学校教育发生矛盾正是妇女在家户中的中心地位,使她们难以融入外来的,以男性为中心的,属于公共领域的学校。

      一旦她们在外导向学校教育的诱导下离开自己以家户为中心的社区,就意味着将丧失其原有社会所赋予她们的社会性别地位这也就成为女性少年离开乡村到乡或县上中学的社会文化障碍    有的少数民族在民族社区有自己传统的姓名,在进入学校有又有“书名” 、学名或汉名由于有的少数民族人名一般有名无姓,或者家长说不清自己的姓,老师给学生取学名时随意性很大,于是出现同胞兄弟姊妹异姓的情况传统名字其后隐藏着庞大的亲缘、村邻关系网络,在乡土社会中不会混淆,这种文化上的细微差异和实际体验,绝不是冠以“杨”或“王”之类的汉性可以涵盖的从家户到村落到学校名字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文化场域的灵活应对策略对于民族名字的排斥,正应对着对地方性知识的贬低学名、汉姓与书名,即是国家化与现代化的教育设置试图将歧异性和多样性纳入同质性的尝试当然,传统社会也有应对策略,一般孩子在学期间或者离开社区参加工作,母亲会把他或她的原名加学名连起来称呼,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新人名,这类“新人名”更多地与“读得出来” 、 “走得出去” 、 “有文化”等有关孩子读完书回家务农或在家结婚以后,学名一般不再使用,表明他又重新回到社区,成为传统社区真正的一员。

       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是一个更具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